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岗位需求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2020-02-07 05:35吴晓婉黄赫陈琨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岗位需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吴晓婉 黄赫 陈琨

摘  要: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任务是使学员有能力胜任未来工作岗位,适应职业未来的需要,并为发展学员的个性及学员今后的崗位职业发展创造条件。计算机领域是一个不断更新发展的专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专业课程也要不断更新,与之相对应的是先进教学理念的引领和新型教法学法的实践,以适应信息化发展需求。

关键词:岗位需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学理念

通过外出调研、培训学员反馈、电话回访等方式梳理出在任职岗位中所必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时动态更新教学理念,以“遵循订单,量体裁衣”为基调,以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强化基本技能为基础,注重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处理和获取能力的培养。

(一)“量体裁衣”对接岗位需求

教学内容设计遵循学员岗位任职需求,优化重组各章节实践操作案例,“量体裁衣”结合计算机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依照岗位任职需要设置教学任务,将课程教学融入到任务的完成中,“精讲多练,讲练结合”。通过“情境引入”、“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学员从中增强计算机应用意识,培养学员信息素养,为胜任任职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二)“推陈出新”,重构“必学+选学+培育”模式

打破固有的教学内容和教法学法,通开必修计算机基础性课程,如《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计算机维护与维修》课程等;可根据学员兴趣基础自行选修专项课程,如《计算机网络》、《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课程等;通过补充提升选择参加“技能兴趣培训班、科技素养培育讲座、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竞赛、专项强化训练辅导”等能力培育项目。

(三)“授之以渔”引导学员学会学习

学员未来的岗位任职周期较长,所以在课程教学中不但传授学员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员养成多思考、勤动手、会学习的良好学习理念,受益终生。设计教学活动时,不是把结论呈现给学员,而是激发学员思考,让学员举一反三,要求学员不但要“闻一知二”,进而更要达到“闻一知十”的境地。充分发挥学员的想象力,给学员讨论、表达思想的时间和空间,使学员潜能得以挖掘、个性得以彰显、不同层次的学员各有所得。

二、改进教学模式

秉承开阔视野和思路的理念,计算机课程采用“课内外融合”教学模式,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紧贴任职岗位需求,采用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策略,综合运用“启发式”、“任务驱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让学员在课内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能够应用于课外,鼓励学员参与各类课外活动,使课外实践情况及时反馈到课内,两个环节相得益彰体现学习效果的相互交流,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为胜任未来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课内必备知识

课程以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强化计算机应用技能为根本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学员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培养学员实践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后续选修课程和培训活动的顺利参与奠定基础。

(二)课外延展能力

计算机课外拓展是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畅通、有力的信息交流平台。课外拓展能够保证良好的信息来源,激发学员的学习潜力和兴趣,对课堂起到促进作用。通过校、内外竞赛活动的融合,积极鼓励学员参加,既开阔眼界,又能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引导学员学以致用,找到自身知识结构中的短板和不足,及时查缺补漏。引入外部激励机制,重点培育精英个人和精品团队,积极备战竞赛,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促进学员科技创新活动质量的整体提高。

三、更新教学方法

除继续沿用计算机课程中成熟运用的“启发式”、“任务驱动”、“讲练结合”、“分组协作”、“情境引入”、“问题牵引”等教学法以外,增加“自主研讨法”和“现场教学法”组织教学。

(一)自主研讨法

针对教员布置的任务问题清单,遵循士官学员认知特点和规律,鼓励走出教室,依托校园网络平台、图书馆资源、微课程等多种方式寻找答案,团队协作形成结论,提出讨论评价方案。按照【明确任务】——【自主探究】——【分组研讨】——【梳理反思】——【评价交流】的思路完成自主研讨法教学。引导学员形成自主学习、答疑交流、完成作品、效果评价等一系列完整的学习过程,使教学过程更具有发散性和互动性,同时提高授课效率。自主研究学习的形式,是教员进行高效率教学的基石,引导学员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记忆犹新。

(二)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法是组织学员到生产现场或社会生活现场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或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形式。通过组织学员将课内的基础内容学习完毕后,由教员带领进行计算机维护维修教学,安排学员对各教学场所和办公场所计算机进行巡检,学员动手实践参与一线计算机维修工作,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效果。通过现场问题观察和分析,实际操作解决疑难问题,丰富学员的感性认知,提高自信心,进一步促进学员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员将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辅助形式。

四、完善教学条件

(一)信息资源建设

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课内教学与课外学员学习需求,建设完善微课程,编写电子教案、计算机应用技巧、经典操作案例,动态更新计算机素材库,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试题库,建设网络课程,供学员在线自主学习,完成作业批改、实时答疑等,实现课内外联动。

(二)教学场所建设

构建开放式的计算机应用教室、计算机维护维修实习室,根据不同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配置相应的教学设备。计算机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Photoshop、会声会影、汉字录入等软件,利用多媒体教学控制软件实现同步教学、学员示范、遥控辅导、文件分发、屏幕监视、举手发言、联机讨论、作业提交等功能,依托校园网实现软件下载、信息发布、网络存储等功能。除课上授课使用以为,课余时间对全体学员开放,给学员提供上机自主实践练习的场所。

(三)教材建设

教材,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对学校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据教学大纲及人才培养方案相关要求和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编写课程教材,配套实训指导书巩固和强化操作技能。教材要实用,必须紧紧围绕各专业特点、培养目标、教学要求为依据,深入浅出,突出应用;解决好“宽”与“专”之间的矛盾,强调基础性、综合性。教材要适用,必须具备知识全面、理论通俗的特点,同时应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让教材恰到好处地服务于独立学员学习。

五、调整考核方式

将“必学+选学+培育”模式作为计算机课程学分制的组成部分,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有机结合,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突出学员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考核,充分调动和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学员在校期间修满最低学分60分即本门课程通过。将通开必修的两门课程考核通过各计35%,选修学习并通过考核一门课程计为20%,参加一项计算机能力培育活动并取得相应考核认可计为10%,按照当年的活动整体安排而定。

猜你喜欢
岗位需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装备实践课程几种教学方法探析
基于岗位需求的青年教师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
网络时代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岗位需求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与分析
基于岗位需求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与分析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