皖西地区高中阶段德育现状的质性研究

2019-12-23 07:13胡波宋玉祥
教师·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质性研究

胡波 宋玉祥

摘 要:文章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访谈、实物收集、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了大量原始资料,形成约7万文字,根据10所学校的德育实情,认真梳理、归类、总结,客观地分析了皖西地区的德育现状,找出影响德育开展的真实原因和本土障碍,最后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德育现状;德育目标;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4-29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0-0007-02

课题组成员于2017年12月20日到2018年10月深入皖西地区六安中学、六安一中、霍邱一中、金寨一中等10所高中学校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调研,这些学校约集中了当地学生总数的85%,能够反映当地教育现状。

一、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镜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另外,还会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实物收集、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尤其在材料处理过程中会用到统计法和分析法。

二、皖西地区德育现状

(一)学校不够重视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从所调查的10所学校来看,60%的学校没有专门分管德育工作的部门。只有市直学校设立了专门的德育办公室——德育处,县区学校和乡镇学校的德育工作大多数由政教处和团委负责。

另外,40%的学校没有年度德育计划和德育总结,即使有德育处的学校也只是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开展活动,有时甚至只是例行公事、完成任务而已,根本没有达到德育目的,更谈不上德育创新和特色。从访谈结果来看,所有学校的校长和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都表示很重视德育工作,强调“德育”位于五育之首,但实际上大多数校长尤其乡镇高中校长仅在思想上重视德育,从学校的工作计划和行事历中根本看不出其对德育的重视。关于学校的德育硬件设施,只有70%的学校有道德大讲堂、阶梯教室等专门开展德育活动的场所,50%的学校没有浓厚的德育文化氛围。一线教师更不把德育放在心上,主要疲于追求学生的学科成绩和所带班级的考试排名。68%的班主任虽然比较重视德育,但是迫于各项评比和考试排名,也只能压缩学生的德育时间,甚至取消部分德育活动,以弥补学生智育上的短板。

(二)德育目标不明确

德育目标是受教育者通过德育活动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在所调研的学校中,除了上级部门下达或要求配合开展的德育活动外,41%的学校开展德育活动时没有明确的德育目标、计划,完全是一种自由活动。如清明祭扫活动,许多学校在举行此项活动之前并未向全体学生说明祭扫目的和意义,也没有借助拉横幅、贴宣传标语等形式营造氛围,参加祭扫的学生没有思想准备,对祭扫没有深刻认识。

所以,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态度不端正,表情不严肃,更不会有情感共鸣,仅仅在配合老师完成活动的所有的程序。有的学校甚至为了配合上级主管部门搞形象工程,把个别德育活动当成政治任务去做,完全按照规定好的时间、地点、程序进行,没有一点创新,这让活动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也违背了德育的初衷。德育目标不明确,造成很多活动学生不能全员参加,有的学校为了应付形式,只让部分学生甚至几个学生参加。同时,正是由于德育目标不明确,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不到应有的提升,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很好的传承。

(三)德育途径单一

目前,皖西地区高中学校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四种:学科渗透、班会、道德大讲堂专题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作报告)、德育主题活动(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学科渗透是学生接受德育的主要途径,75%的德育内容,学生是靠课堂教学获得。然而市直学校、市区学校、县直学校、乡镇中学几类学校开展德育活动次数越来越少。乡镇高中学校的学生也很少接受课外德育,虽然其校内经常开展一些德育主题活动,但校外实践活动很少。

(四)教师的德育意识不强

校长不重视德育,使学校德育氛围不浓。众所周知,真正的课堂决定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一线教师要有着很强的德育意识,认真钻研,挖掘教材中的隐性德育素材,通过所教课程教育教学,让学生接受一定的德育。事实上,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大多数教师备课笔记上的教学目标根本体现不出德育。

从访谈情况看,在市直学校,77%的教师在备课当中考虑过德育(主要是中老年教师);在县直学校,62%的教师在备课当中考虑过德育;在乡镇学校,49%的教师在备课当中考虑过德育。正如某些教师所说:“若课堂上讲得太多(德育),会耽误讲课时间,怕影响学生学习成绩。”

一线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和考试排名,完全忽略了全面育人目标,他们普遍认为高中时间很紧,与高考无关的不必要讲,也没时间讲。

三、影响皖西地区德育开展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重“智育”轻“德育”

在调研中经常听到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師说的一句话:“高考不考的统统不讲。”大多数教师已习惯于传授学科文化知识,忽略德育,即只教书,不育人。当然,目前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也有其外部原因:一是家长只关心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关注考试排名,在他们的眼中,分数代表一切,上高中就是为了上大学;二是学校面临高考升学压力,高考的升学率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口碑,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工作,关系学校的成败。从现实来看,为了稳住升学率,许多高中学校都会占用学生的闲暇时间对学生进行文化课辅导。另外,学校的高考结果已成为家长判断该校好坏的依据,高考升学率越高的学校,越受到家长的青睐,学校的招生工作也越好做,学生也会越多。学校为了保住生命线,会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文化课教学。

(二)品德形成的过程性和滞后性

品德形成的滞后性是指德育对象在接受一定的德育过程中品德的形成远远落后于对知识的掌握,不能随之产生相应的行为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性决定了德育对象品德的形成落后于知识的掌握,使品德形成具有滞后性。品德是在行为过程中形成的,又是通过行为表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就没有品德的形成。只有使学生的认知系统、情意系统、行为系统相互作用,品德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才能和谐发展,达于稳定的统一。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心理品质、道德评价能力等方面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培养好。有的能力需要到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并不断提高。在社会责任感方面,高中三年内根本体现不出德育的明显效果。这就使得一些学校不愿花更多时间开展德育工作。

四、应对策略

(一)创生校园德育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特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信念、制度、规范、标识、仪式等精神现象。它支配学校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习惯规范,并对成员的行为具有引导、协调、约束和控制等作用。因此,学校文化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校长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加强校园德育文化建设,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可以通过横幅、展板、橱窗、电子屏、微信、短信、道德大讲堂等平台大力宣传有关德育方面的文件精神和要求,营造出浓浓的德育文化氛围;可以通过聘请校外专家到校举行讲座,让教师掌握德育知识和核心素养知识;可以通过校本培训或教研组集体学习等形式开展德育专题活动。总之,学校可以借助各种方式和平台,采取多种方法,创生校园德育文化,尽快生成适合开展德育活动的文化土壤,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促进德育发展。只有有了浓郁的德育文化气息,德育活动才能开展得如火如荼,德育工作才会进行得风生水起,教师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起来。另外,德育文化的熏陶以及浸润,对学生的道德形成、品质发展等方面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二)构建德育考核评价体系

德育评价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对督导检查学校德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监督保证作用。德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校长对班级德育工作和任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评价、班主任及教师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品德评价三部分内容。构建德育评价体系应该做到:三级评价,体系健全;指标体系,科学简明;坚持遵循评价原则,正确掌握评价方法。而加强德育评价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把德育评价结果作为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要依据。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没有相应的完整的德育考核评价标准。所以,学校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必须要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德育考核评价制度,检查德育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赵文平,于建霞.多维视野中的教师文化研究[J].教师发展研究,2007(12):56-60.

[2]武启云.学校组织文化及其構建[J].教学与管理,2007(9):12-13.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胡 波.WJ中学教师合作的质性研究 [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质性研究
沙盘游戏疗法提升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质性研究
女性视角的幼儿园教师研究
对农村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质性研究
临床护理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质性研究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效果评估构想
关于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课程改革的若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