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文化对巴蜀木雕影响探析

2019-12-27 11:28温耀龙
文化产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傩戏巴蜀木雕

◎温耀龙

(重庆文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重庆 402160)

在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族众多的巴蜀大地,傩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承至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原始的狩猎到早期的巫祭傩仪、图腾崇拜等活动,再到如今的民俗信仰,巴蜀傩文化自成体系,具有非常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巴蜀傩文化以其“求福”“避祸”为主题的心理诉求、具有正能量的文化视觉元素,对巴蜀木雕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一、傩文化内涵

傩文化,起源自远古时代人类对大自然未知事物的敬畏、崇拜,通过图腾和巫术等形式得以表现和发展。傩文化是以巫祭傩仪为主要内容,以驱鬼逐疫、纳吉求福为目的的原始人类行为活动,也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1]。面具是傩文化最早的表现形式,其中有许多面目狰狞的傩面具。通过佩戴具有某种神力的傩面具,和举行祭祀、实施巫术等活动,来表达远古人类对大自然(神灵)的虔诚祈求之心,并借此得到神的宽恕和理解这样一种美好意愿。

曲六乙先生在《傩韵》中曾提及:“傩,大约起源于旧石器中晚期的驱逐术,在人神不分、人兽不分、神鬼不分‘三不分’的愚昧时期,远古人类主观上祈望获得某种超能力,用以抵御猛兽的袭击和恶劣气候的伤害,法术和巫术由此而生。在随后的狩猎过程中,远古人类不断地将法术、巫术与驱逐术有机的融合,用于消除各种灾害,这就是傩的萌生。”[2]

傩文化曾在中原地区盛极一时,后因多种原因逐渐屏退消失,最终也仅剩年终守岁、闹“灶火”等节日活动。但傩文化却在远离中原战火的巴蜀之地蓬勃发展并不断壮大。

二、巴蜀木雕

巴蜀木雕,作为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好地体现了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想理念。巴蜀木雕源于生活,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及传统习俗密不可分;巴蜀民风淳朴,巴蜀人性情豪放,巴蜀木雕给人一种朴实端庄的感受。大部分巴蜀木雕作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而创作的,因此具有明显的“格物致知”的造型表现。

从使用功能上来分类的话,巴蜀木雕可以分为纯艺术观赏性木雕和实用性木雕,其中实用性木雕作品又可分为大木雕刻和细木雕刻两大类。大木雕刻主要有梁、柱、枋、檩、斗拱等建筑类木雕,细木雕刻包括传统家具木雕、室内陈设品木雕、生产生活用具木雕、工艺品木雕、戏曲或巫术面具木雕和木偶雕刻等。

三、傩文化与巴蜀木雕结合的形式

(一)装饰造型元素的借鉴

傩面具是原始图腾的再现。傩面具内容丰富、形态多样,图案不仅有常见的人物、动物,还会融合奇禽怪兽等特殊纹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傩面纹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美,最后形成了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和“兽面纹”[3]。傩面纹已加入巴蜀木雕创作中,巴蜀木雕手艺人根据傩面装饰图设计研发出高水平的、精致的雕刻作品。

(二)创意色彩元素的借鉴

傩面具色彩艳丽,大多以红、蓝(青)、黄、白、黑为主,其主要的人物性格正是通过不同的色彩得以体现。这些颜色通过对比应用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傩面具的色泽艳丽、色彩明快、色相对比强烈等多种配色技巧可应用于巴蜀木雕的创作,为设计者提供新的想象力空间。

(三)传统象征寓意的借鉴

在傩文化中,求吉纳祥、除疫祛灾的寓意始终延续。它作为人民祈求人寿安康、风调雨顺、家宅平安、五谷丰登的载体,涵盖了人们生活、生产的各方面,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傩文化借助于图形的寓意得以体现,隐寓性图形广泛应用于傩文化的造型设计中,例如纹饰类图案:谷物、花木、水火、禽兽等,通常都蕴含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巴蜀木雕创作,借鉴傩文化纹样的象征寓意技巧,在创作理念和氛围上体现出文化底蕴和民族寓意,譬如利用火焰纹作为驱疫象征、柳叶纹作为生命延续象征。

