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医派医家陈景河从瘀论治痹证临证经验

2020-02-14 09:09姜德友陈星燃
江苏中医药 2020年11期
关键词:血分土鳖虫陈老

姜德友 周 岚 陈星燃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陈景河(1917—2015),龙江医派杰出医家,属龙江医派中龙沙派系,全国著名老中医,“国医楷模”。从医70余载,致力于中医内科疑难重病的研究,治学严谨,勤于笔耕,所存资料较为丰富。除所出版的《医疗心得》《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医家丛书·陈景河》外,尚有大量的病案记录,涉及病种繁多,治疗记录完整。陈老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对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痹证有独到的见解,现将陈老从瘀论治痹证临证经验整理总结如下。

1 寒地多瘀,三因制宜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势高低、气候环境和风俗习惯各不同,故所处不同地区的人的体质不同。《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由于五方地势不同,而有地理、气候、物产之差异,决定了五方之人的居住环境、饮食结构、外形特点及体质强弱不同,因此,病变特点和治疗方法均不相同。《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曰:“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1]56黑龙江省属中温带到寒温带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约为1 ℃,由东南向西北气温逐渐降低,南北相差近10 ℃[2]。其冬季漫长且严寒,夏季短促而高温,春秋季节不明显。寒冷的冬季,气温甚至下降至-25~-35 ℃,寒凝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发病率较高[3]。《素问·举痛论》[1]149中指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痹之痛亦然,因寒之凝泣阻滞不通而痛。此外,黑龙江省寒冷时期较长,民众户外运动较少,更增加了血脉瘀滞、经络不畅之可能。

陈老临证时重视“三因制宜”,充分考虑病患的体质、气候及居住环境等因素,动态把握病情,再加以圆机活法,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其认为寒地多瘀,在长期临证过程中,对于黑龙江地区患者之痹证,陈老抓住血脉瘀滞这一病因病机,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治疗痹证。临证时常应用鸡血藤、丹参、红花、川芎、乳香、没药、桃仁、牛膝等活血化瘀、通利经脉之药,疗效颇佳[4]。

2 四诊合参,善察舌下脉络

通过四诊可获得有效可靠的临证资料,以诊断疾病及辨证论治。陈老认为,疾病是一个复杂过程,症候表现可体现于各个方面,必须四诊合参,诸法并重,才能详尽地获取所需的临床资料。正如《医门法律》所曰:“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陈老在临证过程中,尤重望舌下脉络,通过观察其颜色、形态、长短、粗细、有无怒张,可帮助判断疾病的证候类型,特别是对于血瘀证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常人应有两根静脉隐现于舌下,脉色淡紫,脉形粗细均匀,不弯曲,不怒张,无紧张感,多为单支[5]。血瘀证患者舌下络脉青紫或紫暗,多增粗、或有结节、弯曲,与常人相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此外,陈老认为可根据舌下脉络的表现,判断预后情况。

3 以虚为本,以实为标

素体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如《严氏济生方·诸痹门》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陈老认为痹证之病机根本在于“虚”,外邪乘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临证指南医案》曰:“痹者闭而不通之谓也,正气为邪气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皆由气血亏虚,腠理疏豁,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致湿痰浊血流注凝涩而得之”[6]350,其说明了“瘀”为致病之关键因素。陈老认为,痹证乃本虚标实之病,本为“虚”,标为“瘀”,故治疗应活血化瘀,但同时不可再伤及正气。

4 治有先后,多法并用

陈老认为痹证初期,多以外邪侵入为主,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叙痹论》云:“夫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三气袭人经络,入于筋脉、皮肉、肌肤,久而不已,则入五脏。”此期治疗主要以祛邪止痛为主,常用羌活、独活、防风、葛根、桂枝、秦艽等药,再加少量活血行气之药,如红花、川芎、丹参等。若在初期治疗得当,则可将病势遏止于此。到了痹证中、晚期,日久不愈,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日甚,血脉瘀阻,以致瘀血阻痹经络,出现疼痛剧烈、皮肤瘀斑、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在此期治疗中,陈老通常以活血通经为主,选用活血效力强之药,如五灵脂、牛膝、乳香、没药、鸡血藤;或选择虫类药破血逐瘀,以搜剔人体顽固瘀血,如土鳖虫、水蛭、蜈蚣等。

