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民阅读背景下的《瓦尔登湖》传播价值研究

2020-01-07 11:18陈青凤高茂云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梭罗生活

陈青凤,高茂云

(武汉警官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美国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亨利·戴维·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 创作的《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誉称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本书之一”。其中内含的传播价值在全民阅读时代如一股热潮,让浮躁的世界接受新的洗礼,新生的价值观念必定也会引领一个更加健康、更加和谐的美好社会。

一、《瓦尔登湖》的创作背景

18世纪中后期,受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壮大,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方式也由传统的人力转化为大机器。由于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煤炭等燃料的开采消耗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了自然生态的失衡。与此同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也成为竞相追逐的潮流。此时人类全然沉浸在机械化所带来的物质财富快速积累的巨大喜悦中,从而忽略了自然的智慧。可以说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和享乐主义的盛行是梭罗隐居瓦尔登湖回归自然,追求真正生活的主要原因。在书中,梭罗用生动灵活兼具幽默感的语言,比喻、双关、夸张等修辞手法,记录他对自然、人生和文艺问题的见解,探索生活的真谛,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该书问世之初没有得到很大的关注,直到20世纪,尤其是30年代以后,人们经历了经济萧条、环境污染、自然破坏、消费主义横行之后,《瓦尔登湖》才因卓然的文采、丰厚的内容和超前的思想被整个世界阅读和热议。梭罗研究专家哈丁认为,《瓦尔登湖》是一部自然与人的心灵探索之书;一部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指南;一部批评现代生活的讽刺作品;一部纯文学的名著和一本神圣的书。回归自然,感受平静,追求精神的愉悦不仅是梭罗一生的追求,更是当代人的渴望。

二、《瓦尔登湖》在全民阅读时代的传播新特点

《瓦尔登湖》在中国的传播由来已久。早期,传播者多以文人学者为主,传播内容着重于梭罗的人物信息及其思想流派介绍,主要通过语言和文字进行传播,其传播范围和影响都是极其有限的。1937年林语堂先生就曾在其美国出版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提到了梭罗作品中浓郁的中国情趣。1949年,《瓦尔登湖》被诗人徐迟译介到中国,由此开启了该书在中国的真正意义上的传播。中文译本的出现与传播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更有效的阅读媒介,让他们能够更便捷、更直观地进行阅读,适应了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开展的时代。活动开展以来,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阅读氛围更加浓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和纸质图书阅读率均有所增长;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纸质图书和期刊的阅读时长也有所增加;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保持平稳,一成以上成年国民全年纸质图书阅读量在十本以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下,《瓦尔登湖》这一类经典文学作品又一次迎来了传播及阅读热潮。它的传播也带着浓厚的时代特点。

首先,从传播者看,学术界仍然占据一席之地,作家、译者、编辑、研究者等继续笔耕不辍,推动着作品的传播和普及。同时,传播者中也出现了诸如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这样的个人传播者。据悉,2016级的清华新生随录取通知书一起收到的还有校长邱勇致新生的信和为新生准备的一份特殊礼物——《瓦尔登湖》。邱校长认为,这是一本会让人感受到安静的力量的书。梭罗在向读者展示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展示了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即物质上简朴至极而精神上丰盈充实。新闻媒体的报道和权威学者的推介再次肯定了该书崇高的地位,在全民重视阅读的背景下,此举无疑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引发又一轮阅读《瓦尔登湖》的热潮。例如,当当网就以“现象级畅销书,清华校长送给新生的礼物”为广告词吸引了数十万次购买。仅潘庆舲译本截止发文前便有142 977人次购买和评论。

其次,从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来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文学作品的传播途径。全民阅读时代,大众媒体发展迅猛,极大推动了文学作品的传播。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513.08亿册。大众媒体凭借其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成了传承优秀文化最高效的载体。因此,传统纸质媒介不再是《瓦尔登湖》传播的唯一路径,数字化阅读方式使得更多的普通大众能通过电视节目、电子书、有声读物等方式阅读到该书,使这部作品真正走向千千万万读者,引发了一轮又一轮阅读热潮。2017年央视《朗读者》第二期便向广大观众展现了《瓦尔登湖》之美。《朗读者》访谈+朗读+轻解析的模式致力于通过朗读中的情感共鸣在专业化的题材与大众化的情感之间建立起自然、合理的连接。田园山水的背景配上舒缓的音乐,从事野生动物救护工作20多年的朗读者林兆铭都将观众带进了山间鸟语、林中鹿鸣的瓦尔登湖畔,作品的思想就这样伴随着文字与意境之美被传达到了观众心中,引起他们的共鸣,并对作品有了更深度地了解。以《朗读者》为代表的数字化媒介正是这样将文学作品通过多元化渠道更有效地推给了大众,从而实现了更广泛的传播效果。

