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护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训课程的构建及效果评价

2020-03-13 10:51王瑞琦陈勤徐敏苏向单
军事护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效能维度

王瑞琦,陈勤,徐敏,苏向单

(郑州大学 护理与健康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国内流动人口、外籍来华人口不断增加[1]。如何理解和尊重患者的行为方式、健康观念,满足患者的不同文化照护需求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多元文化护理能力是指基于患者不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文化背景,提供与其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护理的能力[2]。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3],护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水平总体偏低,这将难以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文化照护需求[4]。2018年《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5]明确指出,应将尊重护理对象的价值观、文化习俗、个人信仰等专业精神作为本科护生的培养目标之一。本研究尝试基于Campinha-Bacote的文化能力模型构建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训课程,并验证其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便利选取某高校2016级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无故缺课2次以上;中途各种原因退出。最终有122名护生符合标准。按照班级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人。上课过程中,观察组有4人退出,对照组有1人退出,故最终完成课程的观察组为57人,对照组为60人。两组护生的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生一般资料的比较[n(%)]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培养计划正常参加课程学习,观察组在其基础上接受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训。

1.2.1 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训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1.2.1.1 组建研究小组 小组成员共5名,1名护理教育专家,负责课程设计和整体把控;1名护理专业英语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和主讲课程;1名临床护理专家,负责专题讲座;2名在读硕士协助课程实施。

1.2.1.2 确立教学目标 Campinha-Bacote文化能力模型由美国护理理论家Campinha-Bacote[6]提出,该模型认为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包括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技能、文化互动和文化渴望等。本研究经过文献分析、现况调查和小组讨论,以该模型为指导,结合国内文化背景,确定教学目标。(1)文化意识:了解文化因素对人健康、疾病行为的影响以及自身存在的刻板印象;(2)文化知识:理解多元文化护理相关概念和理论;了解不同民族、地区等文化与护理、学习多元文化护理的途径和方法;(3)文化技能:掌握多元文化护理评估方法并能够制定多元文化护理计划和措施;(4)文化互动:体验多元文化护理情境,掌握多元文化护理沟通技能;(5)文化渴望:培养护生不断提高自己多元文化护理能力的意愿。

1.2.1.3 确定课程内容与实施方法 借鉴美国护理联盟(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AACN)颁布的文化能力工具包[7]和国内外已有的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课程经验,将课程内容分为4个模块,即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技能和文化互动,共8个主题。对3名护理教育专家、3名临床专家、1名护理心理学专家和1名护理专业英语老师进行咨询。综合专家意见后,最终确定课程内容和方法。第1~2周主要培养护生的文化意识;第3~4周着重培养护生的文化知识;第5~6周着重培养护生的文化互动;第7~8周主要培养护生的文化技能。本课程安排在第六学期,1次/周,共8次,18个学时(1学时=45 min)。见表2。

1.2.2 评价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中文版文化能力量表(cultural competence assessment-Chinese version,CCA-CV)中文版、跨文化护理自我效能量表(Chinese version-transcultural self-efficacy tool,CV-TSET)和半结构访谈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1)文化能力量表。采用Lin等[8]汉化的版本,包括文化意识和敏感性、文化行为等2个维度,共25个条目,采用Likert 7级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2)跨文化护理自我效能量表,采用陈静等[9]汉化的版本,包括认知、实践和情感等3个维度,共83个条目,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9。(3)选取8名参课护生进行访谈,访谈提纲为:①谈一下您对多元文化护理的认识与理解;②您参加培训课程有哪些收获与感想;③请谈一下本次课程对您以后学习和工作的影响;④您对本次培训课程的建议。资料分析采用Colaizz 7步分析法。

表2 多元文化护理能力培训课程计划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文化能力的评价结果 培训前,两组护生文化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训后,观察组护生上述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文化能力得分比较分)

2.2 两组跨文化护理自我效能的评价结果 培训前,两组护生跨文化护理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训后,观察组除“实践维度”外,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2.3 半结构访谈结果 (1)多元文化护理认知的提高。护生F:“我觉得跨文化护理就是从心理、社会方面考虑,对患者比较好,能更好地护理患者。”(2)学习多元文化护理兴趣的增加。护生G:“这次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文化对人健康行为和疾病的影响,明显感觉到我们需要学习跨文化护理的知识。”(3)多元文化护理技能的提高。如护生H:“学习Leininger的日升模式使我了解如何去进行文化护理,如果遇到外国患者,我不会像之前那么完全没有准备。”

表4 两组跨文化护理自我效能得分比较分)

3 讨论

3.1 多元文化护理培训课程可提高护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 课程结束后,观察组护生的文化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课程能有效提高护生的多元文化护理能力。与研究[10]结果一致。分析原因,通过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技能、文化互动等4个方面制定教学内容,使护生对多元文化护理的认知更加深刻和全面,并掌握一定的多元文化护理评估和沟通技能。此外,本研究通过引导护生对自身文化背景及其对自身行为的影响进行反思并了解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促进其对不同文化个体行为给予理解、包容与尊重,有效提高其文化意识与敏感性;案例分析、文化评估表的使用能使护生将学到的多元文化护理理论知识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去应用,提高其多元文化护理能力。

3.2 多元文化护理培训课程可提高护生跨文化护理自我效能 课程结束后,观察组跨文化护理自我效能总分及“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研究[11]结果一致。分析原因,课程中对不同文化价值观以及相关学习资源的介绍,使学生对学习多元文化护理有信心。通过专家讲座、角色扮演等,挖掘多元文化护理中的情感因素,使护生学会理解、尊重患者的疾病行为和生活方式,增加对不同文化背景患者的包容,提高其多元文化护理情感。而护生跨文化护理实践效能并无明显提高(P>0.05)。可能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护理教育者多元文化护理意识薄弱,使护生接受多元文化护理教育的机会有限,且语言方面的障碍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克服。因此,护生可能会对未来遇到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的不确定性有所担忧,导致其实践效能偏低。

3.3 课程构建和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展望 在课程构建和实施过程中,主要注意以下问题:(1)师资选择,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本研究选择有外语教育背景的跨专业教师、具有国外工作经验的临床教师和护理专业教师结合,能更好地把握课程教授的关键。(2)教学方法。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课程在每次学习活动中增加学生互动环节,创设轻松、安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并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习有效性。(3)教学评价。该课程属于人文课程,重视学生情感认知的培养以及多元文化护理实践技能的掌握,可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加大过程性评价力度。未来课程建设可考虑不断完善课程目标体系并开发合适的本科护生多元文化护理能力测评工具。此外,课程需要增加护生实践方面的内容,可安排护生到附近具有民族特色的医院或社区进行见习或实习,将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进行有机融合。

猜你喜欢
跨文化效能维度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