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解诗”:儿童化的统编版低段古诗教学

2020-02-25 09:4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低段瀑布古诗

(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1)

当前,低段古诗教学形成“引题—破题—简介作者—自读或范读—诗句解析—背诵—巩固练习”的固定模式,注重介绍诗人生平,了解写作背景,解释古诗字词,将古诗教学与字词翻译划上等号,使课堂教学支离破碎、索然无味,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也流于简单的机械背诵。低段学生学习诗歌,要达到“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目标。[1]古诗具有注重凝练、用字精确的特点,对低段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同时,学生思维正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统编教科书大量增加中华文化经典的背景下,低段古诗教学更应该以儿童化的方法实施教学。

统编版教材在低段编选了27 首古诗,除了数量增多,选编范围也相应扩大。低段诗歌选文的体裁更加丰富,朝代跨度更大。在内容上,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符合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及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时,应根据编排特点,适应低段学情,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韵味和美感,进而产生兴趣。本文提出“以诗解诗”的教学策略,通过“同题材诗解诗”“同时期诗解诗”“同作者诗解诗”等方法,以期提高统编版低段古诗教学课堂效率。

一、儿童化的“以诗解诗”内涵

丁艳红在《以诗解诗——古诗教学札记》中写到,“‘以诗解诗’,就是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内容、语言和表现手法等较为浅显或己知的诗词作品,引导或帮助学生理解新的难度较大的作品。”黄春雷认为,所谓“‘以诗解诗’,就是根据古诗词具有音美、意美、形美的特点,鼓励学生根据诗意,通过调动己有的积累,或成语,或画面,或诗句,展开合理的想象,与其对比来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2]本文的“以诗解诗”,指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围绕一首古诗,引入适当相同或相似的古诗词作品进行对比解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一首”古诗独特的意境、作者的情感等。儿童化的“以诗解诗”,指运用符合儿童心理、语言习惯和接受水平的语言和方式,使陌生的古诗浅显易懂,从而获得知识迁移。

二、“以诗解诗”的教学策略

根据低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同类引入,相互生发。“以诗解诗”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累,发展语言能力,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以下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以诗解诗”的三种教学策略。

(一)同题材诗解诗,品味独特情感

题材相同的诗,表达的感情却不一定相同。“同题材诗解诗”教学时,可进行比较阅读,让低段学生通过对比相同题材不同内容的古诗,品味诗人的独特情感。刘志勇说:“中国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经过人们感情的长期投射,都有着独特的意绪情调,可以说经过人类文化历史性的沉淀,每一个意象就是一个世界。”由于受到知识面的局限,学生有时难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此时可适当引用同一题材的诗词名句解诗。

案例一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春晓》教学实录

(指名读《春晓》)

师:这位同学在读这首诗时,最后一句读得特别慢,为什么?

生:因为诗人看到花落,心里不开心。

师:诗人心里为风吹雨打花落感到可惜、失落。他好像在说:“风雨啊,风雨啊,花开得这么好看,你为什么要把它们吹落呢?春天没有花,多可惜啊!”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首跟春天的雨有关的古诗,来读一读。(出示并释义《春夜喜雨》片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这几句诗也要读得慢吗?

生:不。因为这次风雨是对人们有益的,要读得开心一点。

(生范读。)

师:诗人开心的是春风、春雨给世界带来了生机。我们将《春晓》和《春夜喜雨》比一比,读一读,你现在可以带着可惜的感觉,读好《春晓》吗?

《春夜喜雨》和《春晓》虽然题材相同,但是表达的情感完全不同。《春夜喜雨》表达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这种情感贯穿全诗;而《春晓》则体现诗人从喜春到惜春的微妙的情感变化。结合儿童化的学习特点,通过“同题材诗解诗”教学,让学生在对比相同题材的古诗中进行知识迁移,发现不同的古诗所蕴含的感情不同,理解“这一首”古诗中的独特情感。

(二)同时期诗解诗,感悟诗歌风格

在部编版教材中,低段古诗教学安排同类型的诗歌,其中,汉乐府和北朝民歌的创作时期相近,都以叙事诗为主,多是现实主义作品。这类古诗由于创作时期距离现代比较遥远,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因此可通过整合同类型的诗歌,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更深刻地领悟诗文,体会诗人情感,感悟时代特点,达到知识迁移与拓展的效果。在“同时期诗解诗”中,可根据儿童化的特点,选择儿童熟悉的同时代的诗歌。

案例二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敕勒歌》教学实录

师:刚才读的这首《敕勒歌》是北朝民歌,你读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生:读起来很顺口,很快就能背下来。

师:我们一年级学过《江南》,它出自汉乐府。这两首诗,一首描写的是北方大草原的美景,一首描写的是江南的美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产生的年代都距离我们很远,但是读起来却能马上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无论是《江南》还是《敕勒歌》,都属于朗朗上口的诗歌,富有童真、童趣。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同时期诗解诗”教学,低年级学生接受得快,更能感受到诗歌创作时代的特点,体会时代背景与独特情感。

(三)同诗人诗解诗,领会诗人特点

“以诗解诗”,不仅可以从题材、内容方面入手,还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对比相同诗人的不同诗歌,有利于了解诗人特点,主动积累同诗人的古诗。同一诗人的不同诗作解诗,使学生从不同的古诗中深刻挖掘其相同的内涵,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促进情感升华。

案例三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

师:《望庐山瀑布》的作者是李白,我们一年级时学习过他的《古朗月行》,其中也有一个“疑”字。

(生齐背《古朗月行》)

师:《望庐山瀑布》中的瀑布,真的是天上的银河落到地上吗?

生:不是。

师:从“疑”字可以知道,银河是诗人想象出来的。那么诗人在《古朗月行》中怀疑了什么,想象到什么?

生:怀疑(想象)月亮是挂在天上的一面镜子。

师:大诗人李白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将瀑布和银河联想到一起,将月亮和镜子联想到一起,瀑布和月亮在他看来充满神奇。请同学们再找一首李白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望庐山瀑布》运用比喻的方式,描写庐山瀑布的壮丽,表达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古朗月行》的用词精准、想象力丰富,学生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引入《古朗月行》,了解李白诗歌风格想象奇特、内容神奇,深刻感受其魅力所在。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李白的其他诗歌,进一步领会其特点。

总之,“以诗解诗”的教学策略,是为了帮助学生与“这一首”古诗更好地联结,而不是为引用而引用,为对比而对比,“必须遵循‘有关’‘有用’‘有度’‘有名’的原则”。[3]儿童化“以诗解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以诗解诗”的目的是让学生“多读几遍,多读几篇”,因此要选择适宜的诗歌,符合低段学生的学段特点和心理特点,与教科书选文的“这一首”诗关系密切,内容要浅显易懂。

猜你喜欢
低段瀑布古诗
瀑布之下
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教学的优化策略
巧用绘本——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的新路径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瀑布
迈好从低段到中段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