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习近平的历史观

2020-04-22 20:27马喜宁全泽慧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马喜宁 全泽慧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历史思维的运用,围绕“什么是正确的历史观”“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怎样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的历史观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史观、求真求实的科学史观、辩证统一的整体史观、面向未来的世界史观,是我们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引、强化道路自信的精神支撑、学习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以及推动世界文明的历史自觉。

〔关键词〕 习近平;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2-0003-06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历史思维的运用,深刻阐明了“什么是正确的历史观”“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怎样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他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回顾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这是我们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1 〕,旨在强调用历史照亮现实与启迪未来。习近平的历史观不仅为我们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唯物史观、学习研究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为我们坚定“四个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滋养与智慧启迪。

一、习近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和总的看法,也是关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规律等一般问题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历史观的正确与否本质上是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还是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及其规律的产物,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演进过程。正确的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本质、功能、作用的科学认知,以及看待历史的正确态度、运用历史的正确指向。说到底,历史观就是认识历史和运用历史所遵循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历史观的论述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系统全面地认知历史发展进程,包括从横向、纵向对我国古代史、党史、国史、军史以及世界史进行整体认识。二是要科学传承历史文化,包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是要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形成科学的历史观,澄清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模糊认知和错误认知,汲取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把握历史认知的真理性、客观性。四是要正确借鉴、吸收历史的智慧和营养,以史鉴今、为我所用,掌握学习研究历史的科学思维方法,拥有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五是强调在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面临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只有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才能破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律的魔咒。

(二)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正确的历史观是树立历史自觉、产生强烈历史责任感的基本前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向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弥足珍贵的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 〔2 〕。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唐太宗李世民《旧唐书·魏徵传》有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亦是说,从历史中可以获取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才能更好地回顾历史、把握现状、展望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谈话、演讲、报告中用“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等形象生动的比喻阐释了历史的功能。他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 〔3 〕。历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增强底气、骨气的根本依据及内生动力。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地前行。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的旧社会走向国富民强的新时代这一伟大飞跃离不開正确历史观的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把对历史的正确认知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语境中,从历史观的角度发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新时代的伟大号召,还从以史鉴今、开创未来、资政育人等功能视角阐释了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回顾我国近现代历史上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遇,强调了树立正确历史观的重要性。他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讲道,“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4 〕,勉励人们铭记历史、警示未来,以共同的历史记忆唤起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另一方面,他通过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来说明树立正确历史观的重要性。他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5 〕,我们要切记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不能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历史观不仅仅是人们对某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看法或评价,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对自身所处的民族、国家及其文化的根本看法。历史观表征着人们对其文化身份的认同。因此,从意识形态维度看,正确的历史观是一种合法性资源。历史昭示,一个民族和国家对历史文化的丢弃就意味着民族精神底座的坍塌与价值体系的崩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历史观提到了与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同等重要的地位。总之,以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涵养中华民族,是唤起中华民族历史自觉,厚植中华文化自信,凝聚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根本动力。

(三)怎样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一是要学习历史。学习历史是提高个人历史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途径。知史才能爱党,明史才能爱国。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学习历史要从青少年抓起,他指出, “要着力抓好青少年这个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积极推动党史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6 〕。他还重视历史思维对提升党员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作用。他认为学习历史重点要学好中国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世界历史。在他看来,学习中国历史的目的在于增强历史文化素养、汲取历史智慧营养,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习得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掌握实际工作的本领。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在于了解近现代中华民族积贫积弱、饱经苦难的屈辱史,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从而激发人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学习中共党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既要了解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所创造的历史辉煌,又要充分认识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从而提升我们党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的能力。学习世界历史的目的在于树立“大历史观”,在全球化浪潮下,既要立足中国,又要放眼世界,正确把握我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历史地位,借鉴吸纳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与世界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要认识历史。认识历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我们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认识历史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深刻认识历史的必然性与规律性。三是要宣传历史和传承历史。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通过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重要历史节点活动进行历史宣传非常重要。他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7 〕162四是要研究历史。深入研究历史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历史镜鉴与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二、习近平历史观的精髓要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史观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主宰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考察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目的、方式,科学地回答了历史是什么、谁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坚持什么立场创造历史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从而得出了“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 〔8 〕103,“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8 〕104等科学论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最彻底的区分和决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前提。能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其实质是坚持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历史观的鲜明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人民的情怀审视历史,从民族的需要把握历史,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回顾历史。在他看来,任何社会历史活动能否取得成功,都取决于该历史活动能否坚守人民立场,或者在何种程度上代表了群众的根本利益。在论及我国历史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 〔1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9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进一步明确了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还表明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启示我们必须从人民当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历史进步,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二)求真求实的科学史观

求真求实即实事求是,其基本内涵就是在把握事物内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品格和精神品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形成求真求实历史观的本质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习近平历史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能否坚持求真求实的科学历史观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更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维度上,他强调坚持求真求实的态度才能对过去的事实及前人的经验进行科学的总结,从而在历史轨迹与历史真相中把握社会变迁与世界演变的本质和规律,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 〔4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 〔10 〕。在政治维度上,习近平的历史观内在地体现出其本质上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人们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才能认清各种意识形态的本质和根源,才能在意识形态多元化中应对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蚀与干扰,在世界历史潮流中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如何评价党史人物等方面,阐明了我们要遵循马克思主义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原则,客观辩证地对待历史,强调要将党史人物放到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去分析。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历史眼光、运用历史思维,分析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历史进程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历史渊源、现实基础以及未来趋势。他认为,树立求真求实的历史观既要注重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叙述,又要重视对历史逻辑的系统提炼,这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大智慧。

