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概念溯源及演进逻辑

2020-04-22 20:27王小鹏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

王小鹏

〔摘要〕 科学界定并规范使用概念是党的建设理论体系得以构建的基本前提。回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概念的来源可以发现,党的建设的基础概念大致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三个阶段的演进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界对于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的自主性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的学科独立性也随之不断增强。我们要进一步规范使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概念,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自觉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2-0030-06

2016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建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提出要“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 〔1 〕,为党的建设的理论发展指明了方向。回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来源,可以发现与其相关的概念有很多,如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党的建设思想、党的建设理论等。为了增强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我们要从这些概念中选择高频使用、内涵清晰的概念作为基础概念,界定这些基础概念的内涵,对其同义概念进行分类整合,对这些概念进行整体地分析、比较,在溯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概念的来源的同时,揭示出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的演进逻辑。

一、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最初是以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为概念形式提出的,这一阶段党的建设的研究偏重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论述的继承与解读,在内容上偏向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但随着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这一概念的提出,说明党的建设的研究逐渐在马克主义理论体系中表现出独立性。

(一)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及其同义概念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建设理论的研究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提出了诸多概念以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其中,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是较早出现的基础概念,尤其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基础概念被广泛运用于党的建设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中。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室在其编写的《党的建设教学大纲》中初步界定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即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关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是研究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发展及其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领导作用的科学,是研究党的自身建设发展规律的科学 〔2 〕。同时,该书还指出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概念的权威界定,此后,学者多以此为依据对这一概念展开研究。例如,张蔚萍和张列军认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发展以及自身建设规律的科学,是研究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事业中的领导地位、领导作用以及如何实现领导的科学 〔3 〕。这种观点代表了当时大多数学者的想法,许多专著和文献直接采用了这一观点。也有学者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调整,但基本内涵保持了一致,如周逸指出,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是研究客观规律的科学,包括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发展和自身建设的客观规律,以及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运用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 〔4 〕。尽管学者们在界定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概念时有不同表述,但深入分析这些定义,其意思基本一致,都包含了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发展规律、党的自身建设规律和党的领导规律的内容。有学者特别强调党的领导规律,认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是在科学概括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经验基础上找出其固有规律,并阐明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原则的一门科学,其存在的价值就在于研究党的领导作用及其活动的一般规律,如赵云献指出,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是研究党的领导作用的科学,即研究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前、革命中和革命胜利后如何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规律的科学 〔5 〕。

较为常见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同义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一些研究者在著述中使用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概念,李增光、屈明、俞富章在《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1990)一书中直接用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这一概念,但其定义和张蔚萍、张列军所界定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概念完全相同。庄福龄在《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新哲学这一新世界观而形成 〔6 〕。冷溶指出,“三个代表”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的发展,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和一切重要思想的最重要内容 〔7 〕。齐卫平认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发展 〔8 〕。还有一些研究者在著述中使用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概念,如李德虎等人认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指明了方向,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基础 〔9 〕。以上两个概念与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以“党建”“建党”学说来代替“党的”学说似乎抓住了概念的核心,但并未被学界广泛采用,这种概念多样化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需要指出的是,在极少数学术论文中还出现过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这一同义概念。

总结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概念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共识性的结论。第一,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是一门理论科学,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其研究对象是无产阶级政党生成发展规律、自我建设规律和領导规律。第二,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奠基者和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运动的总体视域中对共产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建党原则等内容作了根本规定。第三,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在自成体系的同时,也保持着自身的开放性,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列宁建党学说、毛泽东建党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等内容。第四,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依据党的建设的实践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

(二)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及其同义概念的演进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这一基础概念直接言明了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理论根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其局限性在于指向过于宽泛,不能突出“中国共产党”这一主体研究对象,难以突出理论的自主性。尤其是苏联解体以后,学界开始深刻反思苏共亡党的教训,对苏联共产党的建设理论的研究也从参考模仿转向批判反思。例如,苏联解体后,学者们就很少提及斯大林的党的建设思想,开始更多地研究斯大林建设苏共的失误和教训。因此,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后很少再被采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概念就消失了,仍有一些学者采用这一概念,如张荣臣著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2016)就直接以此概念为题。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发展,标志着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的自主性、独立性的萌发。20世纪90年代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取代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逐渐被学者们广泛运用,如吴美华提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研究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发展、进行自身建设和实现其领导作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无产阶级政党,而无产阶级政党是世界上纷繁多样的政党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10 〕。宋镜明强调,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一样,都是与时俱进的理论  〔11 〕。同时,个别学者也使用过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说法,如何理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中国共产党建设》(1995)就使用了这一概念,但这一概念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含义相同。此外,在少数文章中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等非正式概念,这些概念不规范、不严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党建理论研究的混乱状况。相比于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更加突出了党的建设这一核心词,不仅指向性更加明确,而且与中国共产党传统的话语习惯一脉相承。

