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0-02-22 02:01王田田荣风菊康丽娜丁莹莹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牡丹江股骨下肢

王 静 王田田 荣风菊 康丽娜 丁莹莹▲

1.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骨外二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2.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一分院手术室,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3.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采血室,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股骨粗隆间骨折为骨外科领域多发性病理类型,由直接外力撞击或间接外力(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时强力内收或外展)系列反应诱导所致[1]。临床以相关功能障碍、肿胀、显著疼痛和压痛等为主要病理特征,患者多表现为皮下淤血、下肢短缩外旋(90°)严重畸形、局部血肿等症状,有较高并发症发生率,如人工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等[2-3],使健康水平显著下降。因本病病情严重、病程进展迅速,加之手术所产生的应激性刺激,患者身心负担沉重,而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是保障日后康复的前提。故术后应重视护理工作的开展,是保持患者情绪稳定,增强其主观能动性和遵医依从的关键[4],可为手术质量提高打下良好基础。本研究对所选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积极开展术后康复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4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收治的20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指南[5];患者在知情同意书上署名。本研究经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严重精神障碍者;有严重感染疾病者;存在沟通障碍;依从性差者;不同意接受治疗者。对照组中,男47例,女53例;年龄55〜88岁,平均(65.39±11.25)岁;患病部位:41例右侧,59例左侧;致伤原因:46例交通伤,54例跌伤。观察组中,男48例,女52例;年龄54〜89岁,平均(65.41±11.26)岁;患病部位:42例右侧,58例左侧;致伤原因:45例交通伤,55例跌伤。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先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随后再分别接受不同的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病房护理,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心理疏导:尽量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充分给予患者支持,便于提高患者的积极性[6];回答患者疑惑的问题;向患者讲述一些成功案例;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提高患者的安全感。②康复护理:a.康复训练开始前。先系统告知患者术后康复的优势及目的和内容等,提高患者对康复训练的认知程度,让患者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待取得患者的接受和认可,也有利于为接下来的康复训练做好基础准备工作。b.术后1~3 d。患者可能有些疼痛感,护理人员可给予外敷活血化瘀药物消肿、止痛或适量的镇痛药缓解疼痛感。待患者疼痛感有所缓解或消失后,开展以下患肢伸缩功能训练:选择上肢或下肢的关节背屈[7],尽可能的紧绷住连接部位,持续10 s 后放松,如此循环收紧-放松步骤,5〜6次/d,每组3〜5 min。转动关节[8]:动作不要太大,以免牵扯到腹部,每组动作进行3~4次,一个动作保持6〜8 s。该训练动作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勿急躁,若患者有疲惫之态,则提醒患者适当休息一段时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再对运动时间、强度和幅度进行调整。c.术后4~7 d。经适当关节活动后,可给予一定程度的肌力训练。同时该阶段患者胃肠功能也开始恢复,应及时补充能量和营养。上肢骨折患者行站立或坐姿进行患者关节曲直和横向摆动训练,可以实际情况增加内旋-外旋训练;而下肢患者可长时间在床上移位训练,以枕头或健肢为支撑点,进行缩腿、踢腿或横向摆动等,同时增加一定的内外旋训练。外展训练[9]:主要针对下肢的训练,以一步到位为主要目标,同时适当增加阻力性训练,反复3〜4次/d。d.术后8~15 d。偏向于强化关节和肌力的活动度,方式为加大关节屈曲幅度。关节抗阻训练:向家属告知掌握抗阻训练的方法,患者在家属的陪伴之下展开一对一的抗阻训练(20 次/组,4 组/d),待患者适应后,再增加阻力的强度,直到感到四肢疼痛和出汗为止。主动屈曲训练[10]:(20 次/组,4 组/d),加大屈曲幅度和力度。抬高患肢训练(10 次/组):紧绷且绷直四肢,上肢或下肢指尖均朝下,抬起后再落下,动作幅度不必太大,重复5 组,适应后,适当增强幅度,直到出汗为止。e.术后16 d~3个月。该阶段以巩固为宜,并能自主开始活动或步态训练,对上肢骨折患者,可集中训练和练习其生活活动能力[11],包括刷牙洗脸、用餐或更衣等方面,以增强患者挂接的灵活度;而对下肢骨折患者,则主要通过训练步态为主,其中包括上下楼训练(在上楼时,先健侧再患侧。下楼时则先将双拐置于上方台阶,迈患侧后健侧跟上,每天反复训练8〜10 次)、拄拐行走练习(将双拐向前移,患者重心越过中心点,迈健侧过拐线20 cm 后,患侧跟上,循环练习,每次5〜10 min,每天3〜4次)和脚踏车训练(双腿以空踩自行车方式训练,20〜30 次/组,10 组/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其中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人工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Harris 评分即评价髋关节恢复情况,总分100 分,结果分为4个等级,其中优:90〜100 分;良:80〜89 分;一般:70〜79 分,差:0〜69 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转换为正态分布后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与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与住院时间的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情况与住院时间的比较(±s)

