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盒子支持下的小学数学低年级作业的管理与优化

2019-12-23 07:13王娟娟邵文贤
教师·下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小学数学

王娟娟 邵文贤

摘 要:我国于2012年出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2016年出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之后,于2018年4月又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所寄予的厚望不言而喻。而“互联网+”为教育实现信息化提供了方便,其中“作业盒子”是一款开发在线作业的APP,其能否有效替代低年级学生的纸质作业,还需教师结合自己的一线教学实践进一步思考,文章为广大教师提供交流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在线作业;作业盒子;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1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0-0075-02

一、研究的背景

数学作业是课堂知识的巩固与应用的一项重要手段。毋庸置疑,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应该将“互联网+”与数学作业充分融合,创新作业模式,更好地达成新课标要求,实现教育信息化。

而当前,在“互联网+教育”大背景下,教师时时刻刻都应紧跟时代步伐,发挥信息化融入教育的积极作用。《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低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现实中,为了孩子所学知识能得以巩固,多数家长会要求学校布置家庭作业,基于这样的现状,可以采用无纸化的在线作业。

二、研究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形势下,移动终端 APP(本文指盒子 APP)能否替代低年级数学纸质作业以及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运用盒子APP优化低年级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掌握学习理论(The Theory of Mastery Learning)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和课程论专家布卢姆(BLOOM)提出的学校课堂学习理论,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布卢姆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进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维果斯基的支架理论即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架教学是让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所谓“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目前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与经他人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间的差距,也就是“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而此时作业盒子中的学习视频所给予学生的帮助,即称为支架作用。

四、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初期,调查先行

2018年春,笔者担任六年级教师,便开始让学生使用作业盒子进行在线作业,但提交率一直很低。由于种种原因,研究很难继续下去。在2018秋学期竞岗一年级数学,吸取上半年的教训,为了解家长对增加作业盒子布置作业的态度和顾虑,从而自制了问卷,从刚任教的一年级两个班级中,任意抽取其一进行了在线调查。全班62人,共有80位家长主动参与了问卷调查。去除不会参加的6.25%,93.75%的家长愿意尝试信息化教学融入数学。绝大多数的家长还是倾向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喜欢微课的仅有8.75%。可能多数家长并不了解微课这个概念,所以持怀疑和拒绝态度。经调查,七成多的家长并不知道有作业盒子APP,并且表示愿意听教师的安排,三成家长一开始就拒绝使用,所以很有必要了解拒绝的原因并针对性地具体介绍及指导使用。具体原因主要如下:如果易操作,没有广告,非常愿意使用;不太喜欢这种软件,传统作业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书写能力,不伤眼睛;对照顾留守儿童的老人来说使用较麻烦;电子产品易使孩子上瘾等。在开学一个星期后,准备组织一次家长会,会上,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与家长交流:首先是作业盒子的功能,其次是作业盒子的发展及现状(重点介绍了新增的微课),再次是作业盒子的往届使用经验分享,最后针对影响学生视力、不利于学生书写习惯养成、不利于学生对比反思等问题交换意见,达成理念认同。每次写作业的时间在10分钟以内,每天下午布置,一周3次,家长根据作业时间按时收发电子设备。监护人是老人的,或使用有困难的学生,私下到办公室一对一指导使用,坚持一个不能少的原则。因为一旦有部分学生不能完成,会造成一定的破窗效应,对后续研究不利。

(二)研究攻坚阶段,扎实开展实践研究

确定实验研究对象。笔者在 9 月初就新建了两个班群,一(9)和一(10),图一是两个班盒子作业统计结果。

报告显示,研究以来,班级学生的参与率能持续保持100%,没有及时退出造成平均提交率为98~99%,说明前期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及教师的作用。现将作业分成三类:纸质作业、信息化作业(盒子作业)及实践作业,书面作业和信息化作业为主,且互为补充,实践作业为辅。下面笔者将结合作业盒子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阐述观点。

1.课前协调备课阶段

该阶段教师要先观看作业盒子对应课时课程视频(微课),然后根据数学教材内容分析作出教学调整,筛选出符合学习者特点的知识体系。如果盒子作业中的微课讲解与教材有冲突,则调整或去除,如果超出本课时内容则根据学生情况决定去留。

2.课中反馈互动阶段

信息化作业的反馈分两种,一种是学生完成盒子作业后后台反馈用时、排名及正确率并给出个性化的评语,针对错题可进行订正。另一种则是教师查看大数据统计得出本班錯误率较高的题目,将其带入班级开展学生讨论活动。教师只需创造一个优雅、和谐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安心和愉悦,重要的是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有助于其激发思考的积极性,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对表现不太乐观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言语上的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大胆发言精神,抱着“无错误答案”的态度,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课后作业阶段

从作业盒子中,挑选符合本节课内容的题目作为作业进行布置,完成时间设定为下午4:00至晚上8:00之间,晚上可针对个别学生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和指导,同时第二天,将答题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以确保每一次作业都能完成。在周末又会补充一些实践作业,这样的作业得到了家长的支持,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测试数据分析结果

现利用在学校统一测试的期中成绩作为依据,两个平行班的平均分皆在97分多,不及格人数0人,均高于11个平行班的平均分。研究即将结束时,再次发放问卷,全班62人,有效答卷61份。问卷显示多数学生能在10分钟内完成,且不会对学生的视力造成影响,也不会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引起睡眠不足。通常在上过新课之后,作为复习或拓展使用,这样的微课作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能够经历思考的过程,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大约88%的学生是认可的,近10%的学生不能确定能不能自主进行复习,还有1人基本不符。据统计可见,在线作业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绝大多数家长表示很好,可以增加题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用前的怀疑顾虑与用后的认可与期盼,信息化作业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

五、研究总结阶段

(一)使用信息化作业的优势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场景变化的背景乐指挥着学生的每一次思考,此外,还有随时随处可建的速算比赛、个人PK赛、统一时间的全国大测试,即时作业排名反馈、金币奖励激起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这里,学生学习更加自主、快乐,学习兴趣更浓厚!

打破时空界限,实现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地。学生的复习预习作业不再只能在家完成,通过信息化环境下盒子平台支撑,借助家长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时时处处可学。低年级学生专注力时间短,通常只有5~10分钟,上班族父母可以在和孩子吃饭的时间完成作业。这在实现高效的同时,充分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

有助师生专业信息技术素养能力的提升。如果没有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则无法实现信息化作业的模式。对教师而言,信息化作业要求教师能对多媒体素材进行整合、应用,再设计等。同时,作业盒子作为信息化作业的支撑平台,为教师批改作业节省了时间,使其有更多精力投入教研。对学生而言,要求具备在信息化环境下运用信息化设备开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熟练应用通信工具和学习资源信息平台进行交流,有效管理时间等。

(二)信息化作业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提升学习视频与教材的贴合度。可通过以下途径解决:①邀请一些一线教师加入题库的建设。②增加题目在线编辑功能,对有问题的题目,教师反馈提交后直接修改等。③语音输入功能,直接录入纸质成绩通过平台技术手段分析出结果反馈。二是建立学生跟踪档案。每学期的成绩及排名单独反馈给每位家长,这保护了学生的个人隐私。横向比较可了解学生的在班级的学习情况,纵向比较,是对学生近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学习情况的了解。

在这里,感谢作业盒子为研究提供的平台支撑!与其他新事物的诞生一样,信息化教育理念也要在曲折中前进,信息化融入小学数学作业,必须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它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1]吴旻瑜,武曉菲.教育信息化2.0的时代逻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一[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4):4-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