(三)辩证统一的整体史观

尽管历史是一个整体的、连续的过程,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链条中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特征。关于这点,马克思有一段经典的论述,“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11 〕。马克思的社会“五形态说”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五个基本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实际上就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历史演进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与规律性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 〔12 〕。针对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割裂理解的错误言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 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7 〕22-23他要求我们树立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历史观,告诫我们必须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尊重历史规律,紧跟历史前进的脚步,唯此,才不会在历史发展中掉队。同时,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必须承认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尊重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直面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四)面向未来的世界史观

“大历史观”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基于大工业兴起的需求进行世界市场的开辟,加速了世界歷史的发展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就此而言,资产阶级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马克思分析了世界历史产生的过程,即“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13 〕88,得出了“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 〔13 〕87的著名论断。在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各种文明相互借鉴、相互交融、彼此碰撞的程度空前加深,人们之间的交往已经超越了“民族的”“地域性的”局限。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这已成为普遍共识。习近平的历史观体现了放眼世界的宽广的国际视野,即善于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审视中国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判断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丰富了全球化思想。在他看来,“所谓正确历史观,就是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 〔14 〕。当今时代,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已经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中不可阻挡的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 习近平历史观的价值意蕴

(一)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史学研究领域乃至现实生活中有所蔓延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引起了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与批判。理论界和学术界普遍认为,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以国史党史为切入点,一方面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通过肆意抹黑和丑化、虚化、矮化甚至污名化英雄人物、历史人物以及领袖人物等惯用的方法手段,企图虚无党史,否认我们党执政的合法性;另一方面轻薄历史,通过质疑、割裂甚至虚无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混淆历史的支流和主流、现象和本质,企图弱化社会主义制度以及改革开放的合理性。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基于政治层面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历史虚无主义对我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价值观的侵蚀是隐性的,而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政治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威胁又是不可忽视的。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 〔15 〕对于如何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误,提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 〔16 〕。坚持习近平的历史观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

(二)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的历史思维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用历史和逻辑、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方法,探索和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本质,以历史反照现实的思维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他指出:“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7 〕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艰辛的探索中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改革的实践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历史、学习历史、传承历史,善于把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运用到治国理政中,用科学的历史观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误,旗帜鲜明地抵制历史虚无主義。历史虚无主义往往以唯心史观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国家问题、民族问题、历史问题,脱离人民性,因而看不到历史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坚持、发展、运用,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义重大。

(三)强化道路自信的精神支撑

历史文化决定道路选择。坚定的道路自信源于对既往历史的深刻总结,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离不开正确的历史观这个基础。唯有坚定道路自信,才会更好地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回顾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走过了风雨兼程,又创造了历史辉煌,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18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发展而来的。历史与现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已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得到了深刻的诠释。习近平的历史观善于回看走过的历史道路,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善于比较别国的路,在不同文明的对比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善于展望未来的路,在追梦路上砥砺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中华民族将自身的发展置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时空维度而产生的道路认同,是由我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决定的,这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的现实依据。习近平的历史观为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提供了基本遵循。

(四)学习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在他看来,“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 〔19 〕,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是提高历史学习研究水平的前提,所以要“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 〔20 〕。尤其针对当前史学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我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2 〕。他勉励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既要潜心治学,又要研以致用;既要研究历史,又要书写历史;既要客观、理性地阐述和分析历史,又要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习近平的历史观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例如,他认为学习研究和宣传历史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原则,运用“与历史对话”“让文物说话”“用史实发言”等生动语言,指出通过历史档案、资料等掌握翔实准确的第一手历史材料的重要性。他在2010年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史研究“要坚持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6 〕,深刻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观。关于如何评价改革开放这个历史问题,他认为要做到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把握历史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系统的历史思维研究历史。在评价党史人物问题上,他提出应运用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等辩证方法论。

(五)推动世界文明的历史自觉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个民族、整个世界形成了普遍交往、相互往来、彼此依赖的统一的历史,即世界整体化的历史。马克思深刻洞察、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域中,历史一方面是指民族的、地域性的历史,另一方面是指世界性的、整體性的历史,而人类只有走向世界历史的广阔时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不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差异性,而恰恰说明人类可以通过普遍交往,即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物质交往、精神交往、人员交往等打破狭隘的地域性,从而实现共同繁荣。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只有以既“独善其身”又“兼济天下”的胸怀才能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当今时代全球化发展迅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往来频繁,因此全球性问题成为世界性议题。在对待各国历史文化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辩证地认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7 〕17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共同体思想,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全球治理联系在一起,对现实世界的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1 〕他的历史观善于在全球化发展的宏大视域中分析和考察社会发展,对我们分析全球化的利与弊,认清全球化的本质,在全球化的历史坐标中恰当定位自己的角色和地位,从而更好地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条件和机遇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总之,习近平的历史观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彰显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邃力量,是指导我们认识历史、分析历史、研究历史、运用历史的理论工具,也是增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毅力与决心的精神引领,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智慧经验与科学思维。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1年9月1日)〔J〕.党建研究,2011(10):4-10.

〔2〕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强调 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N〕.人民日报,2019-01-04(01).

〔3〕本书课题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问答〔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108.

〔4〕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02).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6〕习近平.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中共党史研究,2010(08):5.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9〕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02).

〔10〕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2).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

〔1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 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2(01).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习近平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6-25(01).

〔15〕张国安.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N〕.光明日报,2018-09-11(15).

〔16〕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16-05-18(01).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

〔18〕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186.

〔19〕习近平致信祝贺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N〕.人民日报,2015-08-24(01).

〔2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01).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59.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浅谈中职学校的“历史观”教育
论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思考巴洛克音乐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
从《神圣家族》对生产概念的论述看这一时期唯物史观的发展水平
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
试论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