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运用思维导图组织单元复习教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复习”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0-02-25 09:4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正方体长方体整理

(福州市仓山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7)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就是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被赋予意义结构的过程。在单元复习课中,运用思维导图整理单元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自主构建单元知识网络。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思维导图,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复习实效。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复习”的教学为例,进行探讨。

一、独立整理,理中有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整理、计算等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思考,课前绘制思维导图至关重要。教师需要有具体的绘制要求,帮助学生实行有效的知识复习:1.通过课本、错题等,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如画图、列表等);3.回顾思考,整理出一个尚未掌握的知识点或需要注意的问题;4.通过互联网搜索与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的课外小知识或相关的小程序、软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复习回顾环节,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软件,例如,通过101ppt 软件,观看正方体展开图的演示,动手操作排水法求体积的实验等,重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对知识的回顾、反思,绘制思维导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思考、整理出一个尚未掌握的知识点或需要注意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回忆知识与方法的运用情况,还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使学生掌握回顾、思考、提问、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二、智慧课堂,议中导学

(一)小组合作,交流分享

绘制思维导图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做”,还要教会学生“读”,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能够相互交流、讨论思维导图的机会和平台。笔者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复习”一课时,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思维导图的解读过程,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1.先进行4 人小组合作,组员互相分享自己的思维导图,找找彼此的优缺点。就其中一个知识点进行追根溯源,相互补充,找出1-2 个代表性的问题。

2.组织小组同学进行合作展示:一人解说,一人在希沃白板中运用思维导图工具现场制作,重新构建知识网络。通过智慧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充分调动左右脑的功能,从而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借助图形语言,实现轻松记忆和创造性思维。[1]引导学生拍照上传代表性的题目,向同学分享小组讨论的收获。例如,一个小组在复习容积与体积知识时,拍照上传“一种果汁用塑料盒密封包装成长方体,从盒子外面量长是7 厘米,宽5 厘米,高1 分米。盒子上注明净含量:350 毫升,请分析盒子的说明是否真实”这道题。学生先以手边的保温杯为例:“杯子有厚度,杯子的体积比容积大。通过计算,得出盒子的体积是350 立方厘米。包装盒有厚度,容积一定会比体积小,所以盒子的说明是不真实的。”通过实例分析,学生能轻松地将可能混淆的知识区分开,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观察生活,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正如史宁中教授说:要培养学生拥有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能力。[2]

在交流展示中,利用信息化技术可视软件,能够及时对知识进行修改、补充、调整,从而获得最为理想的知识网络,为今后的整理复习积累活动经验,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的机会,使更多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经历生生评价、师生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的过程,培养合作能力、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同伴之间的交流。

(二)结合问题,精准教学

知识系统的构建、完善,不能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回顾、整理,还要结合典型习题,灵活运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与具体问题有机融合,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查缺补漏,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运用麻吉星软件,通过实时投票功能,获得关于答题情况的统计图。通过分析统计图,教师就能精准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推测出学生的易错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通过二次答题发现学生的思维变化过程。从不同答案中随机抽取学生分析、解题,营造紧张刺激的游戏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精准教学。

例如,“一根长方体木料长1.8 米,宽和厚都是2 分米,把它平均切成4 段,表面积最少增加( )平方分米。”通过读题,学生发现这是有关表面积的知识,从而建立知识的联系,进行初次解答。通过选择结果的统计图,教师发现部分学生没有解读出“切成4 段”隐藏着“切了3 次”的信息,直接当成“切了4 次”进行计算。此时教师抓住契机,在不同选项中随机抽取学生说思路,搭建生生对话的平台。经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讨论后,再进行二次答题,并请改正的学生说明理由。在解题中经历“思-辨-思”,补足知识的缺漏,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与喜悦,实现差异化教学。

(三)思维碰撞,发展个性

余文森教授说:“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读懂的内容,坚决不讲、不教,教师讲的、教的必须是学生读不懂、看不懂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减少知识的传授,更多地激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学生在课前整理了思维导图后,要引导学生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思考、提问。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一个知识是否需要“教”,而可以根据学生的思考、提问,进行个性化教学。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复习”一课中,学生先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问题。通过小组同学的讨论,解决一部分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再把没有解决的或者是有价值的问题在班级中提出。教师把问题拍照、上传到希沃白板的思维导图中,进行全班交流。通过思考、提问、解答,让学生了解自身的掌握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的课堂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思维碰撞。

三、触类旁通,思中启智

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与回顾,以达到触类旁通、启迪智慧的目的。

1.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能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哪些完善?”教师在学生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后,再次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将筛选出的优秀作品分享给学生,继续交流、学习。将课堂学习和线上自学相结合,以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再次完善,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充实知识结构。

2.回顾。“我们是怎样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进行整理复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结合信息技术,让学生再次经历独立整理学过的知识、提出问题、同伴交流、解决问题、再次完善思维导图的学习过程。继续锻炼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掌握复习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托尼·博赞曾把思维导图比作“智慧之花”。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发挥思维导图这个实用性思维工具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经历“做、读、用、思”这四个思维层次,让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看得见”,以提升单元复习教学的效率。

猜你喜欢
正方体长方体整理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抓不变量巧解题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