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创新自信的生成逻辑

2020-04-22 20:27于安龙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自主创新科学技术

于安龙

〔摘要〕 历史和现实都要求我们必须走科技强国之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坚定创新自信。新时代我国坚定创新自信具有内在的生成逻辑:一是中华民族崇尚创新的品格积淀了创新自信的追求,二是党的坚强领导夯实了创新自信的基础,三是科技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提振了创新自信的信心,四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强化了创新自信的信念,五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爱国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了创新自信的动力。

〔关键词〕 新时代;创新自信;生成逻辑;科学技术;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2-0025-05

面對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趋势和国内如火如荼的科技创新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坚定创新自信。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要增强创新自信,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有这个信心和决心 〔1 〕36。同年7月,他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有创新自信,“科技界要共同努力,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 〔2 〕,要“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 〔2 〕。2016年5月30日,他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重要讲话中再次指出:“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 〔3 〕 坚定创新自信,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信心和能力,对于加强建设创新型国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民族崇尚创新的品格积淀了创新自信的追求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前进、勇于创新的历史,没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今天。特别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只有善于创新的国家和民族才有能力在世界上占居领先地位。所以说,创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4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的历史文化从未中断、一直延续至今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曾以其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卓尔不群的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进步史上留下了耀眼的篇章。无论是在人文还是科技方面,中华文明在很长时期内都曾代表着当时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这其中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中华民族自身所具有的创新品格无疑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以伟大创造能力著称于世” 〔5 〕。事实上,从民族基因来说,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反对因循守旧、泥古不化,这也奠定了中国文化中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品质。“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等创新理念、创新思维,无不是对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最好写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我们的民族正是因为创新而生生不息、永葆生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6 〕回顾历史,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极富创新精神的民族,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我们的先辈总是不断地倡导、推动创新,并以自己独特的创新精神和辉煌的创新成果,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在许多重要科技领域都有着“世界之最”的记录,并在数学、农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以实用经验知识为主的体系,而不断涌现的发明创造更是见证了中国人非凡、卓越的创造力。“雕版印刷技术所带来的图书的普及、大型百科全书的出版、以选拔官员为目的科举考试的参加者日益增多、数学领域取得巨大进步(尤其是代数的发展)以及士绅阶层的出现,都使得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文化修养最高和计算水平最强的社会。” 〔7 〕无论是农学、医学、天文学、数学,还是冶金、机械、建筑、水利工程、纺织、造船等各个领域,中国首创成果数量之多、水平之高,都是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或民族所不能企及的,这点从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可以得到印证。

在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中,中华民族的创新成果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它不仅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人类文化知识的保存和传播以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整个人类文明更加密切地联系起来。美国学者罗伯特·K·G·坦普尔认为,我们所生活的“近代世界”原来是中国和西方成分的极好结合,“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都会惊讶地看到,近代农业、近代航运、近代石油工业、近代天文台……甚至是蒸汽机的基本结构,全部源于中国” 〔8 〕。其中,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在内的四大发明,更是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中华民族的创新成果走出国门、飘洋过海,被引进到世界各地,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文化水平,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恩格斯曾指出:“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 〔9 〕中国发明的指南针,南宋时传到了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毫无疑问,中国历史上的创新成果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荣耀和无与伦比的民族自豪感,但我们不能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一味沉湎于往昔的荣光,而要积极学习先人的创新精神和聪明智慧,继承先人留下的丰富而珍贵的科技遗产,使之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阶梯。邓小平指出,“我们祖先的成就,只能用来坚定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 〔10 〕90,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华民族崇尚创新的民族品格和所取得的辉煌创新成果,足以为我们创新自信奠定信心。

二、党的坚强领导夯实了创新自信的基础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技的发展,认为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国际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政治孤立、技术封锁;国内方面,当时国民党留下的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科技人员匮乏,科研机构残缺,科技活动停滞。虽然如此,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高度重视和推动科技的发展也成为党的领导集体的共识。从毛泽东提出“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 〔11 〕,到刘少奇强调“我们应当坚决支持各个科学研究机关和高等学校同心协力地实现这个愿望” 〔12 〕,再到周恩来提出“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决定性的因素” 〔13 〕,党的领导人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并随之积极制定科技发展政策、组建科技管理机构,大力推动科技的发展。其中,科技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在实现创新发展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在当时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中,明确了“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突出了科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价值和作用,同时也彰显了我们党对实现创新发展的决心,这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科技工作者的激励具有重要作用。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面对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日益勃兴,以及当时我国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差距拉大的状况,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科技事业所走过的弯路和所遭受的挫折,进行了拨乱反正和恢复发展,引领我国科技事业逐步走上正轨。在此过程中,邓小平反复强调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多次申明“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的观点,认为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功能。他认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0 〕86,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大政策导向,肯定科技人员的巨大贡献,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逐步锻造出一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科技人才队伍。在他看来,要改变落后状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就不能闭关自守、夜郎自大,而是要打开国门、解放思想、开阔视野,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 〔10 〕129

此后,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及我们党的科技思想,同时又与时俱进地进行了拓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如火如荼的世界科技创新活动,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立足于我国科技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科技创新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为新时代继续推进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1 〕7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大力培养和集聚科技人才,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正是依靠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有了主心骨、领路人,这也是我们能够不断坚定创新自信的重要原因。

三、科技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提振了创新自信的信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独立自主地建立起现代科技体系,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回想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封闭僵化后,科技事业发展缓慢,重大突破性、创新性科技成果稀少,在世界其他国家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大潮中,我们逐渐成为“落伍者”。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谷牧、王震等领导人纷纷出访,深刻认识到我国在科技水平、现代化水平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邓小平总结出国考察的作用时曾说:“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 〔14 〕差距促人警醒,同时也催人奋进。改革开放事业,正是在不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中起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追赶、超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邓小平指出:“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义。” 〔10 〕129此后,我国大力倡导解放思想,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破除影响和束缚科技发展的旧观念、旧体制,先后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重大战略举措,使我国科技大踏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科技创新的源泉空前涌流。