最后,从阅读者看,该书具有广泛的阅读性,适合各个阶段的人阅读。从学生角度来说,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文学名著,也是教育部语文新课标推荐阅读书目。《瓦尔登湖》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它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很是值得学生仔细揣摩和阅读学习,比如书中相关的描写:“湖泊是大自然最美丽灵动的风景,它是大地的双眸,透过它可以窥见大地的深邃。岸边的树木是它细长的睫毛,四周绿荫繁茂的山脉和树木丛生的山谷,则是它浓密的眉毛。”(湖)“瓦尔登湖的冰,和湖中的水一样,近处放在手上看,泛出的是绿色,但从远处看一种美丽的蓝色,你很容易把它和河里的白冰,以及离这四分之一英里的那些湖里发绿的冰区别开来……”梭罗的这两段风景的描写字字闪光,将大自然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堪称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对于社会主力军中青年人群来说,这部著作更受关注。书中开篇序言首先指出了阅读本书的要求,给了我们直击心灵的拷问,“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当下心浮气躁的中青年人群再适合此书不过了,读完这本书,会获得心灵的宁静,告诫人们切勿因纷繁复杂的生活而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和意义,提倡淳朴的生活,摈弃内心焦虑,感受精神的升华。对于老年人来说,阅读梭罗的《瓦尔登湖》能够帮助他们放下世俗烦琐,回归本性,平和安宁,形成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作为“塑造人生的25本书之一”,这个美誉清楚地点明了它阅读的广泛性,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

三、《瓦尔登湖》在全民阅读时代的传播价值

《瓦尔登湖》中梭罗的人生观最富中国人的色彩,林语堂曾说过:“就其整个人生观来说,梭罗在所有美国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情趣,作为中国人,我感到与梭罗心心相通。”的确,他的价值观念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儒家观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且还具有道家等思想文化的精髓,注重道德修养,推崇人性重返高尚的特点,从而可以观察研究当下国民阅读时代《瓦尔登湖》在国内的传播价值。

(一)深化民众阅读行为,促进社会审美意识良性发展

全民阅读时代数字化媒介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纸质阅读方式,图片、视频、声音等作为文字的辅助工具,使读者有了更自由的阅读方式,获得了更愉悦的阅读体验,读者可以更直观地获取大量信息,鉴赏水平也随之逐渐提高。《瓦尔登湖》作为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内容丰富,生态环境、饮食文化、农贸渔猎、学校教育、住房建筑,不一而足,意义深远。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自己亲手搭建小木屋里历经两年多的岁月,完成了该书的创作,这是超验主义“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的完美诠释;倡导人与自然、鸟兽和谐相处,闲暇时看春回大地,劳作时听鸟语鹿鸣;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生态实践描写自然生态和谐共存状态,促进了生态文学创作;传播东方哲学思想,《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省俭有方》),《孟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更高的法则》)。作为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具有典范性的经典作品,《瓦尔登湖》激发了读者的阅读热情,使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得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它的传播热潮折射出新时代广大读者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促使民众把阅读作为生活品质的象征和个人层次的体现,从而深化了大众阅读行为。

与此同时,优秀的读物内容丰富且考究,具有很强的价值引导作用,能更好地发挥文学作品的社会教育功能,促进个人及社会审美意识的良性发展。读者在阅读《瓦尔登湖》的过程中,个人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等各个方面均得到了美的体验。书中有对社会的批判,“绝大多数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使生活舒适的物品,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极大的有碍于人类进步。”(《省俭有方》);有劳动和收获的喜悦:“那些豆子乐呵呵地回到了我栽培它们的野生的原始状态,我的锄头还给他们演奏了一支瑞士牧歌。我的劳动即时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收获。”(种豆);有自然界的四季更迭和精神复苏:“昨天那里还是灰沉沉、冷丝丝的冰湖,此时此刻却是一泓透明的湖水,平静而充满希望……”(《春》)。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的审美感受随着阅读过程不断丰富与完善。数字化媒介更是通过声、光、影等多种方式给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带来多感官的刺激使其获得更真实的审美体验。此外,虚拟仿真等技术在新媒介中的广泛使用也帮助增强了读者的自我意识和外界的审美交流和互动。个体审美层次的提升使得其汇聚而成的社会审美意识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引导文学创作健康发展

