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0-04-22 20:27季子正张南燕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列宁

季子正 张南燕

〔摘要〕 列宁领导俄国最早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尝试,其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建立在西欧派和斯拉夫派的争论以及对民粹派现代化方案批判的基础上,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等具体的现代化实践得以丰富,经过晚年思考逐步走向成熟。时至今日,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对于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仍然具有重要启迪价值:一是要处理好社会主义和优秀文明成果的辩证关系;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行稳致远;三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生机勃勃。

〔关键词〕 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启迪价值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2-0014-06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和奋斗方向。2020年是列宁诞辰150周年,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还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总结并学习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对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启迪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关于俄国现代化方式的争论

俄国现代化始于18世纪初的彼得一世改革,经过150年多年的发展至19世纪中叶已有相当之成绩,却也产生了巨大的矛盾,突出表现为沙皇专制与现代化发展的悖论。这一矛盾伴随着现代化的深入而更加凸显,“俄国的现代化向何处去”成为俄国仁人志士们的关注焦点。围绕着俄国现代化方式问题,在俄国现代化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派别提出了不同的方案。

(一)西欧派与斯拉夫派的现代化道路之争

西欧派与斯拉夫派是19世纪上半叶俄国农奴制发生危机时,上层知识分子围绕“俄国现代化向何处去”的问题进行争论而产生的派别。这两派的分歧主要在于,废除农奴制后俄国应当走西欧的现代化道路还是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俄国现代化历史中首次出现的关于现代化道路的纷争,成为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西欧派延续了彼得一世的西欧化思想,主张俄国现代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消灭农奴制,代之以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并以教育科学影响国家政策,概言之即“全盘西化”。斯拉夫派秉持“第三罗马”的东正教思想,主张俄国现代化要继续沙皇专制,消灭农奴制,保留传统村社制度,反对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反对革命。从现代化的视角而言,两派都要求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主张农民支付解放赎金,地主保留土地所有,在改革中让农民转身成为无产阶级,地主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从而推动俄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争论的焦点集中于俄国传统村社制度的存废。西欧派认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不仅要废除农奴制,而且要废除村社制度,其目标在于“用以个人契约为基础的自由劳动代替中世纪权力基础上的强迫劳动” 〔1 〕,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斯拉夫派认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应当具有俄国特点,在废除农奴制的同时要坚持村社理念,利用村社所具有的整合作用来避免俄国社会产生阶级分化,构筑一条俄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自我演进、超越的道路。西歐派与斯拉夫派的现代化道路之争,既是俄国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俄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俄国现代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861年农奴制改革。

列宁是俄国现代化的继承者,也是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创者。列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继承了斯拉夫派的爱国主义热情,也继承了西欧派的反叛主义精神 〔2 〕,是俄国历史传统的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指导俄共(布)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二)民粹派的现代化方案与列宁的批判

民粹派是19世纪60年代形成的主张彻底消灭农奴制、以村社为依托实现俄国现代化、自称“人民精英”的小资产阶级派别。在西方社会主义现代化批判日盛、俄国不彻底的农奴制改革问题凸显时,民粹派企图将西方社会主义理想嫁接到俄国古老村社制度上走出俄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从而形成了民粹主义,开展了民粹主义运动。早期的列宁曾是民粹主义的信仰者,参与了民粹主义运动。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1888年列宁与民粹派彻底决裂,并在批判民粹派的现代化方案中形成、发展了其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

西欧派和斯拉夫派关于俄国现代化的观点,影响了俄国思想家赫尔岑和他的学生车尔尼雪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作为民粹派的先驱,曾提出了俄国现代化道路应该怎么走的问题:俄国是应当像自由派所坚持的那样,通过摧毁农民公社慢慢过渡到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上,还是可以跳过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陷阱,直接“到民间去” 〔3 〕?民粹派的继承者们提出,以知识分子为领导者,以农民为主力,在村社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来实现俄国现代化的方案,并形成“到民间去”的现代化实践。早期的民粹派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但是随着“到民间去”运动的失败,民粹派逐渐蜕化为自由主义民粹派,否认资本主义现代化在俄国产生的必然性,鼓吹在传统村社制度上发展“人民生产”,推行改良主义,从而使自己从俄国现代化的促进者转变为阻碍者。

对民粹派的现代化方案最早展开批判的是普列汉诺夫,而完成这一批判的则是列宁。列宁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全面批判了民粹派关于村社制度未被资本主义现代化触动以及它们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的谬论。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著作中指出,被民粹派鼓吹为“人民生产”的村社制度和个体手工业生产这两者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在现实上具有相容性,俄国已经形成了具有本国特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列宁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在当时俄国发展的必然性,深刻揭示了俄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为其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列宁在论争中对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性的阐释

在民粹派现代化方案的理论与实践均宣告失败之后,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登上了历史舞台,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俄国要在资本主义制度环境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成为当时马克思主义者的共识。但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了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列宁争论的焦点,列宁在论争中深刻阐明了俄国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性。