四、傩文化在巴蜀木雕的具体应用

(一)在巴蜀木雕建筑方面

巴蜀建筑木雕作为依附于古代传统木结构建筑上的雕刻艺术,伴随着建筑的定型而产生。其中傩文化主要表现在巴蜀建筑木雕藻井、梁枋、斗拱、檐柱、门窗等各个构件上,以傩文化为雕刻题材。巴蜀傩坛大多供奉川主、土主、药王为坛神,合称“三圣”。其中“川主”(灌口二郎或为李冰、赵昱),“药王”(孙思邈)在巴蜀很多地方都建有相应的傩庙,如重庆市安居古城药王庙、都江堰市药王庙、重庆龚滩川主庙等都能发现傩文化主题木雕作品。此外为巴蜀各地的戏台建筑中,亦能见到傩文化相关的木雕作品。

(二)在巴蜀木雕面具方面

在巴蜀傩文化中,木雕作品主要集中在木雕面具上。为了与神灵沟通交流,人们创作了巫术的各种仪式,《论语·乡党》有云“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古巴蜀文献中常称之为“假面”“大面”等,民间多称之为“鬼脸”“吞口”。据考古和人类学专家考证,面具是一种与原始宗教崇拜相关,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由于古人对于鬼神的敬畏,对超自然力量的追求,便出现了外在图腾物——面具。利用面具,人与神灵交流,驱除厉鬼,保护自身,其内涵丰富,各具特色。

重庆酉阳阳戏所佩戴面具的制作材料多为白杨木,据记载“南部傩戏面具的制作材料则多用桐子木,面上涂有各种颜色,体现冷漠、凶恶、热情、慈善等性格”。而木偶面具多雕刻神灵怪兽,多有特定的制作方法和使用范畴。通常情况,一套制作精良的傩戏面具能数代流传,供几代人使用。一般来说,傩戏面具多为怒目圆睁、龇牙咧嘴、造型怪异的鬼神形象,具有典型的宗教风格、民俗特征。鉴于傩戏面具多为各地傩巫民俗传人制作,体现了各地各派的风格特点,各家皆有所长,故不好聚类比较。比如在人物形象上,面具有二郎神、二鬼头、端公祖师等之分。(巴县)所奉之神,制二鬼头,一赤面长须,曰“师爷”,一女面,曰“师娘”,谓是伏羲、女娲。除人物形象外,傩戏面具还有少量动物形象,譬如北川端公戏中就有“戴上木板雕刻制作的动物或神灵面具(如猴王、牛头、端公等)”。每部傩戏面具的使用数量有时多有时少,其中酉阳、秀山阳戏的各个戏班所使用的面具数量一般在二十至六十个不等。面具各具特点,雕刻风格难以比较,各地差异主要集中在雕刻的人物种类和使用数量上[4]。

(三)在巴蜀木雕冥器方面

在《说文》段玉裁注:俑,即偶之假借字。俑,从葬木偶人也。汉代“厚葬风”浓厚,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重视死后的生活,“事死如事生”的观念盛行。通常贵族为满足其死后奢华安逸的生活,其墓葬的设计都会参照其生前所居富丽堂皇,随葬物品更是种类丰富,豪华奢侈令人咋舌。以傩文化为代表图案的木偶、木俑多见于巴蜀地区墓葬中,其中以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傩文化木雕作品最为代表。

猜你喜欢
傩戏巴蜀木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文旅融合背景下宁都傩戏的当代价值与传承策略
软陶傩戏面具
中国戏曲活化石千年“非遗”傩戏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木雕鱼
木雕创作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