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陶瓷残片与景观设计的契合融通

2020-05-12 09:02唐宇婷陶玉蕾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残片景观设计陶瓷

唐宇婷,陶玉蕾

(安徽大学 艺术学院,合肥 230601)

陶瓷艺术是物质生活与历史文化的积淀产物,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载体与文化符号,承载了人们诚挚的精神情感与民俗内涵。[1]陶瓷艺术极具原始、自然的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自然的向往和美好的祈愿相结合的文化艺术。中国作为世界陶瓷大国,为促进工艺文化的发展、推进世界文化交流起到模范先锋作用。中国的陶瓷制作工艺享誉国际,产品远销海外,极大地促进了世界陶瓷工艺的发展。然而,岁月的洗礼、生产的损害,使得众多绝妙的陶瓷佳品丧失原有的工艺价值,沦为工业废物,其不易降解的性能更是污染了城市的生态环境。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众多精美的陶瓷残片公诸于世,但大多数的残片因丧失价值沦为“废品”。[2]然而,唤醒陈旧、废弃的陶瓷残片,对其进行再生设计,符合现代设计的潮流。

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意识共同构筑了全新的设计格局,抒写出蔚蓝壮观的艺术蓝图,在现代设计观念的裹挟之中,“废物的再生设计”呈井喷式地发展态势登上设计的舞台。景观设计是一项包容性的文化艺术,能够与传统工艺互为交织从而形成别具特色的视觉境域。将废弃陶瓷残片重新进行整合,协调废弃陶瓷残片与城市景观设计的融合路径,赋予废弃陶瓷残片新的生命,能够有效地丰富城市景观设计的装饰风貌。这便要求设计师充分了解残片的年代、类别、纹饰等相关信息,发掘陶瓷残片所展现的文化意蕴,充分阐释设计与艺术结合的韵味,创造出既符合现代设计的初衷,又能充分展现陶瓷文化的城市景观,真正地让废弃陶瓷残片重获生机。

1 陶瓷残片在景观设计中的功用

1.1 实现传统文化的延续

文化的传播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在艺术文化趋同的优渥契机下,环境艺术以其独特的包容性,满足了人们对于人文景观的精神诉求。[3]人文与景观的构建,促进了人与空间的沟通互融,废弃陶瓷残片虽丧失了最初的使用功能,却凭借着潜隐其中的文化与外部空间的关系形态,活化传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设计理义。而此等理义不会因为传播介质的残缺而丧失,现代设计思想的交互碰撞让民族艺术得以更广泛的发展。残片的再生是实现重生价值的有效手段,从供人赏玩的器物到协调城市环境的重要介质,无疑是一场华丽的蜕变。

1.2 拓宽中国元素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风”是塑造中国特色设计的一剂良药,将传统文化与传统元素植入现代景观设计当中,符合当前时代需求,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外播提供潜在途径。完整器物的工艺美,与破碎带来的“萧瑟美”都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一部分,相较于无暇,破碎残缺的艺术更能体现出现代设计的包容与个性。“中国风”作为营造空间的重要风格,其造景形式多局限于传统空间之中,呈现固定化的设计程式。而陶瓷残片的塑造形式能够随着应用空间与设计主体的变化而调和,它的应用不拘泥于特定的范式,而以情感的带入取代盲目的拼凑。破碎陶瓷独特的美感使之成为环境空间中难以替代的艺术元素,这种残缺美带来的完美期待更能让人有所思悟。在悟与被悟之间连接人与环境、人与景观的互动,通过周边环境的配合,便能实现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多元沟通。

1.3 满足居民的观赏性需求

陶瓷残片与景观设计契合产生出一种全新的重构艺术形式。以打散再利用的方式重新再造演绎新的景观环境,残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再加工亦易于成型。[4]提取残片原有的色彩、纹样、肌理以多样化的艺术手法进行加工,而不拘泥于传统表现形式,小到单个景观小品的创作大到整体景观环境氛围的营造均可使用。这种重构艺术具有现代景观的外壳而核心却是陶瓷片传承千年的制作技艺、千变万化的釉色以及承载着文化底蕴的纹样。通过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以打散重构的形式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以丰富的视觉体验激发大众的审美情趣,从而满足居民的观赏性需求。