《瓦尔登湖》的现象级畅销也促进了新时代背景下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从写作技巧上看,梭罗在本书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一直为阅读者和评论家们津津乐道。他善用比喻,将事描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无限想象。在他笔下,瓦尔登湖的冬天,“在阳光中飞溅的雪花就像金灿灿的尘埃似的”“冰凌……像一大块翡翠”“里头呈现出杂色斑驳的优美网络,有点儿像蜘蛛网,……冰玫瑰花结”。文中的双关语耐人寻味。没有钓到鱼的渔夫被叫作修道士(Cenobites),既说明此渔夫是信仰宗教的人,也用该词的英文发音(See, no bites.)点明没有鱼上钩。拟人、夸张等也比比皆是。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瓦尔登湖》文采斐然,精彩绝伦。

在思想内容上,《瓦尔登湖》表现了人能与自然、鸟兽和美共存。作者用亲身实践向读者讲述他对自然的热爱,与鸟兽比邻而居的闲适自在。这与现代社会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不谋而合。梭罗崇尚回归自然,去过一种简单的生活。他认为每种生物都是一种生命的存在,人和其它生物都是自然界中平等的一员。因此,《瓦尔登湖》也被认为是美国自然文学的先驱,它推进了自然生态文学的发展,同时也引起了大众对自然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反思,实现了文学作品在体现艺术价值的同时也需承载时代特点与民族精神的使命。该作品为我国新时代文学创作指明了一条既健康又承载着历史使命的良性发展道路。

(三)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经验借鉴

《瓦尔登湖》在中国的畅销还源于梭罗在书中对先秦哲学思想自然且恰当的引用。经验证明,任何有传播价值的文化符号,在重视传播手段的同时,更应找到自身的文化、情感逻辑与传播受众之间的共鸣,让受众能感同身受,最终潜移默化地接受传播内容。在《离群索居》中梭罗多次引用《中庸》表明自己对自然的观点。“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梭罗用“鬼神”指代他超验主义学说中的大自然中超越一切的力量。随后,他又引用孔子“道不孤,必有邻”来表达他远离奢侈生活亲近大自然,与自己的思想为伴的充实而愉悦的心情。他这种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以及对个人精神境界的高度追求与中国“孔孟之道”安贫乐道的理念不谋而合,引起了中国读者的共鸣。这种“中国人色彩”是梭罗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和重构,既用东方智慧解答了西方问题,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也为该书收获了诸如海子、苇岸等作家学者以及千万中国读者的认可。

《瓦尔登湖》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传播是世界文化交流的成功案例,可以为当前时代背景下中华文化“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顺利传播提供经验借鉴。一般来说,一个民族的个体社会化后便生活于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这种文化情境先于具体的个体并通过民族特性遗传。个体在文化上的连续性导致他们对外来影响的接受常常以该民族既定的文化为前提。中国文学创作若能以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为底蕴,必将有助于实现自身的世界化。《瓦尔登湖》提倡亲近自然、尊重自然、感受自然的内在价值,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真理在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文化的生命力,来源于它能解决问题,解决现代生活的困境。因此,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关键在于我们将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的同时,也要创作具有现实性、当代性、实用性的新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使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四)倡导外在简朴、内心丰富的生活方式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们充分享受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然而,当人们无休止地追求名利物欲的时候,也渐渐迷失了自我,忘记了人生的真谛,心灵空虚,精神匮乏。全民阅读时代致力于满足人们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梭罗在书中倡导外在简朴、内心丰富的生活方式,要将简朴的物质生活与丰富的精神生活合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理解生命之所在,重返人性。即使现代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不能沉迷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奢侈生活。就他个人而言,物质只要能够满足个人基本生活需求就足矣,并不需要过度奢侈和舒适。“简朴、简朴、简朴!”他觉得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谋生,生活得简朴聪明,并不是一件苦事,而是一种消遣。 “简化,简化吧!用不着一日三餐,必要时一餐就够了;用不着上一百道菜,五道菜足矣。”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结论,一个人饮食可以像动物一样简单,但仍然保持健康,孔武有力,而“佳肴珍馐就像浅滩,有着可怕的激流和漩涡。”他认为许多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于人类的进步大有妨碍,“死于安乐”差不多也是这个道理,也许一时的奢侈可以满足内心的虚荣和快乐,但是往往过后你就会清醒地认识到光鲜过后的空虚,这是毫无意义的。梭罗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并不在乎外在的物质条件,人只有过着简单纯朴的生活,才能有时间在有限的生命里做真正有意义的事情。隐居瓦尔登湖两年多的时间里,他通过劳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把剩余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从事更为丰富的精神生活,思考人生。