不可否认,资本主义现代化在俄国的发展推动了俄国无产阶级的壮大,无产阶级成为实现俄国现代化的重要力量。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1917年11月,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但是,一些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囿于传统认识,对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表示反对,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持有疑义。如加米涅夫认为,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不发达,民主革命尚未完成,不能侈谈社会主义革命。托洛茨基也认为,“没有欧洲的革命,我们就不可能有巩固的、决定性的胜利” 〔4 〕。第二国际著名理论家考茨基也认为,俄国在欧洲不属于主要工业国家之列,俄国现在进行的是最后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而不是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

面对这些理论家对马克思的论断所给予的固守教条、断章取义的理解,列宁提出,“他们不懂得(从他们这种意见的理论根据来看)什么是帝国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什么是国家,什么是革命民主制” 〔5 〕264,并就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性作了说明。第一,俄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在《论我国革命》一文中,列宁提出,要认识到俄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一方面是与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相联系的,另一方面其特殊性符合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在帝国主义时代,古典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难以为继,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必须开创新的道路,即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第二,俄国的社会主义是建设现代化的制度。为了打破第二国际关于“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的教条,列宁针锋相对地提出:“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 〔6 〕777列宁将社会主义区分为发达和不发达的两个阶段,指出俄国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阶段,也就为俄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现实根据。

二、列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

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对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而言也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列宁就此谈到:“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 〔7 〕466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苏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丰富起来,经过晚年思考逐步走向成熟。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急的、直线式的、没有准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尝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8年至1921年苏俄为应付战争被迫采取的系列非常措施的总称,同时是苏俄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直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尝试。这一政策,既有保卫苏维埃政权历史功绩的一面,又有直接过渡失败犯有错误的一面。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践中,得出一个结论,即“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 〔6 〕720。

由于大规模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的影响,苏俄原本拟定的谨慎的、实事求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被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案所逐渐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1)实行余粮收集制;(2)禁止私人贸易,实行配给制;(3)实行工业的全部国有化,在经济领域推行总管理局制;(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8 〕197。這一政策在当时的列宁与俄共(布)领导人看来,不仅是挽救苏维埃政权的必要举措,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直接举措。列宁曾就此谈到:“合理地分配粮食和燃料,努力获得粮食和燃料,由工人在全国范围内对此实行最严格的计算和监督,这就是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前阶。这已经不是‘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正是共产主义的任务。” 〔7 〕339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践,一方面帮助俄共取得了苏俄国内战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在战争胜利后引起了人民的不满,“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 〔6 〕500。随后,苏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直接方案被迂回方案所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

列宁总结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失败教训,认为:第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尝试具有历史必然性。一是为战争发生和经济破坏所迫,二是没有经验可循,三是主观上依赖书本,希望依靠人民的热情来完成经济任务。第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一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二是造成了政权不稳。第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长期性,必须小心谨慎,不能急躁冒进,欲速则不达。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指出:“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6 〕570

(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结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3月俄共(布)鉴于国内经济政治形势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所采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方案。从“暂时的退却”到“长期而慎重的政策”,新经济政策在实践发展中逐渐成为了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真正途径。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中逐步发展,形成了基于俄国小农国家实际的、促进工农联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他指出,新经济政策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实现了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开始了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经济政策时期。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恢复私人自由贸易和发展商业;(3)支持私人小工业企业的发展;(4)实行租让制、租赁制、合作制、代购代销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5)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国营企业的经济核算制,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供给制 〔8 〕199。起初,俄共(布)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新经济政策是“暂时的退却”,之后,随着现代化实践的推进,新经济政策成为了“长期而慎重的政策”。因此,新经济政策的实践经历了前后相续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新经济政策旨在努力把资本主义的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第二阶段,根据商品交换迅速发展的实际,“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 〔6 〕605。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成效显著,1921年至1922年收购了3 800万公担粮食,而在1925年至1926年收购了8 900万公担粮食,1925年播种面积达到了战前水平,1921年至1924年国有大工业总产量增长了一倍  〔9 〕。

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在新经济政策的实践中迅速发展,新经济政策由被迫转为主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由“社会主义大工业”发展到“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结合”。起初,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设想的是从工业入手,首先恢复和发展大工业来实现现代化,实践中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主义大工业与小农经济的对立。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列宁则设想了迂回的方法,即从农业入手,在与小农、小生产的长期共处中实现农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再行建设和发展大工业,实现现代化。最后,到了新经济政策的第二阶段,列宁的思想大大发展了,强调社会主义大工业的建设必须同小农经济结合起来,并以商业作为结合形式,用无产阶级政权支持小农生产力的发展。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同农民群众汇合起来一道前进,虽然缓慢百倍,却能坚定地稳步前进,使他们随时看到我们毕竟在前进。那时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世界上任何力量都不能战胜我们” 〔6 〕664。

(三)列宁晚年思考:对社会主义“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考,是在国际上同帝国主义国家形成暂时均势、国内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背景下,依据俄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全新方案。这一方案,是列宁对十月革命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的经验总结,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经济政策的审视,标志着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成熟。

