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金融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2020-01-17 19:39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年9期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环渤海省市

一、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现状。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这些年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经济发展水平急速提高。两个地区从GDP总量上来看,2019年环渤海地区GDP总量为19.12万亿元低于长三角地区的23.7万亿元;两个地区从人均GDP上来看,2019年长三角地区人均GDP为12.28万元高于环渤海地区的7.03万元;两个地区从GDP增长速度来看,2019年长三角GDP增速为9.2%低于环渤海GDP增速为10.8%。

(二)产业发展现状。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资源分布的不同[1],其在产业结构分布上也有很大的不同。环渤海地区素来以工业发达闻名全国,拥有十分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十分广阔的土地资源,工业农业发达,因此,环渤海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产业结构有待升级;而长三角地区借助改革开放的力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不断缩小第三产于与第二产业之间的差距,第一产业占比逐渐降低,产业结构越来越合理化。

(三)金融业发展现状。通过对两个地区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进行分析,从而比较两个地区的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首先,衡量银行业发展好坏的指标是地区年末存贷款余额,该指标可以很好地反应地区在信贷方面的支持能力。2019年环渤海地区的存款余额明显高于长三角地区,但是长三角地区的贷款余额反而比环渤海地区高,这也意味着长三角地区银行发展速度和质量要高于环渤海地区银行业。其次,衡量证券业发展的指标是该地区的上市公司数量。2019年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多于环渤海地区上市公司数量,而且环渤海地区上市公司数量主要来源于北京,环渤海其他省市的上市公司数量明显少于长三角除上海之外的省市的上市公司数量。最后,为了衡量保险业在某个地区经济发展中是否重要选择的指标是保险深度。2019年,长三角地区保险深度为4.0%低于环渤海地区保险深度的4.8%。

二、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金融业发展比较

(一)金融规模比较。要想比较金融规模的优劣,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金融相关比率,该指标代表着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二是证券化率,该指标代表着证券市场在某个地区经济中地位高低。2019年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的金融相关率都在2.5以上,这代表两个地区的金融相关率比较高,并且长三角地区要高于环渤海地区。在证券化率这两个地区的比较上,是以2006年为分界线,2006年以前,长三角地区证券化率高于环渤海地区,2006年以后,随着国家大力开发环渤海地区,环渤海地区的证券化率高于长三角地区。

(二)金融效率比较。衡量金融效率的高低依靠的是金融机构存贷比率。在2010-2019年间,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比率都是大于1的,这意味着两个地区拥有丰富的资金资源。而且,分析发现环渤海的存贷比是大于长三角地区的,这意味着环渤海地区没有充分利用储蓄,从而导致环渤海地区的金融效率不如长三角地区。

(三)金融市场比较。衡量一个地区金融市场是否完善主要依靠两个指标:一个是新增债券融资,另一个是新增股票融资。从债券融资指标来看,环渤海地区主要依靠北京,长三角地区主要依靠上海,近些年,北京债券融资比例主要在45%附近浮动,而上海债券融资比例主要在25%附近浮动,由此,可见环渤海地区债券融资能力高于长三角地区。从股票融资指标来看,两个地区均变化较大,不具有可比性,可见股票融资在这两个地区都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四)金融机构比较。在比较两个地区金融机构数量上,主要选择的是四类: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行业的从业人员、银行业的资产、银行业的法人机构。在机构数量上,2019年环渤海金融机构数量占全国20%,长三角金融机构数量占全国14%;在从业人数量上,2019年环渤海从业人数量占全国23%,长三角从业人数量占全国18%;在资产总量上,2019年环渤海资产总量占全国29%,长三角资产总量占全国27%;在法人机构数量上,2019年环渤海法人机构数量占全国20%,长三角法人机构总量占全国10%。由此可见,2019年,环渤海在机构数量、从业人数量、资产总量、法人机构这几个方面均高于长三角地区。而且,我们发现,长三角地区与环渤海地区在金融机构数量和从业人数数量以及法人机构数量这三个方面差距较大,但是在资产总量方面差距较小,这意味着长三角地区能够用较少的人力和机构去管理差距不大的金融资产,代表着长三角地区在金融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三、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金融业发展不同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到当地的金融业发展水平。由于长三角地区不管是在人均GDP还是GDP总量上都是超过环渤海地区的,这就造成了长三角和环渤海之间在金融业发展上存在距离。