简朴的生活,更能让我们保持内心的清净与安宁。 反观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急功近利,安于享乐,不少还是“啃老族”,深受“工业时代”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非名牌衣服不穿,非大牌手机不拿,衣食住行样样要求高品质,高舒适,价值观念严重扭曲。据有关调查表明,现代人生活水平同个人幸福指数是成反比的,即物质生活水平越高,幸福感越低。所以经常会感到内心迷茫,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全社会都在寻找重筑精神家园,找回生命的价值的途径。而《瓦尔登湖》正是借这个契机向世人传播一种简单的理念,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物质欲望,保持理性,反思自我,简化生活,找回人生的方向,丰富精神生活。

超验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强调个人的重要性,人的首要责任就是自我完善,而不是刻意追求金玉富贵。对名利物欲的过度追求会让人沦为工具的工具。“我们的生活已被琐碎事儿消耗掉了。”“在这惊涛骇浪的文明生活的大海中,一个人想要生存,就得对如此这般的乌云密布、暴风骤雨、河流险滩、一千零一件事通通要考虑到。”“我们为什么要生活得如此匆忙,如此浪费生命呢?”只有回归生活的本质,超然于物外,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自由。《瓦尔登湖》呼吁简单的生活,批判物质欲望,阅读此书可以让读者在喧嚣的生活之外静心体会生活的本真和人生的哲理,从而走出物化的漩涡,追求精神的充实。

(五)推动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瓦尔登湖》主要描写了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生活经历。《瓦尔登湖》提倡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在作者眼中,大自然中的每个生命,无论是野生动物还是野生植物都有各自存在的意义,有其各自生命的内在价值。亲近大自然,和鸟兽为邻,与花草为伴,这种生活的意境颇有大诗人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的感觉。二者都是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去体验人生,感悟生命,以古朴平淡的艺术风格表现悠然的生活情趣,以文学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由与美好。从生态主义的视角出发,书中对大量自然风光以及作者简朴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的描写,阐述了回归自然,亲近自然,追求朴素的思想。我国古代道家的思想家老庄提倡“无为而治”“天道自然”与书中的理念不谋而合。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不仅在古代被倡导,即使放到现代社会来讲,也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和人民对于环境的保护力度持续增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十三五”规划纲要里面,强调要将绿色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深入到现实生活中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像梭罗所追求的简单的生活方式一样,学会理解自然存在的内在价值,回归自然的本性,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目前,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确保到2035年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从梭罗的生态观来看,整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有机整体,主要由人和自然构成,人类作为有机整体中的一员,保护自然生态,与自然和谐共处责无旁贷。这种对于自然的尊重,赋予了自然独立的权利,给予了自然博爱的态度,这种观念无疑值得大家深思和学习。做到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树立健康绿色的生态文明观念,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结语

《瓦尔登湖》在我国全民阅读时代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这部富含多元文化意义的经典作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好地发挥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引导功能,促进了个人及社会审美意识的发展与完善,同时也给予了当代人一种外在简朴、内心丰富的生活方式,并推动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它的畅销更为新时代文学的健康创作指明了一条良性发展道路,为世界文化交流互鉴提供了经验参考。总之,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呈现的生活与自然的哲学,以及文学的艺术是值得每个人好好去品味的,随着它的广泛阅读,其传播价值也在不断地深化,不仅对国内有重大影响,对于整个世界都有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梭罗生活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卷土重来
梭罗的账单
200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