二、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这一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同义概念)的发展,这一阶段学界在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中开始注重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中国国情的具体结合,尝试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话语形式来解释党的建设的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及其同义概念的内涵

尽管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的党的建设理论,但难以突出中国共产党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为了更好地强调中国共产党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产生的党的建设理论成果,学者们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这一基础概念。1985年,叶笃初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话语方式表达为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国化。他指出,在延安整风期间,党中央、地方、各部门的许多负责人都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工作 〔12 〕。随后,宋镜明、何文在《论毛泽东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特色》中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一词,他们认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代表 〔13 〕。此外,在极少数研究中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等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同义概念。

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及其同义概念内涵的研究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概念归属方面。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范畴。张荣臣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重要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中国化” 〔14 〕。张世飞指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基本经验、基本成果、基本原理,属于马克思主義中国化的范畴 〔15 〕。他还认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科学体系主要包括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 〔16 〕。第二,演进动力方面。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实践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党的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统一的。如梁昱庆指出,中国共产党加强党建的实践过程,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过程 〔17 〕。第三,基本内容方面。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指毛泽东建党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毛泽东建党思想是指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体系。毛泽东建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开创性、根本性、奠基性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毛泽东是其主要贡献者。毛泽东建党思想成功地解决了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建设坚定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对在执政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虽然在一些文献中也出现过毛泽东建党学说、毛泽东建党理论、毛泽东党建理论、毛泽东党建思想、毛泽东党的思想等说法,但实际上它们都等同于毛泽东建党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这一概念被提出的时间相对较晚,且很少出现在专著名称和论文题目中。徐仲韬在《重视学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中明确使用了这一概念作为标题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主要围绕如何建设能始终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实践主题而展开。宋镜明、吴向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是由改革开放以来党不断探索和回答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而形成的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构成的科学体系”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毛泽东建党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党的建设的观点和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及其同义概念的演进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同义概念)这一基础概念的创造性发展。通过分析马克思党建理论中国化这一概念可以得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一,前者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逻辑和话语表述,其主要内容是毛泽东建党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后者的内涵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外,还包含前者的主要内容。这就意味着,前者的内涵范围要小于后者,前者包含于后者。第二,两者研究的主体不同,前者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主体,以中国共产党为“理论焦点”,后者研究的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第三,前者强调“化”这一过程,除了理论体系外还包括学科体系,而后者则主要侧重于理论形态。第四,前者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畴,后者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范畴。

在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这一基础概念先进性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局限性。一方面,这一概念不能完整概括中国共产党的党的建设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这一基本概念中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特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理论,而历史证明,要解决党的建设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就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整体的理解运用,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不是碎片化、割裂地使用马克主义理论,而是从整体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所以,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研究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作为党建理论的源泉,认识到党的建设理论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指导下解决中国问题、党内问题而产生的关于党的建设规律的知识体系,不能简单地将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表述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因此,使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这一概念来描述中国共产党的党的建设理论会局限理论研究的视野,不利于我们从整体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党的建设的实际问题,推动党的建设的理论发展。另一方面,这一概念限制了党的建设的学科独立性。部分学者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定义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過程,这种表述套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话语形式来解释党的建设的理论,未能对党的建设作出准确的学科定位。随着党和国家日益认识到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将党的建设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下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已成既定事实。韩强认为,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是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发展 〔20 〕。丁俊萍指出,党的建设学科的设置旨在研究共产党的领导及其自身建设规律,这一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有着独特的重要地位 〔21 〕。将党的建设设置为独立二级学科,不仅是理论发展的需要,还是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需要。因此,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这一基础概念难以凸显和契合党的建设的理论方位、现实价值和实践逻辑。

三、第三阶段: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进入了独立发展的阶段,这种独立既是学科意义上的独立,也是学术研究的思路、学术话语体系的独立。

(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及其同义概念的内涵

党的建设的实践与理论的创新发展迫切需要更加科学、规范的基础概念,为此,有学者提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这一概念。肖铁肩指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运用于党的自身建设,建设了一个能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党,总结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22 〕。随着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的发展,这一概念逐渐被学界接受认可并成为基础概念。如金怡顺、叶昌友指出,“三个代表”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23 〕。韩振峰认为,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的新阐释、新观点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其最新成果 〔24 〕。可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包括毛泽东建党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积极进行着管党治党的具体实践,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共产党的党的建设理论都可以视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成果。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将党的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视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同义概念。为了避免词语过长造成概念使用不便,规定条件下可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简称为党的建设理论。当党的建设理论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出现时,它一般指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这已成为学术成果交流时约定俗成、不言自明的用法,如周鹤龄著的《党的建设与党建理论》、梁妍慧著的《历程与经验:党的建设理论90年形成与发展》。也有学者使用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一词,如王成诚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既是随时代变迁和实践需要而产生、创新、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也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导和指南 〔25 〕;还有部分学者的著述使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一词,如叶笃初的《中国共产党建设理论的新里程碑——对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论述的思考》和石仲泉的《〈论党〉——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的一座伟大里程碑》。三者相较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一词更加指向明确、精炼简洁,但实质上,中国共产党的党建理论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因而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同义替换。

