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探

2020-02-07 05:35吴珊珊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吴珊珊

生活化思维是指老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日常生活等作为课程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科学、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道德与法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善于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生活化思维,就能帮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建立基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体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人格。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讲好中小学思政课,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每位中小学思政客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小学生年龄小,认知度有限,怎么样才能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植于学生的心田一直是思政教师研究的课题。在不断实践探究的过程中,生活化教学的效率日趋显现。因为生活化思维本质就是将教材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使学习生活演变成为学习领地,从而拉近生活与学习之间的距离感,让学生敢于学习、乐于学习……

一、优化教学内容,为生活化教学夯实基础

1.以学生为本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是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我们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不断地创新《道德与法治》课堂模式。例如,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出于懵懂时期。这个阶段,我们要多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例如,在执教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我能行》这一课时,我从学生感兴趣的绘本故事《咪咪学本领》入手,和学生一起展开绘本阅读。在阅读分享的过程中,学生渐渐明白咪咪虽然失败多次,但是它不放弃,始终坚信“我能行”,最终获得生活本领。由此引导学生将咪咪身上“我能行”的精神特质潜移默化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学生渐渐学会发现、欣赏自己和同学的优点与长处,渐渐感受到自己和同学的成长与进步,愉悦身心,温暖你我。我相信,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学生就一定会在正能量的引导下越来越好!

2.以生活为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展课前调查、搜集资料、观察记录……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交流、展示,强化自己对新事物的认知并且能够有条理并表达自己、展现自己,从而真正发挥课程的生活化引领作用。例如,在执教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学习伴我成长》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去观察和了解自己的亲人或者周边的成年人在学习什么,问问他们,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课前调查不仅能增加学生在生活中与长辈、同伴之间的交流话题,而且学生也能从访谈的过程中感受到: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体会“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的真谛。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让学生明白:成长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学生也体会到学习内容越丰富,学习方法越灵活,生活就会越精彩!

3.以延伸为要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學到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将课堂内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在现实生活之中。持续不断的运用,既能转化学习成果,又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优化教学方式,为生活化教学增加活力

1.情境体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生动的教学情境中,把认知和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创新的情境教育就是通过创设一个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根据角色置身其中,去感受、去分享。学生也在角色的扮演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不同角色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增强角色认同,增进角色之间的彼此理解。

2.合作探究教学

纸上得来终决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小学思政教师,一定要摒弃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创建师生互动、生生主动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平和的学习氛围,让同学们敢说、敢想、敢做;能够形成尊重、关心、合作、友善、分享的学习平台,让同学们敢于、愿意与教师互动交流。

3.开放创新教学

开放式教学是《道德与法治》一直惯用的教育理念。只有有意识的将课堂与社会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校生活、课余生活以及家庭生活融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知行合一、健全人格的人。

三、优化教学评价,为生活化教学保驾护航

1.评价主体多元素

在教学中多元化评价主体主要体现在:参与评价教学成果的人除了学校教师之外,还应该包括学生家长、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人以及学校以外的其他有关人员(例如社区工作人员、警务人员、志愿服务者……)。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就会与社会各级各类人士广泛接触。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都是检验学生道德意识、行为准则的试金石。学生的行为表现由校内向校外延伸;这个时候,客观公正的大众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的建立。所以,我们充分发挥各评价主体的作用,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形成与巩固,这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意义深远。

2.评价内容多维度

教师对学生实施评价时,不能仅仅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考试的分数,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多维度。

3.评价方式多样化

进行教学评价时,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方法: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可以采用他人的评价和学生自我的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包含老师、同学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评价,自我评价主要是学生对自身的学习、学习过程、道德品质的行程等方面进行自我判断。

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依靠学科丰富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创设课堂教学情景,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就能增强《道德与法治》在课堂上的亲和力与针对性,真正做到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