痹证之病因病机复杂,外受风、寒、湿、热之邪,或劳倦、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引起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使关节、筋骨、肌肉等处经络闭阻,从而导致疼痛、酸胀、发麻、重着等症,严重时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屈伸不利。痹证病发时常含有多个病因,尤其是痹证日久,更加缠绵难愈。陈老在治疗痹证时亦采取数法并用。刘彬[7]将陈老医案整理提炼,总结出活血化瘀十五法:补血活血法、养阴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温阳活血法、行气活血法、理血活血法、通络活血法、破血活血法、敛血活血法、利水活血法、活血通乳法、清热活血法、消积活血法、化湿活血法、温经活血法。其中,益气活血法、温阳活血法、行气活血法、通络活血法、破血活血法多用于痹证的治疗。陈老治疗血瘀证之痹证时,或佐以行气之药。一则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二则血瘀为有形之实邪,瘀血更加阻碍气机的运行。两者互衍互阻,难以化去。如唐容川《血证论》云:“凡治血必调气,使气不为之病,而为血之用,斯得之矣。”

5 常用药对

5.1 乳香与没药 乳香味辛、苦,性温,入心、肝、脾经,有宣通经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效,可治瘀血阻滞之心腹诸痛、跌打损伤、筋脉挛急痹痛等。没药味苦、辛,性平,入肝经。此药辛平芳香,可通滞散瘀,为行气散瘀之要药。陈老将此对药用于气滞血瘀型痹证,乳香、没药相伍,气血兼顾,共奏通经活络、祛瘀止痛之效。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云:“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

5.2 桃仁与红花 桃仁味苦、甘,性平,入心、肝、大肠经。其药性缓和,入血分而祛瘀生新,可治血瘀诸症。《本草约言·药性本草约言卷之二》曰桃仁“苦重于甘,用破血为专也”。红花味辛、性温,入心、肝经。此药辛散温通,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以及关节酸痛等症。《本草正·隰草部·红花》曰红花“惟入血脉,多用女科。少用可活血引经,多用能破血通瘀”。桃仁入血分,破血行瘀;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陈老临床上治疗痹证常于处方中配以桃仁与红花,桃仁破瘀力强,红花行血力胜,两药相伍,相互促进,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功增强。

5.3 丹参与牡丹皮 丹参味苦,性微寒,入心、心包、肝经。此药入走血分,既能活血化瘀止痛,又能祛瘀生新。《本草汇言》言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可治“瘀血壅滞而百节攻疼”。牡丹皮味辛、苦,性微寒,入心、肝、肾经。此药入血分,有凉血活血之功。两药相合,可增凉血活血、清热止痛、祛瘀生新之力。陈老常将此对药用于阴虚内热,津伤血少而致瘀之热痹。

6 善用虫类药

虫类药是中药中动物类药的重要部分,其应用源远流长,一般均有活血化瘀、攻坚破积、息风定痉、宣化泄热之功效,常被运用于治疗瘀、痰、热、风等所致疾病[8]。虫类药性善行走窜,其活血通络之力颇强,远胜草木,且还能够推陈致新,为治血瘀证之妙药[9]。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6]153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辄仗蠕动之物松透病根……”指出久病入络者应使用虫类药物。陈老亦遵承“久病入络”“久病必瘀”之说,认为痹证病程漫长,病情多变,且有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的特点,日久血瘀闭阻脉络,故治疗时佐以虫类药,用其搜剔走窜、活血通络之功,使瘀血散、经脉通,从而疼痛止。对于黑龙江地区高发的痹证,陈老认为其病机多为寒凝血瘀、阻滞脉道,方中加以虫类药,常能事半功倍,屡起沉疴。其临证善用土鳖虫、水蛭、地龙、全蝎、蜈蚣、甲珠等虫类药治疗痹证,尤喜用土鳖虫与水蛭。土鳖虫味咸,性寒,入心、肝、脾经,有破血逐瘀、续筋接骨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其具有抗凝血与抗血栓的作用[10]91。陈老认为土鳖虫破而不峻之,凡血瘀之痹证均可用之。水蛭味咸、苦,性平,入肝经,可入血分,功善破血逐瘀通经。《医学衷中参西录》曰:“为其味成,故善入血分;为其原为噬血之物,故善破血;为其气腐,其气味与瘀血相感召,不与新血相感召,故但破瘀血而不伤新血。”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水蛭素为凝血酶特效抑制剂,并且可对已形成之血栓有溶解作用;水蛭煎剂灌胃,能使血液流变异常大鼠的全血比黏度降低[10]81。陈老认为水蛭破瘀血而不伤气血,他药活血祛瘀不效者,可加水蛭以破血逐瘀。故水蛭可治疗疑难痼疾,但需中病即止。此外,虫类药药力峻猛,遣方用药之时,不可忽视其伤正气,临床上勿犯“虚虚之戒”,必要时佐以滋阴、扶正、顾护脾胃之药。如患者有不适症状或过敏反应,应及时停药。