目前,学界对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概念和内涵并未有合理明晰的界定,科学规范界定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联系全局,不能就党的建设谈党的建设,而是要跳出传统的党的建设思维、框架、方法来认识党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 〔26 〕。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这决定了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应该以更宽广的理论视域来认识党的建设。一些研究成果将“党的建设=党的自身建设”“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布局”,这种研究视角忽视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强关联”,不利于拓展党的建设的研究视野。二是要明确脉落,探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在逻辑,厘清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完全区别于西方国家单纯以执政为目标的选举型政党,党的自身建设不仅仅关乎党的生存发展更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前景。三是要拓宽思路,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党的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无产阶级政党学说、西方政党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对比中不能只强调特殊性而忽视一般性。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的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理论成果,可以将这一概念界定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生成发展规律、领导和执政规律以及管党治党规律的科学理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内容具有以下六方面特点:第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造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其研究对象也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革命实践以及管党治党的实践,是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契合中国共产党客观实际并彰显中国特色的党的建设理论。第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继承与发展。第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一般原理性的内容,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创新和发展党的建设理论的自主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原创性理论,它回答的是在中国具体时空背景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第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理论,而且也包括党与整个中国的关系、党的领导、党的执政等各方面的内容。第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理论。认识和把握党的建设的规律是我们党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主要目的,党的建设的规律构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支柱。

(二)党的建设理论概念体系的研究方向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論这一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契合了党的建设这一显学的发展需要,顺应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要求,有利于凸显党的建设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方位。党的建设基础概念的发展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演进过程,虽然这一过程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线性发展,但依然可以证明学界在党的建设理论的研究中自主性不断提高,证明学界不断探索着独立创新的党的建设理论发展道路。

在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科学界定并规范使用概念是理论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是构建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基本前提。通过探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概念的形成过程,我们发现党的建设理论的概念在使用上存在着不规范问题,制约了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党的建设概念体系,构建起科学完整的党的建设理论体系:一是要纠正有些学者在党的建设研究中“重政治性轻理论性”的不良倾向,遵循政治性和理论性相统一的原理,减少对概念的随意化表述;二是要对一些尚待界定或界定不清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和科学解读;三是要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积极吸收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鲜活素材来界定概念,更加突出概念的明确指向,同时敢于提出和科学界定新的概念;四是要厘清各个概念的内涵及边界,明确概念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层级,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剔除有歧义的概念,寻求党的建设研究的“概念共识”;五是要拓宽研究视角,善于以整体性、系统性的视角来看待党的建设,进而构建科学完整的概念体系。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就全国党建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深入研究党建理论和实际问题 为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人民日报,2016-03-24(01).

〔2〕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室.党的建设教学大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

〔3〕张蔚萍,张列军.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概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2.

〔4〕周 逸.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3.

〔5〕赵云献.马克思主义党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4.

〔6〕庄福龄.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J〕.浙江社会科学,2004(04):8-11.

〔7〕冷 溶.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进一步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5-17.

〔8〕齐卫平.执政能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发展〔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1-5.

〔9〕李德虎,曾 艳.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党的建设科学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2(10):9-13.

〔10〕吴美华.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

〔11〕宋镜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与时俱进——兼论“三个代表”的理论创新〔J〕.社会主义研究,2002(03):12-14.

〔12〕叶笃初.加强毛泽东建党思想的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01):69-72.

〔13〕宋镜明,何 文.论毛泽东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特色〔J〕.广东社会科学,1993(06):10-15.

〔14〕张荣臣.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九十年的历史进程和经验〔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1(01):3-5.

〔15〕张世飞.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3.

〔16〕张世飞.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科学体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06):30-34.

〔17〕梁昱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创新与发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1.

〔18〕徐仲韬.重视学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体系〔J〕.学习月刊,2008(13):9-10.

〔19〕宋镜明,吴向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的逻辑结构、理论特征和历史地位〔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31-134.

〔20〕韩 强.加强党建学科构建的重大意义〔J〕.理论探索,2017(04):5-9.

〔21〕丁俊萍.党建学科构建的几点思考〔J〕.理论探索,2017(04):15-20.

〔22〕肖铁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1.

〔23〕金怡顺,叶昌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05):1-2.

〔24〕韩振峰.十七大对党建理论的新贡献〔J〕.前进,2007(12):15-17.

〔25〕王成诚.管党治党95年: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的传承与创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33-37.

〔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3.

责任编辑 王亚峰

猜你喜欢
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浅析列宁政治遗嘱中的“党的建设”
改革举措落实难的表现及其化解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