1.4 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

陶瓷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能历经千载岁月而保持原有色泽不变,废弃残片同样继承该项优势。古代景德镇的废瓷坑现今成了帮助人们了解瓷器、判定瓷器年代的重要遗址,[5]而现代随着陶瓷产业技术的发展,陶器与瓷器使用频率日益攀升,废弃陶瓷的产生已然远超越古代,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除此之外,现今粘土资源稀缺,这无疑给陶瓷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2017年《景德镇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陶瓷废片不得随意倾倒、掩埋。故而,将废弃残片分类回收再利用,既能减少陶土、瓷土的使用,又能减少废弃物带来的环境污染,势必是未来景观陶瓷不可缺少的设计方向之一。

1.5 展现城市景观的地域特征

陶瓷艺术是当地悠远的历史见证和民俗风情的物化载体,而地域文化则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源泉。现代设计除了满足人的审美心理,更多的则是赋予设计的差异特质,使之区别于千篇一律的庸常设计。而融合地域特征的设计正是现代设计所追求的差异性的化身。陶瓷的质料与内蕴不会因为“躯体”的残缺而流逝,与城市景观的契合实则是保留自身“拙”质的有效手段。陶瓷因烧制方式、材料差异、地方审美等诸多因素,使之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如景德镇窑瓷清秀隽雅、龙泉窑瓷浑厚敦肃;伏里土陶原始古朴、界首彩陶蓬勃大气……正是这些历史、风俗、文化各异的的瑰丽艺术构建了一个多元的、享誉全球的“中国陶瓷”,而这些富有地域特征的陶瓷恰恰是打造城市特定印象的有效措施。

2 陶瓷残片在城市景观中的演绎

倘若在城市某处景观中,在满足外在的形式法则之上,打破原有的分离观念,协调废弃陶瓷残片的契合路径,将废弃陶瓷残片与城市景观有效统一,便可使游客感受到二者融合的视觉旨趣和新时代设计带来的艺术张力。陶瓷残片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有以下四种演绎形式,其一是作为硬质铺装的使用,一般以局部拼贴的形式出现;其二是墙、柱的立面装饰,一般以原态粘贴或悬挂的形式出现;其三是作为景观设施,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是供人游玩、休憩的有效平台;其四是作为景观雕塑的形式,能够增添空间活力、满足人的审美需求。

2.1 硬质铺装的使用

铺装在景观设计中起到基础性的铺垫作用,相较于其他的演绎形式,硬质铺装更能够凸显陶瓷残片的艺术个性。[6]如今,硬质铺装早已摆脱以往的固定样式,更多的是通过与其他艺术配合设计,呈现新型的空间语汇。例如苏州园林的铺装设计,整体道路流畅古典,注重人与自然的互动情趣。道路结以陶瓷残片,注重运用曲线的韵律,呈现曲折蜿蜒之态。为了调和硬装铺装的视觉弹性,设计者结合了古典园林的功能需要和陶瓷工艺的风格特点,考虑到景观铺装的观赏性需求,以废弃陶瓷残片取代千篇一律的鹅卵石,给人以古朴、自然,巧夺天工之感。[7]废弃陶瓷残片在此承担重要角色,结合各种极具中国特色的造型搭配,呈现不同的文化寓意。铺装的艺术感与周边氛围完美契合,呈现文人诗意般审美情趣,赋予硬质铺装鲜活的生命。

以废弃陶瓷残片修筑的硬质铺装,使道路更具有艺术性、实用性、引导性和知识性。纵观陶瓷艺术的发展脉络,其特有的文化特征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与民俗意识,其丰润的艺术形态在历史的更迭中仍历久弥新。这样的艺术形式早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例如景德镇古窑民俗博物馆的道路铺装,通过与瓷板、地砖的组合向游客展示景德镇历史悠远的陶瓷制造史,并借助瓷板的纹样潜移默化的实现传承历史、沟通文化的作用(如图1)。此处景观,以景德镇极具特色的青花瓷为装饰主体,周边饰以彩釉瓷片、影青瓷片以及瑕疵盛器,一改一派青翠之态,使之构成和谐的统一体,形成雅致苍蓝的脚下光景。陶瓷残片在硬质铺装中介入平面构成的原理将残片与砖瓦相结合,通过纹样、釉色进行搭配,拼贴成风韵独特、透水抗磨的景观铺装艺术。陶瓷残片的应用,活化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为创意型景观铺装提供了文化再塑的范本。

