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传统山鼓艺术及其现代舞台呈现的策略研究

2020-01-07 11:18杨小林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艺术表演民间形式

杨小林

(湖北科技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鄂南传统山鼓艺术起源于湖北省通山县,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蕴含着鄂南传统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精华,是鄂南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长期以来,鄂南山鼓艺术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尊重,甚至面临着失传的窘境。为了挽救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民间艺术形式,当地政府给予了很大程度的关心,并就如何传承和发展通山山鼓进行了积极探索。传承和发展鄂南山鼓艺术是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力图从舞台呈现的视角,探索如何将通山山鼓搬上现代舞台予以呈现,以此引起人们对山鼓艺术的关注与重视,进而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一、通山传统山鼓艺术舞台呈现的历程与现状

1.通山传统山鼓艺术舞台呈现的历程

通山山鼓因产生于湖北省通山县而得名,通山县位于湖北省鄂南边陲,其中山脉重叠林地众多,拥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同时也孕育了通山山鼓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很多民间的艺术形式都来源于人们日常的劳动生活,通山山鼓也不例外。通山山鼓一般是在农忙时节,由当地的劳动者组织起来,在大家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通过打山鼓、唱山歌一则消除劳动的疲惫,二则可以号召劳动者进行一些集体合作性的农业劳作。通过强劲的鼓点,欢快的节奏,为所有的劳动者鼓劲加油,从而也就形成了一鼓催三工的说法。可见通山山鼓确实具有十分欢快激昂的艺术特征。

通山山鼓这种艺术形式,根据历史的考证,可以将通山山鼓的历史追溯到3 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通山地处于古代的吴楚交界之处,战争十分频繁,因此通山地区常常会有战争出现,而一旦战争出现,就需要击鼓进军,同时通过鼓声来排列阵型,增加气势。这种形式在士兵闲时垦荒过程中被保留了下来,后来传到民间形成了习俗。随着时间推移,地域政治格局也在不断地改变,到了战国后期,强盛的吴国将楚国打败,并将通山收入到了吴国的境内,通山地区也由此告别了以往的战争边境。从此通山山鼓基本上告别了战争击鼓所用,完全成为了一种民间的艺术表演形式。通山山鼓更多的用于农忙时期的鼓劲儿加油。根据历史记载,可以发现到了宋朝时期,由于经济发达,政治中心南移,通山山鼓这种艺术形式也逐渐地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从而开始由田间地头走向了舞台。由于通山山鼓本身的特征,有固定的韵律,而词是可以随意变更。这与宋代很多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类似,在固定的韵律当中,通过艺术表演者的即兴发挥,创造出不同的内容,这也很符合宋代作词的艺术习惯。因此,通山山鼓在当时常常被搬到民间的艺术表演舞台上,逐渐在湖北地区、安徽南部以及江苏北部等地流行开来。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战争频发,政治中心又一次北迁,通山山鼓这种艺术形式也慢慢被人遗忘。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政府开始寻找民间珍贵艺术表演形式,从而将通山山鼓发掘了出来。

2.通山传统山鼓艺术舞台呈现的现状

我国民间的鼓种是十分丰富的,在政府发掘民间艺术表演形式的过程当中,很多艺术表演形式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未能及时地被发掘出来。通山山鼓在初期也面对着这样的问题,虽然在早期通山山鼓也得以搬上舞台,为大众所欣赏,然而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湖北地区,影响力有限。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一般也是直接将原来在田间劳作时所使用的艺术形式搬到舞台上,由鼓手击鼓,另一人进行歌唱,有时也只会让鼓手一人站在舞台上,边击鼓边唱。这种舞台表演形式虽然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通山山鼓以往的表演特征,但是在传播和舞台表现上,并不足以让现代观众更广泛的接受通山山鼓这种艺术形式。想要在新时期让这种艺术形式继续发扬其魅力,就必须要与时代接轨,借鉴其他艺术表演形式,让通山山鼓在今天的艺术表演当中继续焕发活力。

