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大陈岛垦荒精神在立德树人中的价值

2020-01-09 12:57赵之遐
台州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陈岛树人立德

赵之遐

(台州学院 商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1956年,为响应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来自温州、台州等地的青年,共467名,先后分5批登上大陈岛,成为年轻的垦荒队员,将遭受浩劫的“荒岛”变成充满活力的“东海明珠”。“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来源于生动的实践总结,凝聚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代代相传,历久弥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内涵丰富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在立德树人中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内涵解读

大陈岛垦荒精神历经世代传承,历久弥新。它与时俱进,多次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专程考察大陈岛并看望老垦荒队员,提出“要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努力建设一个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201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回信,在信中再次充分肯定了垦荒精神以及大陈岛这些年来的发展变化。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给老垦荒队员的第三代回信,在信中又一次肯定了大陈岛垦荒精神,并勉励孩子们要继承和弘扬垦荒精神,争做新一代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建设者。大陈岛垦荒精神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脉相承,是红船精神和浙江精神的生动诠释,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因,有其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一)艰苦创业是奋勇争先的乐观拼搏。1956年,“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一声号召,得到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的广大青年积极响应。据台州市档案局有关资料记载:首批227名垦荒队员年龄大部分在16—20岁之间,最小的只有14岁;其中女性73人,占总人数的32%。垦荒队员们大多既年轻又来自生活条件优越的城市,缺乏生产知识、高强度的艰辛劳动是他们面临的首要考验。没干几天,他们的双手就隆起了串串血泡,血泡破后是钻心的疼痛,折磨得人难以入睡。但垦荒队员们把这些血泡称之为“光荣泡”,争先恐后比着,越多越觉得骄傲。要把劫后余生的荒岛变成璀璨夺目的“东海明珠”,所面临的艰难困苦远远不止这些。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海岛上常有“五苦”:有家难回的思乡之苦、亲人难见的别离之苦、与世隔绝的寂寞之苦、搏击台风的惊险之苦、缺水少粮的生活之苦。但年轻的垦荒队员们用乐观驱赶艰险,用创先争优的干劲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苦中作乐,把苦嚼成甜,谱写出一曲曲充满欢乐与激情的青春赞歌。这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二)奋发图强是战天斗地的不懈努力。垦荒初期的大陈岛土地贫瘠,光靠耕种无法满足生活所需,下海发展渔业才是出路。1957年,70多名垦荒队员迅速组建渔业捕捞队,并请来老渔民学习驾船本领,依靠修复被国民党军队破坏后留下的7条小船,学会了摇橹、驶船、撒网与海洋捕捞知识。1958年春天,全体队员们再接再厉,省吃俭用,全力支持机帆船的建设,终于,大陈岛上有了第一艘机帆船“勇敢号”,从此开始了渔业机械化。1959年,全岛居民已达4 000多人。为了维持生计,垦荒队员向纵深发展生产,办起了水产综合加工厂、海鲜酱油厂、牛奶加工厂等。经过三年苦战,垦荒队员们共收获番薯23万余斤,蔬菜10万余斤,各种鱼类8 000多担,牛、羊、兔1 000多头(只),以及其他农副产品,经济总收入达10多万元。[1]有100条困难,克服100条;有1000条困难,克服1000条,这是垦荒队员迎难而上的号角,让满目疮痍的大陈岛焕发出勃勃生机,唱响一曲曲催人奋进的劳动赞歌。这是对“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的生动诠释,是继往开来,奋发向前的时代发展动力。

