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工程基础”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索

2020-01-10 02:22凌志彬
科教导刊 2020年32期
关键词:思政政治改革

齐 益 陈 鑫 凌志彬

(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江苏·苏州 215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渠道,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旨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纲要》还强调,在高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然而,当前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专业课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标准未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机统一、形成协同效应,土木工程的专业课程普遍重视专业培养,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育人”往往被忽略。[3]为贯彻习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落实教育部颁布的指导纲要,全国高校教师积极开展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改革,[4]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一般必修课程“土建工程基础B”为例,以现有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思政改革为参考,[5-10]进一步探索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调统一的教学方案与落实。

2019-2020 第二学期,我校正值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及推进线上教学这一关键时期。“土建工程基础”课程因新版培养方案的实施,形成了课程内容相对精简的“土建工程基础B”和保留原课程内容的“土建工程基础”,二者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培养需求。本文进行思政教育改革的课程为“土建工程基础B”,适用于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等专业。2019-2020 第二学期,“土建工程基础B”课程的授课对象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工1811 和环工1812 班级的学生。课程内容包括:绪论(土木与建筑工程概况等)、工程材料、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构造、结构与构件设计及地基基础五个部分。该课程承上落实了“工程力学”课程相关知识的应用,启下是“给排水施工”“环境工程施工”等课程学习的基础。旧版课程教学大纲偏重专业技能传授,未能反映课程思政的教育环节及要求。因此,本文从“土建工程基础B”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实施和课程考核四个方面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探索,明确教师在本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挖掘本课程专业与思想政治协调统一的教学“特色”,以在日后使该课程能更有效地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

1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土建工程基础B”课程对于环境工程或给排水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对土木与建筑工程形象化认识的重要一门课程。从课程内容来看,它涉及了:“土木工程概论”“工程材料基础”“房屋建筑学”及“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多门课程内容。2019-2020 第二学期,“土建工程基础B”课程的授课对象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工1811 和环工1812 班级的学生。因此,结合课程特点,本课程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为:(1)弘扬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华自信;(2)培养良好品格,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3)培养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4)牢固法治观念。

2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依托,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积极围绕如何将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政育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主动开展思考和实践。本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制定坚持了“四个相统一”,首先是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将“言传”和“身教”相结合;其次是结合教学内容,引入土木工程发展历史、经典工程案例、工程灾害和事故、人物事迹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品格,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牢固学生的法治观念;最后,通过课后练习和期末考试个别题目的改革,考核课程思想政治的教育效果。

2.1 “绪论”部分教学方案改革

《土建工程基础》教材对土木与建筑工程概论的介绍相对简略,对于绪论部分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在建筑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水利工程等内容的介绍中引入了相对详细的发展历程及典型工程简介,特别是我国古代的万里长城、京杭运河、都江堰水利枢纽、赵州桥等、我国现代的港珠澳大桥、高铁、上海中心等世界前茅的工程案例。以土木工程发展史及“超级工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及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2.2 “工程材料”部分教学方案改革

工程材料部分涉及了各类材料的再分类、性能特征及技术指标等,教学内容相对枯燥且繁杂。针对该部分教学:(1)引入钢筋混凝土的发明故事启智,强调工程思维;(2)介绍我国墙体材料改革的目的与历程,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问题,培养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3)引入自身参加学术会议掌握的工程材料发展现状与趋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3 “建筑物与构筑物构造”部分教学方案改革

建筑物与构筑物构造部分的内容同样包含了各种专业名词、分类和构造要求对应的数据。该部分教学尝试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以各类建筑的门、窗、楼梯设计为课后思考题,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因设计不当而被网络称为“幽灵楼梯”的视频启发学生的工程伦理。

2.4 “结构与构件设计”及“地基与基础”部分教学方案改革

由于“土建工程基础B”课程的课时减少,该部分的教学内容不能如原“土建工程基础”课程那样详细展开,教学方案制定在专业方面以原理讲授为主,结合生活常识或基础知识理解结构与构件的设计原理;强调工程类课程的学习方法,不能死记硬背公式、生搬硬套做题;在思政方面,针对所学专业知识引入对应规范条款及相关工程灾害或事故分析,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

3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与考核

3.1 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与体会

在课堂中,协调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占比、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引领以及保证专业与思政的教学效果是本课程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思政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的融合要设计、占比规划、时机要计划。如在讲授“受弯钢筋混凝土构件的三种破坏形式”中,引入了工程事故案例:某建筑公司A 受开发商B 委托改造既有房屋建筑C,因A 对原结构构件承载力估算错误,最终在改造施工过程中,房屋发生倒塌事故。该案例与专业内容相对应,案例分析中除了结合“构件承载力计算”的专业知识,还分析了事故的其它原因,如A 公司的违法转包,开工前未依法办理相关手续;材料供应方存在违规行为;施工方的施工质量不过关,施工方案不合理,安全生产责任不明确等等。事故现场照片、经济损失和伤亡数据对学生形成一个直观的冲击,讲授时机设计在课堂尾声。这样既保证了专业知识不打折扣、适当延伸课堂空间,还能“隐性”讲授职业道德、法治意识及社会责任。

3.2 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考核

本次课程将思政教育的考核融入至部分课后习题及期末考试题目中,分值占比约为20%。整体上看,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初显,但未达到预期目标。思政考核题目的题干设计尽量做到与专业考核无差别,但评分会依据课堂中“隐性”讲授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如本次课程期末考试第三大题是对工程材料中墙体材料的相关知识进行考核,最后一小问为“为什么空心砌块比烧结普通砖更适用于建筑墙体?”根据环工1811 和环工1812 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约80%考生就二者的力学性能特点进行了分析;约40%考生能提及制作工艺、环境、经济、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值得说明的是,“墙体改革”是课程思政教育方案改革后,拓展的课外内容,从考生对这一问的回答情况来看,课程思政“隐性”教育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够深入。

4 结束语

本文从教育目标、教育方案、方案实施及效果考核四个方面对“土建工程基础”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进行了探索。目标制定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原则,方案设计以“价值引导”为内核。从实施过程及效果考核可以看出,本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效果初显,迈出了本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一步。但深度和广度仍有不足,在日后“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应进一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全过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形成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改革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改革之路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