二、通山传统山鼓艺术的主要特色

1.清脆响亮,唱腔丰富

每一种艺术形式的艺术特征都与其起源的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通山山鼓起源于湖北省通山县,当地处于山地环境,山地纵横森林悠悠。想要将击鼓的声音和歌唱的内容让所有人都听到,就必须要清脆且响亮。通山山鼓,均由杉木板拼制,较大的鼓腰直径20厘米,鼓面直径16厘米,高31厘米;较小的鼓腰直径15厘米,鼓面直径10厘米,高33厘米。双面鼓类,鼓面由牛皮蒙制,用钢钉按品字型密密钉固。鼓面有阴阳八卦图。鼓捶一般取楠竹为材,捶头有的讲究到包装用麂角,当地老农口头禅有“一根鼓捶七寸长”之说。小的鼓,鼓内装有簧弦,敲击时声音振荡,有回声。鼓腰两面相对安有圆环,以便唱时拎在手上击打。山鼓声音清脆响亮,同时唱腔也十分丰富,旋律高亢婉转,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能够听到它的声音。结合通山山鼓产生的背景,可以了解到歌曲的节奏、韵律会随着人们劳动的场合而发生变化。比如说,在插秧时,它的鼓点节奏就是比较慢的,而这种比较慢节奏的鼓点叫作长号。而在收割时,它的节奏就是比较欢快的,这种比较欢快的节奏就叫作小号。同时长号和小号的节奏也并不是十分严格,单一不变的,随着劳动时的天气变化,人们的心情,整体的氛围以及演奏者当时的情绪等,长号和小号往往会交替出现,有着一个渐进变化的过程。对于一个出色的鼓手来说,一次演奏能打出10多种节奏,通过鼓手的演奏,各种复杂的情绪都能够融入到通山山鼓的艺术表演当中。

2.固定韵律,即兴编唱

通山山鼓的歌唱有部分比较固定的形式,一般来说只唱5种调子,也就是5个不同的韵律组成的歌曲。在每一只调子的演奏过程当中,前半段的韵律是比较固定的,而后半段的韵律是可以灵活发挥的,前半段和后半段的变化要在同一种内容当中进行选择,但是固定的韵律具有多变性,这种变化的特征,也会在歌唱过程中由于歌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而通山山鼓这种艺术表演形式,通常并不是单一的一人演唱,而往往是一人唱上半段,另一人接下半段,相互呼应,有来有往,使得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因此具体每一首歌最后会变成怎样的调子,前和后如何进行衔接,也要取决于对唱的几位歌手之间的配合情况。虽然通山山鼓本身也具有成套的唱本,但是对于这种艺术的表演形式来说,即兴的编唱才是最有魅力的部分。

3.曲风活泼,刚柔兼济

长久以来通山山鼓的表演都是运用传统的演奏方式,即运用方言和地方语调进行的。通山山鼓的表演却一直遵循着最初的形式——通山地区原来的方言。通山地区方言具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一方面当地的发音比较靠前,听起来会比较尖;同时又由于通山山鼓的唱腔有一些比较舒缓的内容,因此会刚柔相济。

湖北地区处于我国的中部,南方与北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相互交融,这种交融的地域特色也给予了通山山鼓这种地方艺术形式十分特殊的特征。总结下来,可以说通山山鼓曲风明朗,同时刚柔相济,它一方面采用了中国传统民歌中最古老的三音列的旋律;另一方面又常用窄音韵的音调,使得通山山鼓及其演唱在表演的过程当中会让人们感受到节奏欢快,情绪起伏。

三、通山传统山鼓艺术现代舞台呈现的策略

1.积极发挥导演想象,初步构建舞台呈现的基础

(1)取精去粕

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搬到现在舞台上都需要经历一个转变的过程,通山山鼓也不例外。从形式上来说通山山鼓在以往的发展历程当中,并未经过正式的舞台表演的改造。包括到了今天,通山山鼓最多的也仍然是在田间地头、民间开阔随意的场地当中进行表演。因此,很容易就保留了一些民间表演的特征。然而舞台表演属于一种比较精致的设计,很多在民间比较粗放、随意的表演方式不适合搬到舞台中进行展示,这时就要在舞台表演的设计上做取舍。

比如通山山鼓在民间的表演过程当中,鼓手歌手会来回走动,不受场地的限制,同时在表演尽兴的时候,甚至还会有人从中跳舞翻跟头来助兴。有时一段鼓打得比较欢快,会有很多人接着打起鼓来,也会有不同的人争着来对歌,这在民间的田间地头都是非常好的互动气氛;然而在舞台当中,就会显得比较混乱。因此导演在设计通山山鼓的舞台展示时,要考虑到其舞台展示的效果,如要有秩序性、叙述性、可观性等。在最大程度上保留通山山鼓的艺术特征的同时,让舞台中的表演变得有序,才能让观众逐层地看到通山山鼓表演的内容,感受到其艺术魅力。

(2)突出重点

在民间的表演当中,由于所有的观众都参与到了整个表演的过程当中,所以在表演当中有即兴的表演,观众也能够随时了解到这段表演表达的是什么。然而在现代舞台的呈现当中,并不是台下的每一个人都十分了解通山山鼓这种艺术形式的发源背景以及唱词的内容,因此如果台上的表演过于复杂或变换过于频繁,观众就容易找不到重点,这会使舞台上变得混乱。所以在设计舞台的过程中,导演要尽量地突出重点。所谓突出重点,并不是说整个舞台的呈现当中从头到尾就只能有一个中心让观众去欣赏,而是说,在表演的过程当中,无论是鼓手、歌手甚至是舞者他们的接续都要十分恰当,前后相连,能够让观众的注意力从一个人的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的身上,在保证了舞台秩序的同时,还能够瞬间地让每一个表演者走到舞台中央,成为舞台的中心,在不同的时间段,突出不同的重点,让观众可以完整的欣赏到通山山鼓这种艺术表演形式当中的每一个艺术元素,全面的了解通山山鼓,感受其艺术魅力。通过这种重点的有顺序表现,才可以将通山山鼓更好地推向大众,放到舞台当中进行展示。

