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策略研究

2020-02-16 14:46马颖琳
教育界·下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策略研究教学

马颖琳

【摘要】在我国新课标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科学是一门有趣的课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并积极参与其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积极思维的培养,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注意力集中到科学学习中,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及时掌握相关知识。本文对小学生积极思维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调查了解小学科学教学中积极思维培养的重要性,探究小学科学教学中小学生积极思维培养策略,以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积极思维;策略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研究一般项目“积极心理学课程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有效性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2014YQJK016)研究成果。

在积极心理学影响下,对积极思维的研究成为热点。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与概括,是一种有积极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能够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造成直接影响。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学生积极思维的培养,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小学科学的学习中来,进而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小学生积极思维培养的现状

积极思维是通过重复积极的心理暗示训练大脑思维,从而改变对现实规则的感知,是一种刺激形成适当自信和良好感觉的练习方式。积极思维是学习的动力,它能够让学生爱学、乐学。目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的培养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与不足。其主要表现为教师对积极思维培养的认知不够充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另外,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以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教师通常将实验步骤、实验内容等直接讲解给学生听,这虽然缩短了实验过程,但对学生积极思维的培养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积极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核心课程,而科学素养就包括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尤为重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带领学生了解并发现身边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习科学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接受现成的科学结论,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培养和维持自身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激发并保持科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设计,从启发学生产生疑问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兴奋、愉悦情绪带动下,打开思路,全身心投入实验探究活动,即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记录和讨论。科学知识伴随着愉悦、积极的情绪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并被储存下来。同时,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也被激发出来,他们会积极主动地了解、探索未知的科学世界。由此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需要。

三、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策略

1.鼓励勇于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教学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对积极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并能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积极投入学习与探究,以便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一过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思维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乐趣。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会希望多了解新知识。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好时机,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有效地激发,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培养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笔者在教学《溶解的快与慢》时,学生已知道什么叫溶解及溶解的快慢,在设计这节课时,笔者考虑到新课程标准比较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所以将课文中各部分内容的顺序进行了更改,教学一开始就通过“吃糖”这一開心的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本课要解决的问题:溶解的快与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接着在“怎样加快盐的溶解”环节中,笔者使用了比赛的形式,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的兴致很高。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在整个探索过程中,笔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主进行活动和科学探究,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假设结论—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这一过程来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来感受物体溶解加快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发展探究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为了寻找答案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验,并对其进行验证。这样的学习过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2.引导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科学探究活动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的载体。科学探究的能力,其核心是科学思维的形成,包括形成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发散性思维等。科学探究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这些思维能力,从而掌握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自主探究,并且在自主探究中逐步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及科学实验的习惯,使自身在探究活动中能够获得体验,得到发展。在科学课堂上,学生在积极思维的驱动下,产生学习的兴趣,这不仅是整个科学探究过程的起点,还是探究活动各个阶段的起点。科学探究需要开展实验来验证猜测,在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时候要将教学活动回归到实验中。在进行试验操作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不断启发学生,使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操作。教师要确保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以便获取有价值的知识。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策略研究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