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平
摘要:在解读作品时,要融史入文,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做到“论世”“知人”,唯其如此,才能更加接近作品的真实和本原。阅读教学中的“论世”,要做到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创作风格和了解作品情感;阅读教学中的“知人”,要做到链接人生经历,深入文章特质和理解托物言志。
关键词:融史入文阅读教学创作风格人生经历
朱绍禹曾在《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说:“自古以来,文学和历史就常常联系在一起,文学中包含着历史,历史中显示着文学。”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曾提到:“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也就是说,在解读作品时,要融史入文,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做到“論世”“知人”,唯其如此,才能更加接近作品的真实和本原。
一、阅读教学中的“论世”
(一)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创作风格
在指导学生解读《石壕吏》中的“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时,学生很难想象征兵的惨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旨归,我巧借杜甫《新安吏》中的“县小更无丁?”“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让学生进行比较赏读。同时,为学生提供杜甫创作《新安吏》的背景:
公元758年的冬天,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后,乘胜包围叛军。然而,在局势十分有利的情况下,昏庸的唐肃宗李亨对前线领兵大将郭子仪等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草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官军遂在邺城大败。此后,叛军不断作乱,唐官军损失惨重。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不顾百姓疾苦,强制征兵。诗人杜甫恰巧路过新安,目睹官吏横行征兵的情景,奋笔写下了《新安吏》。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代的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四朝,亲眼见证了国家由盛转衰的急剧变化。他以苍凉悲壮的诗歌创作,记录特定时代的生活,把握时代的脉搏,让一部杜诗成了一面时代的镜子。
因此,只有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论世识文,才能深刻感受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以及诗歌中所传达的情志。
(二)结合历史背景,了解作品情感
解读外国作品同样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例如,教学都德的《最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小弗郎士和同学们对法语课及祖国的热爱,特别是坐在教室后听课的特殊成员在即将失去祖国的悲愤和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我补充了普法战争的背景:
1871年5月签订的《法兰克福和约》中,法国答应赔款50亿法郎,并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的一部分割让给普鲁士。更有甚者,普鲁士侵略者曾强行禁止法国人民学习法语的世界史知识。从此,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人民惨遭异族蹂躏,饱尝亡国之苦,达半个世纪之久。
了解了这一背景,学生才能理解小说中流露出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体会到小弗朗士在即将丧失学习祖国语言权利时的懊悔与难过。
正所谓“文史相通”,在阅读中,要文史结合,以史悟文,让史料、史观等史学知识助力阅读教学。
二、阅读教学中的“知人”
(一)链接人生经历,深入文章特质
以家喻户晓的《离骚》为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诗句成功塑造了为国家赤胆忠心、为追求理想而上下求索的贞良之士的形象。作为楚辞创立者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生活于楚怀王、楚顷襄王时代,年轻时曾得楚怀王信任,官居要职,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由此观之,其代表作《离骚》与其自身经历有很大关系。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词人。她的前半生幸福美满,词作大多写的是闺中的生活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留下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样的佳句。而靖康之役后,由于国破家亡,丈夫赵明诚病死,她避乱江南,漂泊孤苦,饱尝人世间的各种辛酸,自此,词风也变得悲凉和凄切。从《声声慢》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便可见一斑。她把自己生活的幸与不幸都写在了诗词中,了解了她的人生经历,学生就不难理解她前后两种不同词风。
(二)链接人生经历,理解托物言志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无论怎样描景绘物,都是在写真实的事、真实的物、真实的人、真实的情志。“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这是贾平凹的散文《我的小桃树》中的语句。
在教学中,我适时将作者真实的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展示给学生:“为了自己的梦想,贾平凹离开家乡,来到城市,却由于没有做好准备,逐渐陷入迷茫,并因此错过了见奶奶最后一面。但是,他在家乡重新看到了小桃树,重拾了儿时的梦想。”了解了写作背景和贾平凹的经历,学生就会发现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蕾,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它就是作者,也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可以说,解文终究是读人,读人才能更好地知文。
著名史学家钱穆指出,“若我们一定要把学问分疆划界,指定这是史学、这是文学、这是哲学,这样一分的话,如韩信军入赵营,拔赵帜,立汉赤帜,赵营早破,不能再存在。”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打通文史的界限,在历史的阅读中伸展人生的长度,在文学的阅读中提升人生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