(3)唤醒观众

根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在舞台表演的过程当中,观众与舞台上的演员之间是存在一堵看不见的墙的,而这看不见的墙会使得观众与舞台上的表演者之间存在一种距离感。有时这种距离感会使得观众更能够进入艺术欣赏的状态,但有时也会使得台下的观众与台上的演员之间没有互动,从而使得整个艺术氛围难以打通。因此在设计通山山鼓的舞台表演时也需要考虑如何唤醒观众。

在这种情况下从节奏旋律到整个表演的故事性的设计上都要考虑如何与观众的融合与交流。在关键节点将观众情绪调动起来。比如舞台中的重点变换时,应该让观众拥有足够的期待;再则当重点由鼓手转向歌手时,鼓手手中的鼓点可以慢慢变缓,声音也可以逐渐变小,慢慢引出歌手,当歌手唱出第一句词,声音洪亮,音调高亢,达到震撼全场的效果,通过这种方法唤醒台下的观众等。

2.激发全体演员激情,升华山鼓艺术舞台呈现的内涵

(1)分享人物情感

感受人物冷暖除了舞台中的整体设计和表演上的节奏把控以外,还需要让通山山鼓的演员能够更好地进入整个表演的情绪。对于演员来说控制情绪最困难的一点就是面对表演环境的变化。舞台的环境与田间地头的民间表演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演员想要达到最好的表演效果,就必须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记忆,激发自己的表演状态。这时演员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自己所表演的内容,比如打鼓的氛围,唱词的内容等等。进入一个角色,同时去理解这个角色的内心,从而通过表现这个角色的情感来调动自身的情绪,并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2)回归日常生活,突出审美重点

所有的艺术表演都要来自日常经验。通山山鼓的表演者除了需要不断磨炼自身的表演技巧之外,还要更多的关注日常经验。通山山鼓这种艺术形式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回归生活。它的审美重点在于表现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快乐和喜悦。而每一个舞台中的表演者也应该深入地去感受这种情绪,在自己内心建立这种对于劳动的喜爱,以及对于通山山鼓这种艺术形式的喜爱,从而突出其表演的审美重点。

四、通山传统山鼓艺术舞台呈现的保障措施

1.建立地方性节日,保障长远发展

一种文化要想传承下去,应该从多种角度入手。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这一文化的重视,在通山当地建立起地方性的节日:如与九宫山避暑节结合起来的山鼓节,过年山鼓集会等。以地方政府的保护措施为保障,让通山山鼓这种艺术形式可以在每年的固定时期在当地奏响,使得这种文化拥有一种可以展现的形式以达到长远传承的目的。

2.建立专家委员会,学术长久弘扬

对于通山山鼓这种民间的艺术表演形式,也应该更多的将其引入到学术研究的范畴当中。通山山鼓这种艺术形式已经流传了3 000多年,其艺术表演的方式有哪些变化及艺术内容的根源有哪些传承都需要通过学术进行探究,从而让这种艺术形式生生不息。只有通过专家委员会对这一艺术形式的深度解读,才能让民间文化上升到学术、文化层次,进而才能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表现内容得以源远流长。

3.邀请民间音乐家,进行课堂系统讲解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通山山鼓的优秀表演者往往来自民间,因此,也应该尊重民间的智慧,让民间艺术表演者走入现代音乐课堂,进行成体系的讲解,将这种艺术表演形式通过现代教育的传承,不断地发扬光大。同时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更好地促进通山山鼓的长远发展,通过正规的教育教学才能让更多的业内人士重视这一艺术形式,进而全面促进通山山鼓的传承与发展。

4.设立相关管理部门,全面实行保护机制

在通山当地还应该设立相关的管理部门,对于通山山鼓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全面的保护。同时上级政府也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及财政拨款等政策的保障。通过政策性的维护,每年通过比赛、讲座、表演等多种形式让保护机制落到实处,让相关部门对文化传承与发展有更系统性的梳理,才能让通山山鼓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长远地发展下去。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山传统山鼓艺术是一种古老且具有生命力的艺术表演形式,在今天应该不断地对其推陈出新,继承其中的优秀内容,并通过现代舞台艺术表演将其展现到观众的眼前。同时综合现代艺术、现代教育以及政策等多方面的资源对其进行保护,保障通山传统山鼓这种艺术形式长久发展。

猜你喜欢
艺术表演民间形式
Jiao Ayi| 《娇阿依》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演出监督在艺术表演中的作用分析
街场黄梅戏的艺术表演风格
大型体育赛事中体育艺术表演运行管理探析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