(三)无私奉献是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丧心病狂的国民党军撤退前在岛上埋下了很多地雷,据第一批垦荒队员李盛益回忆,在菜园、麦田、水井旁等,驻军们曾一星期内就扫出了7 000多枚地雷。在大家都“谈雷色变”的时候,年仅17岁的“扫雷英雄”陈显坤却不怕牺牲,冲锋在前,他在一操场讲台台阶下面找到一连串20多个塑料地雷,还在鸡笼山头割草时发现一颗一扔就“轰……”的一声,立即冒出一朵大大的蘑菇状黑烟,并伴着十分刺鼻的焦土味。无私奉献的垦荒精神流淌在垦荒队员的血液里,即使垦荒任务结束,精神依旧延续。1960年,大陈岛的垦荒任务完成后,陈显坤和大多数队员都舍不得离开亲手开发的大陈岛,坚决要求留在岛上。危急关头,陈显坤舍生忘死纵身跳入散发着恶臭的鱼肥坑救人,不幸的是,发酵的鱼肥坑散发着的是令人窒息的毒气,年仅24岁的陈显坤最终因中毒过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口袋里还装着一张两天前已批准的去上海探望母亲的请假条。还有垦荒队员张寿春,为了保护集体财产,独自一人长年累月在孤岛放牧,过着“鲁滨逊”式的荒岛生活;与妻子结婚后,又与妻子到更远的岛屿上养猪;垦荒任务完成后,他带着妻儿一起返回大陈岛,走上了为广大渔民服务的岗位,过着平凡而辛劳的生活,无怨无悔,乐此不疲。当初选择上岛垦荒,只为默默奉献青春,经过垦荒历练,垦荒队员们更加坚定了无私奉献的信念,用执着坚守和自我牺牲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这是红船精神中“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的生动展现,是助推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四)开拓创新是敢闯敢拼的勇气智慧。垦荒队员上岛时,经历浩劫的大陈岛上依旧布满了地雷和铁丝网,危机四伏,特别是一种塑料壳化学地雷,连扫雷器也发现不了,致使数十名战士受伤致残。为了避免伤害,垦荒队员们急中生智,用牲畜引爆地雷。虽然有十几头牛、羊触雷,但大大减少了地雷对人造成的伤害。在通讯条件落后的当时,垦荒队员们还别出心裁地用火传递信息:一堆火表示没有粮食,需要生活补给;两堆火表示有人生病了,需要出岛就医;三堆火表示有人上岛破坏,需要共同抵抗。此外,大陈岛夏季易受台风侵扰,风力大时,客轮都要停航,无法给岛上及时提供生活补给。垦荒队员们发挥聪明才智,硬是在布满砂石的山坡上开荒拓土,种植蔬菜,用一小块、一小块的菜地,尽力弥补供给不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垦荒队员们用不惧困难的勇气,不断创新的智慧,在贫瘠的土地上奏响一曲曲充满生命力的华美乐章。这是对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展示,是永葆中华民族生机活力的力量之源。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的理论价值

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在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进程中,大陈岛垦荒精神以其丰富的价值内涵给予立德树人工作强大的精神支持。

(一)艰苦创业是立德树人的精神源泉。艰苦创业是指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为了他们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理想,在艰苦的环境中开拓奋斗。艰苦创业精神是成就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更需要以艰苦创业、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付出更多更为艰辛的努力,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长盛不衰,不断从胜利走向辉煌。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能忘本,不能丢弃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要带着艰苦创业的优秀传统开启立德树人的新局面。

(二)奋发图强是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2]此外,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统筹协调推进,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的需要,对优秀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再者,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重大使命。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1发展机遇面前,时不我待,应当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状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三)无私奉献是立德树人的应有姿态。无私奉献是对事业不求回报的全身心付出,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无私奉献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行动,也是一种信念,拥有强大的力量,推动着美好的事业向前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教育工作者应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到:“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4]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广大教师应当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争做“四有”好老师,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学生健康成长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四)开拓创新是立德树人的发展动力。开拓创新是根据确定的目标与需求,灵活而具有创造性地运用已知的一切知识与信息,提出新颖独到、具有开拓性的见解,富有积极的社会价值。马克思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人有别于一般生物所特有的表达,是人民群众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是人本质力量的特别体现。此外,开拓创新是当前时代发展所需,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劳动力素质提升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红利亟待挖掘,我国正在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重塑我国的竞争优势,努力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注重创新,加强研发投入,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惠及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有利于推动现代化建设,早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积极发挥开拓创新与立德树人的互动效应将是加快创新发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途径。在立德树人中加强价值引领,增强创新型人才的理想信念及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有利于提高开拓创新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努力以创新理念、创新思维驱动现代化建设,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断加强人才培养,使新一代大学生具备创新素质,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实践价值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丰富道德实践内容。大陈岛垦荒精神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实载体,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