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看来有国家资本主义和合作社两个入口。早年,列宁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视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的门阶”。在晚年时期,他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小农的看法:“现在我们有理由说,在我们看来,单是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只有上述一点‘小小的例外)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6 〕687列宁在《论合作社》中改变了过去将合作社视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看法,而认为合作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由此他找到了通过合作社引导小农走向社会主义的途径,既确保了俄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又立足于俄国小农国家的现实。

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工业化和电气化,是列宁生活时代现代化的具象化,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以此为目标,列宁倡议成立了全俄电气化委员会,制定了全俄电气化计划,第一次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化为在国家电气化基础上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工程计划。

第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要学习和利用现代文明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列宁在考察了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之后,提出要善于利用现代文明的成果克服俄国传统制度的落后。他提出,通过实行租让制等形式“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7 〕520。列宁在晚年时期延续了这一思想,强调在文化革命、机构改革中,都要学习利用现代文明成果、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第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条件是文化革命和机构改革。列宁将文化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保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资本家与共产党员的一场严重竞赛,在这里,共产党员缺少的不是政治权力,也不是经济力量,而是缺少文化” 〔10 〕。同时,列宁提出改革党内的政治制度、改造国家机构,他认为只有有效完成这两项措施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政治保证。

1924年1月,列宁因病逝世,终年54岁。列宁在晚年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成熟的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即用合作社的形式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用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支持小农生产力的发展,保持住工人政权在小农和极小农中间的威信及对他们的领导,在此基础上,用厉行节约的办法逐步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 〔11 〕。

三、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对于我国行稳致远、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仍然具有重要启迪价值。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处理好社会主义和优秀文明成果的辩证关系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开创者,列宁正确处理了社会主义和优秀文明成果的辩证关系,在俄国探索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現代化道路。社会主义将在哪里突破资本主义现代化体系,怎样突破?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各国领导人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列宁跳出了马克思经典论述中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指导下,深刻把握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创新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境界。列宁这一理论表明,世界现代化发展已经跳出了资本主义的制度框架,社会主义的胜利呈现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另一种样态。

列宁非常认同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递进发展过程的规律性和普遍性,十月革命正是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唯一途径的神话。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之间产生了联系,打破了资本主义对现代文明的垄断。在十月革命创造的社会主义与现代文明的联系中,同样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沿着十月革命的足迹开始了艰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并成功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从此,社会主义成为创造和发展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了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不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积极推进人类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我们继续坚持、把握好社会主义和现代文明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坚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达到现代文明。列宁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初即指出,俄国是要“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 〔6 〕777。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列宁始终将现代化作为首要的目标,作出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退却”来保证现代化的实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2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证明,现代化成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中取得的,我国要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积极利用优秀文明成果。面对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现实,列宁提出:“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 〔13 〕他在新经济政策中通过租让制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晚年时期经过思考强调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和改造国家机关必须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现代文明。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 〔14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注重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用科学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后我们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

(二)实事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行稳致远

纵观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其始终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失时机地推动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新时代,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更大挑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贯彻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

列宁认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列宁在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作出了正确的决策,推动其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不断走向成熟,贯穿其中的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和方法。革命时期,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指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现代化难以为继,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来实现现代化。建设时期,面对国内战争和国际干涉,列宁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保卫了苏维埃政权,确保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前提;面对国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现代化发展的现实,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通过“暂时的退却”来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对国际均势形成、国内和平建设的情况,列宁晚年总结经验,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方案,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我们党借鉴了列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和方法并将之中国化,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时代,我们要继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的实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15 〕21。五大发展理念是根据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国际国内形势而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实事求是地予以破解、精准发力显得尤为关键。

(三)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生机勃勃

列宁在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始终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努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依靠人民群众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革命时期,列宁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民的事业,他认为,“千百万劳动群众组织起来,这是革命最有利的条件,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深的泉源” 〔5 〕709,通过布尔什维克党对劳动群众的坚强领导,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建设时期,列宁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活力所在,他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 〔16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意义在于将新经济与农民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列宁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启示我们要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我国全面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群众路线。我们党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的就是为了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途径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眾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15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领导下的亿万人民共同的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成效由人民检验,才能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 考 文 献〕

〔1〕王云龙.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沙皇俄国最后60年社会转型历程解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6.

〔2〕张建华.现代化之选择:从民粹主义到列宁主义〔N〕.学习时报,2004-03-25(08).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6.

〔4〕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75.

〔5〕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本书编写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9〕左凤荣,沈志华.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6.

〔10〕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3.

〔11〕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6.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2.

〔13〕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8.

〔14〕习近平在同外国专家座谈时强调 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N〕.人民日报,2014-05-24(01).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6〕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3.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列宁
斗鹅
列宁逝世95周年,迁葬争议卷土重来
列宁的后代
乌里扬诺夫斯克列宁无处不在
拉美有多少“列宁”?
《登山》梗概
俄共隆重纪念列宁逝世90周年
纪念列宁
俄共拒迁红场列宁墓
最后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