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2020-01-10 00:04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2期
关键词:博雅三者受教育者

(上饶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江西·上饶 334000)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由于当时高等教育出现学术分科过于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产生出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致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虽然通识教育的称呼产生于19世纪,但通识教育的思想却源远流长。

1 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提出与发展

1.1 自由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源于古希腊时期,最早由柏拉图提出。后经亚里士多德对其进行专门的论述。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教育是一种既非必需又非实用的教育,只适合闲暇的自由民,专注人的自由和高尚的品格,追求人的真善美,强调发展人的理性、人的德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有两个突出的互相联系的涵义:(1)强调自由教育是以受教育者闲暇的时间为前提;(2)强调自由教育是追求非功利性的教育,通过自由教育除去人们的无知愚昧,从而获得各种全面完美的发展与身心和谐。

自由教育的内涵在中世纪时期发生了变化。当时宗教思想对教育影响很大。基督教教会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念来解释神学,改组了当时其中自由艺术的教育(即“七艺”)。基督教教会认为“七艺”是为了进一步学习神学以达到神明的基础学科。由此可见,中世纪时期的“七艺”教育渗透者神学的内容,其教育目的也发展了转变,认为教育是帮助人摆脱尘世的欲望,皈依基督的神性。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兴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人文主义教育强烈要求冲破教会的束缚,倡导解放人性,把谋求个人的自由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著名人文主义者P·P·韦杰里乌斯认为应该吧人文科学作为自由教育的主要内容,其认为自由教育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教育,能够使人获得德性与智慧的教育。直到今日自由教育对当前教育的价值观仍然存在影响和凸显其特有的教育价值。

1.2 博雅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博雅教育源于古希腊时期。“博雅”的拉丁文的意思是“适合自由人”,而在古希腊时期所谓的自由人主要是指社会上层精英。因此,古希腊博雅教育旨在强调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人摆脱庸俗、唤醒卓越。从“博雅”的拉丁文意思可以看出,起初的博雅教育的受教育者来源于社会上层阶级,因此,使得博雅教育具有“高贵的”的意味。随着时间的流逝,博雅教育不断进行发展与丰富,博雅教育衍生出了“绅士教育”。“绅士教育”由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绅士教育”首先强调是对贵族的教育;其次,“绅士教育”强调是自由、全面的发展。在“绅士教育”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健康教育、智育、礼仪。因此,从“绅士教育”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的特征可以看书,“绅士教育”主要强调培养出受过良好的训练、完美的绅士,以服务于国家。受过良好训练的完美绅士具有高雅的、身心全面发展、良好风度等特点。直到19世纪末,博雅教育不在是“高贵的”教育,而是普通人都需要接受的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博雅教育被认为是一种基于社会中的人的通才素质教育。博雅教育目的强调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得受教育者具有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

2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之间关系

2.1 通识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通识教育一词最早是帕卡德在《北美评论》上首次公开使用,后逐渐被教育者、研究者接受。通识教育在最初阶段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例如,哈佛大学在1869年出现“自由选修制”的通识教育,后由于“自由选修制”存在问题,后期,哈佛大学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出“限选性选修制”。1945年,哈佛大学提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标志着通识教育理论化和体系化。

通识教育内涵目前在教育领域中尚未统一。关于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争论。

其一,关于通识教育的性质争论。有的研究者认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组成部分,是与专业课相对,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有的研究者认为通识教育更是一种大学理念。其二,关于通识教育目的的争论。有研究者从专业性与功利性角度考虑,认为通识教育是非专业和非职业性的教育。有的研究者从教育作用考虑,认为通识教育着眼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公民。其三,关于通识教育的内容的争论,有学者认为通识教育是给20~25岁的青年一种关于人类兴趣的教育;有学者认为通识教育是给一切学生的教育,帮助他们具有适应未来生活的知识与技能。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具有价值批判精神和人格完整健全的学生为目的的,是一种非功利性、非专业性的教育。当前关于通识教育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高校课程设置方面。按照课程设置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1)通识教育理念的出现时期;(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过渡时期;(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平分秋色时期;(4)通识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时期。