组别例数 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100 100 120.51±11.23 123.14±4.85 2.15 0.03 41.56±3.02 43.01±6.09 2.13 0.03 5.55±2.45 6.63±3.37 2.59 0.01

2.2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n(%)]

2.3 两组Harris 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Harris 评分为(92.36±2.45)分,高于对照组的(89.57±3.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3,P<0.05)。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见于临床,其在全身骨折所占比重为3%~4%[12],股骨粗隆间骨折集中在高龄人群,该疾病诱发机制与患者生理性退行性病变、关节功能活动、骨质疏松、患肢过度负荷与被动承重等有一定的关联。笔者所在医院也使用过非骨水泥型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试图提高患者预后情况,虽在短时间内患者的预后能得到明显的恢复,但由于老年患者骨折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要卧病在床,造成发生修复骨组织能力和骨质疏松的情况时有发生,而自20世纪后期开始,国内外更加倾向于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此类患者,同样患者可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但术后要给予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以此来避免发生并发症的可能。在术后使用康复护理后,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有效的护理在临床治疗后的护理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并占据着重要地位,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目前已从常规护理中衍生出多种不同的护理方法,如整体护理、优质护理、综合护理、针对性护理、集束化护理等,针对不同的疾病,都可从中选择相符合护理方法,当然使用的护理方法不同,在实际临床投入使用期间所起到的效果和最后显现的结果也是不一致的。以往使用的传统护理在某种层面上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不重视患者的合理要求,忽略患者情绪变化,护理人员工作态度较差等[13],故而需要在基础上进行改进与强化。

对众多患者来说,康复护理在整个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它无法改变因疾病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但通过帮助患者积极锻炼,加快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从而摆脱来自疾病的干扰,并重新开始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工作[14],提高生活质量,接受康复护理的患者必须自身意识到康复护理的好处和尽早恢复带来的益处,尽早改变或适应全新的生活方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临床效果是否优越与应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有关,骨水泥有十分牢固的固定机械作用,可维持稳定人工关节的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中主要采用康复护理的方法以改善患者预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患者临床效果的改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康复护理期间采用的心理疏导起到了关键作用,使患者在接受治疗与护理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稳定患者情绪。观察组Harris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术后康复护理的优越性。早期有效的康复训练能保证患者肢体功能方面的恢复,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运动力度,保证血液良好循环,利于术后患肢疼痛缓解,并抑制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等并发症的形成。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患者个人差异的问题,在予以康复护理时,主要目的还是将康复运动所带来的疼痛降低,切忌机械行事,应循序渐进,保证达到康复护理的最佳临床效果。与关瑞丽等[15]研究结果一致,在其研究中对30例患者进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并在术后给予的康复护理操作,对其并发症与功能恢复也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无并发症情况发生,随访结果良好且Harris 评分显著提高。这说明术后采取有效康复护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措施。

综上所述,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预后得以改善,同时术后有效康复护理使效果更佳。

猜你喜欢
牡丹江股骨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贡献更多“牡丹江力量” 书写更精彩的“牡丹江篇章”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