7 验案举隅

案1.王某,男,67岁。1991年11月5日初诊。

患者腿痛半年,当地西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曾住院治疗未有缓解,现腰膝疼痛逐渐加重,疼痛难忍,行走困难。舌暗苔白、舌下脉络瘀怒,脉滑数有力。中医诊断:痹证;辨证:风寒湿邪阻滞经络,血瘀经脉,筋脉失养;治法:活血通络,行血止痛。处方:

鸡血藤50 g,当归25 g,丹参30 g,乳香20 g,没药20 g,千年健30 g,地枫皮30 g,蜈蚣2条,全蝎5 g,川牛膝15 g,延胡索20 g。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同时嘱患者卧床休息。

12月12日二诊:疼痛症状减轻,腿部仍痛,上方加土鳖虫5 g。14剂。午饭时,可饮少许黄酒或白酒。

12月26日三诊:疼痛消失,走路无明显不适感,上方全蝎增至10 g。7剂。随访病情恢复良好。

按:本案患者坐骨神经痛,中医诊断为痹证,为风寒湿邪阻滞经络,血瘀经脉之证。方中重用鸡血藤,因其温不伤阴,补不壅滞,善通络活血,活化血分风湿而不伤正气。当归活血养血,再配伍丹参,可增加活血祛瘀之力;乳香、没药联用,辛散走气,苦泄入血,内宣通脏腑气血,外透达经络百脉,故可气通血活,血活不留瘀;蜈蚣、全蝎为虫类药,具有穿筋透骨、逐湿除风之效,使风寒湿之邪,从筋骨间徐徐而出,可达瘀散、结破、肿消之功;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千年健宣通经络、祛风逐痹、强筋壮骨;地枫皮祛风除湿,行气止痛;川牛膝原为补益之品,而善引气血下注,引诸药药力直抵腰膝,使腰膝气通血活,疼痛自愈。二诊又加土鳖虫,进一步增强破血逐瘀、搜剔顽固瘀血、通经活络之力,并可配服酒以助药力。诸药合用,疗效始彰。

案2.李某,女,30岁。1991年12月6日初诊。

患者感受风寒,周身疼痛,关节不利、疼痛半年余,曾被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入冬以来症状加重,双手指末端疼痛,近期常心烦、性急,偶有头痛眩晕,眩晕发作时不可活动,视物不清(几分钟后可自行缓解),月经正常。刻诊:周身、关节疼痛,上肢为著,行走困难,寐差。舌苔薄白微黄、舌下脉络青紫,脉紧涩。中医诊断:痹证;辨证:寒凝血瘀,痹阻经脉;治法:活血祛瘀,散寒止痛。处方:

羌活15 g,地龙50 g,秦艽20 g,香附15 g,钩藤30 g,川芎20 g,甘草10 g,红花10 g,鸡血藤50 g。6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12月12日二诊:诸症好转,手指末端由痛转麻,以当归易川芎,继投7剂。

12月20日三诊:诸症已去大半,上方地龙减至30 g,再进7剂。

12月27日四诊:诸症悉平,嘱原方再进10剂。

按:此为类风湿关节炎案例,中医诊断为痹证,属寒凝血瘀、痹阻经脉之证。方中羌活能横行支臂,直上巅顶,风湿骨节痹痛,用之适宜,然其走而不守,以血分药鸡血藤、红花伍之,既显其通痹止痛之能,又可制其耗散阴血之弊;川芎活血止痛,钩藤平肝熄风。患者舌苔见薄白微黄,舌下脉络青紫,可见“久病化热,久病入络”之理,以秦艽搜络利窍,清解郁热。重用地龙,因其性走窜,擅通人体经络血脉,性寒凉,亦能清热平肝;香附乃“气中之血药”以其引气通血,疏理气机;甘草调和诸药,补脾益气。二诊以当归易川芎,缘风湿痹痛日久,久病而正虚,气血不足,故宜养血活血,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8 结语

综上所述,陈老认为痹证而成,其因必有瘀。黑龙江地区气温较低,冬季严寒且漫长,故多以寒凝血瘀多见。痹证多本虚标实,治疗应先祛邪止痛,后活血通经。治法灵活,以活血为主,多法并用。

猜你喜欢
血分土鳖虫陈老
土鳖虫研究概述
浅述少阳与血分病证陈申达
试从《内经》理论探讨《金匮要略》中气分、血分、水分等水气病的治疗原则
“老人越不动越不想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敬熊的长寿经
心态·读书·运动
接骨疗伤的土鳖虫
接骨疗伤的土鳖虫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探讨
跌打损伤良药土鳖虫
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