(一)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积极引领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是要实现队伍协同。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整合多方资源,集合各教育主体,形成“大思政”格局。以工作机制构建深入探索有效育人方式,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工作上的互融互补,进而真正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二是要实现课程协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9因此,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专业课和其他所有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加快“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另一方面,要强化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协同作用,让思政课与必修课、选修课、专业课有机结合,让通识的思政课“因专业而异”,更具专业特色,获得更多价值认同。再者,要注重思政课自身的改革创新,加强历史与现实的协同,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形成结构更为合理,内容更为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引导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科学判断,主动融于实践。大陈岛垦荒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彰显高尚道德情操的生动实践,是队伍协同的优秀范例,是课程协同的优秀题材。将大陈岛垦荒精神纳入思政教育体系,是积极的实践探索,对提高团队工作效率,丰富思政课程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德树人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因此,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确保教师“为谁培养人”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三个牢固树立”,为好老师的判定提供了标准,是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遵循。为此,一是要加强科学理论武装。广大教师要在理论上清醒,在政治上坚定,在学好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把握精髓,勇于实践,把信仰的“种子”植入灵魂。二是要内化崇高价值追求。通过不断强化广大教师“四个服务”意识,使老师们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崇高的精神追求,增强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广大党员教师要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动立德树人价值导向和良好氛围的形成。三是要拓宽评价实践途径。通过典型人物选树、校园文化渲染、社会服务引领等方式,在实践中增强教师理想信念。通过师德状况调查、师德师风年度评议、重大师德问题报告、师德舆情快速反应等机制,有效预防师德失范行为。大陈岛垦荒精神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弘扬优良师德师风的重要载体,内容丰富,极具感染力。回顾垦荒历史,深度解读大陈岛垦荒精神;深入实地考察,瞻仰大陈岛垦荒纪念碑、参观台州市大陈岛垦荒精神研究中心等实践教育活动都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举措。

(三)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丰富道德实践内容。道德实践是磨砺大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实践中凝练的意志品质又将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为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立德树人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需要立体、多维、综合的大环境支撑。大陈岛垦荒精神相关的实体场馆、网络平台、教育基地等都是很好的载体。在具体的道德实践过程中,一是要注重守护网络阵地。准确把握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及时了解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通过正面宣导强化、交互式解惑答疑、线下内容线上迁移等举措,不断创新网络沟通方式,提高立德树人的针对性。二是要用心打造实践平台。努力做好各类实践平台建设工作,创新性地丰富实践内容,使学生在研学过程中亲身体会、亲手操作、主动探究、深度反思,提高立德树人的有效性。三是要不断构建长效机制。通过激励引导,寻求有效方式,积极促进社会、高校、家庭三方协同作用,不断在实践中形成合力,拓展立德树人的深度和广度。与大陈岛垦荒相关的标志性建筑、名人故事、影像资料、网络平台、教育基地等正在不断加强建设,优化升级,为丰富道德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结语

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为核心的大陈岛垦荒精神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一脉相承,是红船精神和浙江精神的生动诠释,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因。在立德树人成为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当下,大陈岛垦荒精神有其丰富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有利于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丰富道德实践内容,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力支撑。挖掘大陈岛垦荒精神在立德树人中的时代价值并进行现实转化只是研究的开始,大陈岛垦荒精神与立德树人的深度融合、实践开发,亟待更深入的追踪与探讨。

猜你喜欢
陈岛树人立德
全球首条35 kV 低频海底电缆入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