2.2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的关系分析

通识教育是目前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强调培养人的共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那么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是什么关系,之间有何异同。接下来将从三者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等方面进行比较与疏通。

2.2.1 基于三者内涵的分析

通识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具有价值批判精神和人格完整健全的学生为目的的,是一种非功利性、非专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自由教育是一种既非必需又非实用的教育,只适合闲暇的自由民,专注人的自由和高尚的品格,追求人的真善美,强调发展人的理性、人的德行。现代博雅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语文,训练批评性思维、有效交际以及共鸣义务的能力而建立的高等教育体制。博雅教育的中心原则在于关注个人的发展而不是为了一个具体职业做准备。博雅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高品位的优秀人才,包括理性精神、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三方面。首先,就三者起源来看,博雅教育、通识教育都可以追溯到“自由教育”,从这个层面可以说,博雅教育与通识教育都是源于自由教育,都是对自由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其次,从三者的内涵来看,从某种意义来讲,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三者之间是可以进行内涵同化,因为无论是通识教育、自由教育还是博雅教育都是强调追求人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强调注重受教育者的完整的人性的培养。然而,仔细推敲三者的内涵可以发现,博雅教育的内涵与通识教育内涵更为贴近,都注重到培养社会公民,使社会公民具有高素质、具有批评精神的人。因此,从内涵的角度进行剖析,通识教育是对古希腊时期提出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的一种继承与发扬。

2.2.2 基于三者的价值与意义分析

自由教育从产生之初到当前教育领域发展过程中,其历史价值并没有随着时间流走而发生改变,反而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淀巨大的现代教育价值。自由教育的现代教育价值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教育目的在于发展理性,涵养个性,铸造自由心灵;(2)强调教育目的在于超越功利,追求卓越,成就德性完满。

从古希腊时期到至今,博雅教育不但没有过时,仍然具有教育价值与意义。博雅教育强调培养个人自由的心智、良好的素养和高贵的人格而非单纯的职业训练。博雅教育的精神内涵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1)博雅教育强调教育注重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理性精神三者的培养;(2)博雅教育对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良好的启发与借鉴价值。

通识教育作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具有的教育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通识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主要包括:(1)通识教育强调培养人的完整性;(2)通识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方式;(3)就其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从价值与意义层面分析,通识教育、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三者之间具有价值的共性与个性。首先,就价值与意义上的共性而言,三者具有以下共同点:(1)都是立足于个人层面而提出相应的价值,三者都强调教育应注重个人的发展,个人完满的发展,从而形成完整的人格;(2)三者都强调教育不应是为为了具体某一职业做准备,而是注重理性的发展,体现教育的非功利性与非实用性。其次,就价值与意义的个性而言,三者之间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首先,就自由教育而言,自由教育更加强调教育应追求受教育者的个性的发展、自由的发展,培养自由的人。而对于博雅教育与通识教育不仅强调追求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的发展,还注重到教育应该培养高素质、优秀的社会公民。同时,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都能体现当前社会所强调的素质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多方面的发展与和谐发展。

自由教育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后衍生出博雅教育、通识教育。通过对三者之间的内涵、价值与意义比较分析,可以简单概括出当前通识教育是对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的继承与发展。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价值不言而喻。例如,通识教育能够适应当前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强调注重人的素质教的实现,实现人的“博学与精专向同事的个性化素质教育”。通过通识教育的培养,强调培养受教育者的国际理解能力。此外,通识教育也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重要方式。我国的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培养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而通识教育强调追求人的个性与共性的发展,强调培养人的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正与我国教育所强调的教育目的不谋而合。

猜你喜欢
博雅三者受教育者
赴博雅之约 促学校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读 书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