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画”运动下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研究

2020-02-07 05:35王慧丛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传统绘画山水画创新

王慧丛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思想、审美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巨大变化,而这种变化也一定会影响我们。我们应该用新方法、新笔墨、新意境来抒写感情,这就需要改革,需要创新,以适应新的时代,适应人们新的审美需求。但是,中国画的改革创新,必须建立在传统基础上。本文旨在研究陆俨少山水画风格的形成原因。首先从其对古人、自然及自身修养的独特价值取向入手,分析他对三者的学习态度与方法,这是他形成自身风格的内在根本原因。

关键词:山水画;传统绘画;笔墨语言;创新

一、中国画转型的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思想、审美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巨大变化,而这种变化也一定会影响我们。我们应该用新方法、新笔墨、新意境来抒写感情,这就需要改革,需要创新,以适应新的时代,适应人们新的审美需求。中国的现代美术史既是世界美术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自身发生变革的一部历史,特殊性自不待言,其中之一既是中国画的改良与变革。现代中国关于艺术的争论都是从“国画”开始,从康有为、陈独秀起,经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又至50年代,则转为“新国画”运动。这些争论都促发了中国画的深刻变化,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中国画面貌与20世纪百年来的革新追求息息相关。我们欲推进今天的中国画研究必然要追溯这个革新的历程。事实上,关于这场持续时间久、影响范围大的新国画运动,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1]

二、转益多师是吾师

陆俨少青年时期,一次关键性的“看”,对他影响颇深。第二届全国美展一并展出故宫及私家所藏历代名画,数量规模可观。当时,二十七岁的陆俨少特地由上海赶赴南京观看此展,用了近一周时间,对百余幅历代大家的佳迹绝品,朝夕观看、细心揣摩、默记于心。他先粗略地大致通看一遍,优中选优,从中筛选出精品力作近百幅,再用心细细揣度酌摩。一幅画面,先看总体的神韵气势,再观察画者如何构图布局,具体如何用笔用色,一边用指头比划着,揣摩逐根线条的起笔收笔,一边认真闭目默记,直至烂熟到闭目则如图在眼前。这种目识心记,特殊条件环境下的特殊品“读”方法,却恰恰使陆俨少在内心与古人产生了更为强烈的互动,更大程度的发挥了主体吸收的能动性,这种主动的辨识择取宋元诸家理法气韵笔墨精髓,对陆俨少的日后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认为这样仔细逐笔看画,也是一种“读”法,其效果并不亚于临摹,若是仔细品读,较之草率的临,收益反而会更大。只有将画真正看进心里才能自如运用到创作中。[2]天赋秉异的超强的视觉记忆力以及扎实的笔墨基础让陆俨少能用品读默记代替临摹,充分发挥出个人主体的能动性,用心汲取作品整体或高华或清幽的气象,总结其布势规律,逐笔分析用笔走势情景,品味铭记对象的主要特点,忽略次要的细枝末节,整个过程可谓与古人的深入对话。临摹注重的是对整幅作品,从整体到细节的完整再现过程,整个过程是客观的,不容选择的;相较而言,“读”的过程更主动,主体可以冇更大程度的辨识与取舍。通过临摹的过程,得到的是对一幅作品准确清晰的直观印象与把握,主客体之间有着表面看起来紧密的联系。“读”则潜心探究其内在规律,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主客体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内在更为紧密的互动联系。陆俨少依据看画的记忆,取舍融汇宋元传统,宋元古法就很难约束“框”住他,更加有利于他取其精华,作主体性发挥。陆俨少各时期的作品,很少有像张大千的作品那样酷似古人几可逼真的仿作,而是传统气韵浓郁,却又有着相对鲜明独特的个性特点。

三、化古开今

古代山水画大家,莫不重视对自然的观照体悟,取其神气,参酌笔法。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说,欲夺造化之神韵,必要神于好,精于勤,饱看沃游,得以历历罗列于胸中,进而创作时才能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洒脱。这是一种画家长期观照和体会自然与生活的结果,是一种积累自然神韵养蓄心气的过程,进而达到物我合一,随心而出的高度境界。“游历”是古人崇尚的体悟自然的过程与方式,宗炳谓之山水,质有而趣灵。在“游历”过程中,达到身心与自然山水相融合,追求一种潜心于物,身于物化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游历”中,不仅用眼睛看,还要用心“观”、“以心目而成之”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特色,尤其是山水画更重用独特的笔墨语言将对山水形神的真实感受传达于纸上。因而,“目识心记”可谓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最主要的师造化的方法之一。

关于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关系问题上,陆俨少将二者看待成连贯且内在相通的一体。他曾在《山水画刍议》的“师法大自然”一节中专门详细阐述了两者的关系:前人曾说,师古人,不如师造化。两者好像看上去互相矛盾,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相通一致的,毫无矛盾。因为古人的所有技法,不是憑空想象臆造而成的,都是在师法自然、游历山川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实践提炼出来的。学画会借鉴古法,可谓事半功倍。陆俨少觉得,自己每看一次名迹,笔墨技巧就提高一层,自古名作,无不是从生活中提炼浓缩而来,历代大家无不是在继承前人成法的基础上,饱览自然山水,再融入自己的想法加以取舍,形成自身面目,即所谓中得心源。师古人、师造化是并行不悖的中国绘画重要学习方法,其源泉都是气象万千的自然对象客体。师古人关键在于要会“借鉴”,借取精华,化为己用。但切忌停留于古法之中,化陈出新才是目的,因此必须师造化,在万象的造化中创出新意。社会在发展进步,人们的审美观也随之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自然界同时也在发生着变异,创作应该反映出时代气息。陆俨少强调了在面对自然客体时,主体的自觉创造性。师法自然本身应该是一个印证古法取舍传统、体悟自然之神韵、思考探索再创造的深化提高的循环递进的动态过程。

四、陆俨少山水画技法

陆俨少的山水画中有很多表现技法都有很高的研究和运用价值,特别是他在山水画中对云和水的表现,所开创的独具一格的云水法皆有崭新的贡献。陆俨少通过在“造化”中对云和水的感悟和大胆革新,将山水画中云水技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甚至可以说,在有些技法层面上填补了绘画史上的空白。

陆俨少结合早年期间对传统山水画的临摹和领悟,加之对书法的钻研,以及用笔和用墨的研究,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发挥自己绘画的特点,用线条刚健的笔墨语言进行画面中云水的表现,又创“墨块”、“留白”的技法,加强作品的感染力,贯穿在他的山水画创作中。

结论:

陆俨少认为学问修养决定画的境界高低,一生坚持“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诗、书、画三者并重的方法。对自身修养的全面要求,使他具备了深厚的古典修养,对其自身风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内在作用。历史上任何一位大家独特风格的形成都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其本位的艺术思想、态度与方法,决定了其技法不断化承创新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这也正是形成画家风格的内外原因。通过对陆俨少山水画风格的形成原因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吸收其笔墨技巧的丰富经验,而其本位的艺术思想、态度与方法,对当今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着更为深刻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3

[2]  陆俨少《山水画的变法》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1

[3]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4

[4]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陆俨少树法与石法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12

[5]  “翰墨传新 齐聚八大”四馆馆藏展,策展人语

[6]  陆俨少舒士俊选编《山水画刍议》《陆俨少论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猜你喜欢
传统绘画山水画创新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小议中国油画的本土化
论孔子美学对传统绘画的影响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