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

2020-04-22 20:27王光明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摘要〕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整合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二者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提供了逻辑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的理论形态,其承继和超越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传统治国理政思想。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型、明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遵循和现实路径,则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的价值旨归。

〔关键词〕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2-0020-05

中国共产党既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进程中,高度重视和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实现创造性建构,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构成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理由和底气,是推动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要精神动力,培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为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丰厚滋养和文化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的逻辑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不是对两者随意的“剪裁”与“拼接”,也不是两者之间的“强制阐释”,而是融会贯通过程中的创造性建构,这一过程实现了两者的对接与对话,揭示了两者良性互动、深度融合的内在机理。当今中国的发展既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不能缺少傳统文化的滋养 〔1 〕,实现两者的融会贯通,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中华民族强起来的现实需求。当然,不同的文化体系之所以能够实现融合,取决于它们在理论品质和精神品格上皆为开放的、包容的,而非封闭的、排他的,这也是决定不同文化系统能否融会贯通的逻辑基础。

(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充分吸收和继承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精华而创立的,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最彻底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虽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颠扑不破的真理,但绝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脱离时间空间和具体条件的抽象教条。1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始终闪烁着真理光芒,就在于其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2 〕。这就表明,马克思主义能够不断探索和回应时代发展新课题、人类社会新挑战,彰显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最鲜明的理论品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前进、不断创新、永葆生机与活力的不竭动力源 〔3 〕,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比如,列宁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揭示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再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思想武器,并不断民族化和本土化,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二)整合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是由其兼容并包的情怀和整合创新的精神特质所决定的,彰显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整合力。从凝聚力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族和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多民族融合的结果,这就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由多区域、多民族精神文明凝聚而成的。从整合力维度看,外域文化在传入中国后均逐步本土化。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佛教、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程中不断改良和本土化,逐步融入中华文化体系中。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理层面的融洽性以及中欧文化之间的亲和性 〔4 〕,使得两者的对话成为可能,构成了两者融通的逻辑基础。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希冀的“君子不器”(《论语·为政》)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等文化原型层面上的会通之处,也为实现两者的融会贯通奠定了坚实的学理依据。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的理论形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的理论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5 〕313,并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重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理论滋养和智力支撑作用。

(一)承继和超越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决定思想高度。在思维方式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把客观世界视为发展变化、内在联系、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并在历史积淀中逐步形成了系统整体、辩证综合的思维方式。不可忽略的是,受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阶级局限性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秉承的系统整体、辩证综合等思维方式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保守性、狭隘性,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6 〕,并在治国理政的实践进程中实现了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承继和超越、扬弃和发展。

一方面,承继和超越了中国传统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篇》)、“天地万物为一体”(《传习录上》)等理论观点,认为天、地、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主张以全面的、系统的观点看待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贯穿系统整体思维。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蕴含着深刻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比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不只是四者的简单并列和单纯叠加,而是各要素内在耦合、相互关联,目标系统、动力系统、保障系统和中枢系统高效协同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7 〕,集中体现了对于传统系统整体思维方式的承继和创新。

另一方面,承继和超越了中国传统的辩证综合思维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辩证综合的方式看待事物,提出了“物极必反”(《程氏遗书》)、“物无孤立之理”(《正蒙》)等理论观点,主张以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的科学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辩证思维等科学思维能力 〔8 〕244,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秉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 〔9 〕48,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 〔8 〕245,即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要做到“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 〔9 〕287,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传统辩证综合思维方式的创造性发展。

(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传统治国理政思想

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等价值理念,注重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等政治理念,讲求人格修养、因循自然等人文精神,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智慧、理论源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治国理政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当代价值,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传统治国理政思想。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创新性发展了传统民本思想。“民本”一词出自于《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这一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实现安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人,将天、地、人并称三才,突出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精神内涵。“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则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工作导向和价值追求,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责任担当庄严宣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10 〕4,指出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5 〕40,并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归结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为民服务、保障民权、人民当家作主等丰富内涵融入了传统民本思想中,赋予传统民本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

第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性转化了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上篇》)的原则,致力于实现“天人一体”的理想境界,形成了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生态伦理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阐发,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5 〕209、“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11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目标 〔12 〕,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拓展和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蕴含着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生态价值诉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内涵,实现了对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第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礼法合治”思想达到了新境界。“礼法合治”要求在社会治理中推动“礼”的柔性规范效用和“法”的刚性约束效力同时发力、同向发力,实现道德教化和法制规约的有机统一、同频共振,从而为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全局,提出了“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5 〕133,即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政方略,深化了对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新时代两者的有机结合,扬弃了传统“礼法合治”思想中的“人治”等陈旧、落后因素,实现了对其内容和形式的超越,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同时,也推动了传统“礼法合治”思想,使其达到了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严于修身”“严于律己”丰富和发展了“修身正己”思想。注重修身养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为成圣成贤提出了诸多加强修养的观点,形成了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等为核心内容的“修身正己”思想。加强修身律己既是共产党人永葆政治本色的关键所在,也是涵养党性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自身修养和政德素养建设,将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遵守党纪国法、做到清正廉洁等现代化因素融入传统的“修身正己”思想之中。并且将加强自身修养视为涵养党性和提高政德修养的重要途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10 〕381。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严以律己,就是要做到躬身自省,慎独慎微,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传统“修身正己”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深度融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能在古纸堆里读经,而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融通。其中,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是构建中國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源泉,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丰厚的理论滋养。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可以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益启示。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深度融合,能够丰富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源泉,拓宽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进路。

〔参 考 文 献〕

〔1〕贾桠钊.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J〕.科学社会主义,2018(05):36-4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2.

〔3〕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

〔4〕何中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会通何以可能?〔J〕.文史哲,2018(02):5-30.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01).

〔7〕王光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7.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01).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13〕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

〔1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15〕谢伏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19(05):4-22.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联通融通变通,打造精准高效的复习课堂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什么是绥芬河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风险警示:香溢融通、物产中拓、申达股份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