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病理实验课中的应用

2019-12-24 01:22李晓芳饶玉良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课标本

李晓芳,饶玉良,相 霞,李 堃,胡 茜,徐 静

(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 201318)

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1-2],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病理学是阐明疾病本质的科学,病理实验课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病理学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在教师讲解后观察大体标本与切片,很难将观察到的标本形态与所学理论知识相结合,更无法与疾病的临床表现相联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在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等[3]。为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为今后的临床学习奠定基础,选择案例教学法开展病理学实验教学,组织教师设计撰写针对实验课程的教学案例,在学生实践操作前灵活引入相应案例及相关知识,并将案例贯穿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操作,实验结束时能运用实验结果解答疑问,达成实验教学目标。

1 案例教学法在病理实验课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离不开三方面的要素:精心准备的教师、合适经典的案例、积极配合的学生[4]。在改进教学方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案例的选择与设计是关键。

1.1 案例的选择与设计

案例的质量对案例教学的效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我校教师在长期的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收集了大量案例和图片资料,并且还在不断补充完善。进行案例教学前,组织教师对案例进行严格筛选和编写,选择的案例紧扣教学大纲,把典型的病理标本作为案例的主要元素,尽量多地覆盖理论教学知识点。病理学前半部分是总论,知识点比较零散,很难用一两个案例覆盖所有教学内容。而学生这时刚接触疾病,对临床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基础相对薄弱,因此这部分内容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小案例,以加深学生对病理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后半部分是各论内容,讲解的是各个系统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可以引入相关经典案例,并通过“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预后等”加以描述。随着学生病理知识的增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逐步增加案例的难度,使学生意识到疾病的错综复杂。同时,根据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案例问题,注意本学科的横向联系及与其他学科的纵向联系。例如,在进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教学时,组织学生观察混合血栓的大体和镜下病变,引入案例,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与思考,例如: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哪些?血栓容易出现在什么部位?血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当这些血栓出现在心、脑时,患者会出现什么临床表现?如何用病理知识进行解释?层层递进,将课本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案例,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实验兴趣,更好地将基础和临床有机结合起来。

1.2 组织实施

1.2.1 案例的布置与准备 实验教学前请学生认真复习本章节理论知识,实验课前一周发放案例资料,将学生根据班级人数进行分组,每组学生合理分工,利用课余时间熟悉案例,查阅资料,对患者的病变器官进行描述,用所学病理知识对案例中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做出合理解释,并初步分析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做到对案例了然于胸,并记录下在研究案例过程中存在的疑问。

1.2.2 标本的观察与案例的讨论 实验课上提供案例中涉及的病变器官的大体与镜下标本,让学生结合案例仔细观察并进行描述,验证理论知识及在案例准备阶段得出的初步结论。然后按原先划分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指导教师密切关注每组的讨论进度和方向,适时加以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案例教学效率。一位学生发言后,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质疑、提问,各抒己见,在规定时间内每组得出结论。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发言,阐述各组的观点,在全班进行大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不断厘清思路,完善结论。

1.2.3 指导教师总结与分析 在课程结束前,由指导教师结合本章节的重点知识及实体标本,针对学生讨论后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进行深入分析,加深学生对病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高质量问题予以表扬,以此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

2 讨论

2.1 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对病理实验课的兴趣

传统实验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将案例教学法引入病理实验课中,以临床案例为主线结合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对本章节病理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将枯燥抽象的理论转变为直观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自觉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案例线索,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增加了学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缩短了理论与实验的差距,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案例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培养

以往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缺少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及促进知识横向联系,而案例教学法能弥补传统实验教学这一不足。在实验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促使学生产生疑问,结合实验课上观察到的标本的病理变化,引导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并进行逐层分析,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灵活运用知识、独立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学生(传统教学组)对病理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满意率为83%,而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学生(案例教学组)对病理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满意率为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教学组期末考试成绩总分(72.31±2.13)分,案例教学组期末考试成绩总分(81.27±1.5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论述题的差异尤为明显。结果表明,在病理实验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2.3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教师不断完善知识体系

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更新病理实验教学观念并加强对教法的研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首先,教师要针对处在基础学习阶段的各专业学生选择合适的典型案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其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完全掌握本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还要掌握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及时了解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前沿发展,使知识体系得以不断更新和完善。

2.4 案例教学法的局限性

将案例教学法引入病理实验课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分析能力,加强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和融会贯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但是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耗时较多。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实验课时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案例教学的广泛运用。(2)要求较高。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深入思考和有效设计,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课前复习理论知识、熟悉案例并查阅资料,学生准备不充分会使课堂案例讨论陷入困境,影响教学效果。(3)知识系统性较差。往往一个案例不能覆盖本章节所有知识点,而且在临床上患者存在个体差异,通过一两个案例的学习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难免不够全面。针对以上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严格把关,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进展,适时加以引导,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经过一段时间的案例教学后进行总结,不断调整案例内容和难度,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 结语

在病理实验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巩固病理学理论知识,提高病理实验课教学质量,但同时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案例教学法的不断开展,今后我们将不断摸索和总结、修改,做到合理运用,教学相长。

猜你喜欢
病理学实验课标本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密林深处——“从写生到创作”的水墨实验课
有趣的实验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中药导致肝损害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创新策略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