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低年级的图形转换中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

2020-03-02 08:34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实验小学赖玉婷
亚太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砖块正方体想象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实验小学 赖玉婷

空间观念是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空间观念的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也更加丰富,能为自身后续的发展与学习铺好基石。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低年级学生的空间思维,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基于平时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笔者将在图形转换中粗浅谈谈提升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的看法。

一、在具体事物的直观体验中感受图形转换,初步感知空间意识

低年级的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各式各样的图形和物体,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的教学,就会显得顺理成章。在教学之前,先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收集生活中的已经学习过的立体图形。学生准备了化妆盒子(正方体)、保温水杯(圆柱体)、面巾纸盒(长方体)、小足球(球体)。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来自立体图形的表面,在上课初始笔者先一一出示各个立体图形,学生在抢答中回忆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接着笔者继续:“老师会变魔术,你们想看吗?”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被调动起来。笔者用一张A4纸,印在事先已经压好红色印泥油的圆柱底面(特意挑选红色塑料制成的圆柱体),放开再展示,学生在一片惊呼中观察到清晰的圆面。笔者趁机追问:“谁看清楚了,老师刚刚是怎么变魔术的?谁最会说?”学生回答:“老师把纸用力地压在圆柱体的上面,印出来的。”为了配合学生的解说,笔者还特意把圆柱带有印泥油的一面展示给学生观察,接着学生就开始小声议论开来了:“真的是耶。”“谁也发现了这个秘密?”多个学生分享秘密后,笔者道:“是的,孩子们,你们真厉害,你们破解了老师的魔术,老师确实是从圆柱体上表面印出来的,这个圆圆的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个图形——圆形(板贴)。”学生描述的图形的出现过程就是新学习的图形转换成以前已经学过的物体的一个表面。学生再进一步“描一描”自己带来的具体立体图形的物体表面,就能逐步生成新知识,获得了初步感知新图形转换旧图形的空间意识。

二、在图形转换的想象中获得空间思维的提升

想象力是发展创造力的基础,是空间思维腾飞的翅膀。小学生的心智发展不够成熟,但是恰巧是处于爱天马行空的年龄,如果好好引导孩子在图形转换中发挥想象,会极大地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时,有这么一题:数字“3”的对面是( )。

这是在学生已经充分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平面展开图后设计的练习,旨在引导学生一边想象正方体平面展开图向合成后的正方体转化的样子,一边用笔把想象好的每个表面标注好“上、下、前”,最后确定“后、左、右”。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平面图形转化成立体图形的想象中,动笔墨标注好每一个想象生成的知识点,能使想象的翅膀得到落地休息,空间思维获得提升。

三、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灵活转换图形, 提高空间意识的体验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现代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没有多媒体的辅助,有时都不知道课堂要怎样衔接进行了。尤其小学数学低年级阶段的教学,有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课堂知识的生成就显得更为浅显、更为生动。例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有这么一个练习题:还需要( )块砖?

在这道题的教学当中,最开始要引导学生给砖块分好层数,把整个图形分割转化成每层的图形拼成,再细心观察,找出砖块的排列规律相同的层数数一数。但是总有个别学生无法转换想象所缺失的砖块,即使动笔画出砖块图,也有较大难度,因为画不准。这时候,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把整面墙转化分割成每层砖,相同排列规律的砖块再分割转化成小砖块,电脑再次显示砖块填满的空缺墙,学生很快地能修正自己错误的画图,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增强了空间意识的体验感。

可见,基于低年段学生们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让他们在具体事物中去直观感受图形转换的魅力,给图形转换插上想象的翅膀,并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充分演示图形转换过程,再在错误资源中发掘学生图形转换的知识缺漏,变废为宝,学生的空间观念会得到逐步的发展,课堂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砖块正方体想象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快乐的想象
给正方体涂色
多少个小正方体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只有砖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