(二)区域产业结构因素。环渤海主要还是依靠资源型产业发展,第二产业占比较大。目前环渤海地区只有北京和天津第三产业发展较快,辽宁等地区还在依靠传统工业发展,没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长三角地区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寻找合适的产业结构,缩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差距[2]。而且长三角地区与环渤海地区在发展第三产业上面最大的差别就是,长三角各个省市之间比较注重均衡发展,而环渤海仅依靠北京和天津发展第三产业,其他省市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慢。因此,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要整体优于环渤海地区的。

(三)政策因素。改革开放后,国家给予长三角地区的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而给予环渤海地区的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这就导致了长三角地区的金融业发展比环渤海地区有更大的优势。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被定义为国际金融中心,导致其对长三角其他省市金融发展的辐射作用也在不断增强。

(四)市场开放程度因素。市场开放程度是会对该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产生影响。我国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地区开始,逐渐向内陆地区过渡,因此,沿海地区市场开放程度要比内陆地区更深。从地理位置上看,长三角地区属于东部沿海地区,环渤海地区属于内海地区,因此,长三角地区市场开放程度要高于环渤海地区;从历史原因来看,长三角地区一直以综合性工业基地闻名,而且一直是外资金融机构重点投资的地区,因此,一直有外资金融机构在此设立分机构,也促进本地金融机构数量地增长。而环渤海一直打造的重工业基地,也没有外资金融机构在此处投资设立机构,因此,长三角地区市场开放程度要高于环渤海地区,进而导致长三角金融发展程度高于环渤海地区金融发展程度。

四、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金融业发展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一)环渤海地区金融业发展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1.存在的不足。首先,环渤海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不够。环渤海地区依旧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力度不够。而且,环渤海除了北京、天津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其他省市不注重第三产业发展,导致其地区内部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缺点[3]。其次,没有良好的金融优惠政策。由于环渤海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工业资源,因此,国家的大部分政策还是倾向于重工业方面,金融方面的优惠政策不多,并且环渤海地区内部也没有很好地对政策进行协调,在对政策的利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最后,环渤海地区市场开放程度不高。辽宁地区拥有传统重工业基地,因此还存在一定的计划传统,河北的开放程度不够,同时,也缺乏金融开放激励政策,从而导致该地区金融发展进程缓慢。

2.发展建议。首先,优化产业结构。环渤海地区不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第二产业,而且还要抓住科学技术发展潮流,加快第三产业进程。将北京作为环渤海地区金融中心的辐射作用最大化,从而带动环渤海地区其他省市金融业发展。其次,对环渤海地区的金融政策进行很好地规划。环渤海地区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给予的金融优惠政策,对环渤海地区金融发展开展论坛讨论,及时发现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最后,加大环渤海地区的市场开放程度,放宽限制,扩大金融交易种类和方法,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

(二)长三角地区金融业发展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1.存在的不足。目前,长三角地区的金融发展还是主要依靠资本推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金融集聚的作用。其次,长三角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规模不是很高。长三角地区的债券融资明显不如环渤海地区。最后,长三角各个省市之间发展水平虽然没有环渤海地区那么不均衡,但是还是存在差异的,各个省市之间也没有形成很好的合作制度。

2.发展建议。首先,长三角地区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加大金融发展效率。长三角地区要大大发挥金融优势的作用,加大开发金融产品的力度,利用创新来促进债券和外汇市场的发展,加大互联网与金融市场的融合程度。其次,提高长三角地区融资能力。对民企和外企等投资主体进入长三角地区的融资市场给予优惠。最后,长三角地区需要加强金融合作。充分借助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辐射周围省市金融发展,长三角其他省市之间也需要加强金融合作,根据各个省市之间不同的经济环境、地理位置以及市场化程度,制定适应当地的金融发展政策,从而缩小长三角不同省市之间的金融差距,加强各个省市之间的金融资源流动,打造一个共同繁荣的长三角金融市场。

猜你喜欢
环渤海地区环渤海省市
火出圈了!2000亿尾的环渤海虾苗圈跑出了一匹黑马
基于ARIMA模型的环渤海典型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研究
环渤海地区设施蔬菜土壤障碍与治理措施
1989—2019年环渤海地区养殖池的空间变化特征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环渤海港口群内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海洋产业链的构建研究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环渤海地区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