近年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相繼颁布,明确了我们进入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一战略目标的确立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大批国之重器、国之利器相继问世,如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标志着我国在世界前沿科技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科技落后、创新成果匮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仅如此,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前进步伐和发展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后来者居上”的伟大奇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在一些科技领域,我国正在由‘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是‘领跑者” 〔1 〕24。不得不说,这是十分亮眼的成绩单和巨大的成就,意味着我国成为科技强国、创新大国的目标不再遥不可及。

从100多年前我国是一个科技非常落后的国家,几乎没有现代科技,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科技发展缓慢,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拉大,再到当前我国的高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明显缩小。在这100多年间,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黄金发展时期,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5年报告,中国的创新能力可能远胜于世界对它的估计,甚至在一些领域已经达到了引领全球的水平” 〔15 〕。这几十年的科技进步与发展,一方面大幅提升了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大幅增强了国家综合实力,推动我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虽然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科技创新尚未达到领先或领跑世界的地步,但近年来科技创新突飞猛进和所取得的层出不穷的成就,毫无疑问会坚定国人的创新自信,并将极大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努力、奋勇争先,使我国早日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

四、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强化了创新自信的信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在起点较低、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实现了弯道超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这是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突出特征,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的政治优势与优良传统。在过去很长时间内,我们之所以能在科技领域屡建奇功、屡创佳绩,靠的就是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同心协力,共克难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这条道路是有优势的,最大的优势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1 〕35

事实上,重大技术攻关是具有高度复杂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仅靠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单枪匹马是难以完成的,如果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而且可能会造成相互内耗、重复劳动。而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精心布局、相互协作,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自特长,广泛汇聚各方面资源,实施集中攻关、重点突破。例如,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就是一项由航天员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等七大系统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全国有3 000多家单位数以万计的工作人员参与了这项工程中某个项目的研发和实验,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精神。作为技术密度高、风险系数大的庞大工程,如果没有各行业、各部门的精诚配合、通力合作,就不可能有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今日之辉煌。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千万不能丢了!” 〔1 〕48

我国人力资源充沛、科技队伍庞大,这就需要我们选好、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大力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有利于团结、带动广大科技人才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汇聚成创新发展的磅礴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下,刻苦攻关、艰苦创业,研制“两弹一星”、开发大庆油田、建造核潜艇等,创造了一项又一项彪炳史册的卓越功绩。事实证明,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能够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的道路,也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有利于充分发挥党的动员组织、统筹协调的作用,从而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总之,上下动员、群策群力的体制性优势,有利于激发强大的创新自信。

五、广大科技工作者爱国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了创新自信的动力

新中国的科技事业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较为薄弱,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在此艰难时刻,一大批杰出科学家毅然决然地舍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和优厚待遇,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如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回国后,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白手起家,在艰苦条件下忘我地工作、兢兢业业,充分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将个人才华与集体智慧高度融合。为了国家利益,他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有的甚至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为后继者树立了榜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要“传承老一代科学家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把科学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1 〕109。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核潜艇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无不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刻苦攻关、团结协作的结果,无不是他们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实际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16 〕可以说,“两弹一星”等精神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热爱祖国的集中表现,是他们潜心科研、敬业奉献的生动彰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科技领域大胆创新、勇攀高峰。他们经过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创造了“东方巨响”的宏伟历史,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了我们的民族尊严和国家安全。不仅如此,他们还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价值支撑。

历史告诉我们,能否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至关重要。当前,西方一些国家之所以称雄世界,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是掌握了高端科技,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必须掌握高端科技。但是,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技术转让上。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经常针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故意设置各种障碍。老一辈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已经充分表明,只有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大力推動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才能真正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才能真正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占据制高点,否则只能仰人鼻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特别是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核心技术都被各个国家当作“定海神针”和“不二法器”,不会轻易示之于人,更不会慷慨转让或赠予他人。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的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继承和弘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精神,真正掌握核心技术,不断推进创新创造,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差距。“实践告诉我们,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1 〕46

事实证明,化缘化不来核心技术,仿制打造不出国之利器。只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继续发扬爱国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幻想、脚踏实地,我们就有能力、有信心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打破国外技术限制和垄断,不断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国所取得的一些重大技术成果和重大工程项目,如载人航天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港珠澳大桥等,都是科技工作者集体攻关、自主研发出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已取得了长足进步和辉煌成就,但在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要实现更多的核心技术突破,精神的力量格外重要。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既赋予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勇前进、敢为人先的精神力量,也极大激发了他们的创新自信,激励他们在新时代取得更多的重大技术成果,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强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 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N〕.光明日报,2013-07-18(01).

〔3〕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6-01(01).

〔4〕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05-05(02).

〔5〕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1-01(02).

〔6〕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03-18(01).

〔7〕马丁·雅克.大国雄心: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M〕.孙豫宁,张 莉,刘 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53.

〔8〕罗伯特·K·G·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M〕.陈养正,陈小慧,李耕耕,等译.南昌:21世纪出版社,1995:11-1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86.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434.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7.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40.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76.

〔15〕罗斯·特里尔.创新驱动,今后十年进入爆发期——《习近平复兴中国》连载〔N〕.学习时报,2016-10-17(A3).

〔16〕習近平亲切看望著名科学家〔N〕.光明日报,2011-01-27(01).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自主创新科学技术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更名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科学技术部令第19号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历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
美国政治极化的层次界定与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