2.2 艺术墙柱的装饰

景观墙与景观柱都是景观设计中最为常见的设计载体,有分隔空间、美化景物的作用,能够呈现视觉上的韵律感与节奏感。艺术墙柱是打造地域文化特色的有效介质,结合陶瓷残片的镶嵌工艺是塑造特色鲜明华夏文脉的有效门径。陶瓷残片虽打破了初始的外貌形态,却依旧保留了悠久的工艺内涵,以全新的装饰形态发挥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妆点空间的重要元素。

一般而言,陶瓷残片主要作为表面材质或镶嵌元素的形式运用于艺术墙柱之中,不仅营造了浓郁现代的艺术氛围更丰富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例如河北邯郸陶艺文化街区的陶瓷景观柱,此处景观以排列布阵的形式汇聚成气势恢宏的装饰样貌,表面镶嵌众多当地的废弃瓷片,结合了陶瓷雕塑、瓷板彩绘、彩釉饰面、陶板刻花等多种艺术形式,看似戏谑地运用了缥缈神秘陶瓷元素,实则激活了潜隐其中的人文民情(如图2)。陶瓷材料具有耐腐蚀、耐氧化的物理性质,能够经受长期的日晒雨淋,是极佳的装饰材料,对提升周边环境艺术的品质尤为重要。

图2 邯郸陶艺文化街区景观柱

2.3 景观设施的搭配

景观设施作为一种支撑结构,在系统中担任重要角色,成为表现地方文化、传达设计美学的重要载体,它们广泛分布于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为当地形象增添光彩。作为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户外设施的装饰材料愈加丰富,外观设计更是日趋艺术化,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景观。废弃陶瓷残片的介入,在供人享用的同时,也为提高地域特色与文化创意提供有力契机。

上海迪士尼乐园,是以迪士尼为主题的游乐公园,将迪士尼故事与中国传统特色相结合,给游客带来了别具一格的视觉体验。上海迪士尼乐园以原创设计理念打造出梦幻活泼的乐园体验,户外设施更是为乐园的整体氛围增添风采。迪士尼小镇毗邻星愿湖畔,以“享受生活,传递欢乐”为原则,打造古朴典雅、大气恢宏的外围景观。小镇外景座椅设计精巧,不同区域的座椅采用不同的材料、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废弃瓷片座椅以青花瓷片为主体搭配高饱和的单色釉瓷片,传统中弥漫着活泼,将传动艺术的意蕴与主题乐园的氛围完美融合,其极具现代特色的艺术景观不仅满足了景区基础的设施需求,更让传统艺术在现代空间中大放异彩(如图3)。

图3 上海迪士尼乐园座椅

2.4 景观雕塑的点缀

景观雕塑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用。天津瓷房子集景观、室内、建筑于一体,以数亿计的废弃陶瓷残片修建而成,被誉为“中国古瓷博物馆”。瓷房子结合了300余尊历代石雕造像,外部由众多废瓷片拼贴构建的一个莹润剔透的有机整体。瓷房子的外部造像主要利用纯色残片进行组构,摒弃传统的饰缀形式而着重表达当代艺术的纯粹。将废弃陶瓷残片依据釉色、纹饰、历史、肌理进行分类编排,镶嵌于造像的表面,使其充分爆发瓷片斑斓的视觉张力,构筑鲜明的层次效果。此处虽是严格的、规整的有序排列,却表现了人文、历史、环境的有机契合。

天津瓷房子以建筑为主体,内外亦有多处陶瓷雕塑,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景区正门左侧耸立的一尊魏晋时期的佛像,该佛像原为石制造像,后经王朝的更迭变得残败不堪。设计者将陶瓷残片拼贴于造像表面,虽为掩盖佛像残缺的变通之计,却改写了传统的设计模范,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体验(如图4)。陶瓷与石材的结合看似毫不相干,实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利用可感知的物化形象塑造城市特色景观不仅要满足浅层的审美法则,更要不偏不倚表达设计的核心理念。协调环境与雕塑的融合路径,重现殷实的历史文明,方可天长地久日益弥新。

图4 天津瓷房子雕塑

2.5 建筑表面的镶嵌

建筑与景观是相辅相成的有机体,建筑能够凭借景观元素的形式融入到环境空间之中,通过材料的质感、色彩与肌理,爆发出建筑与景观的内在潜力。建筑与景观的契合要考虑到材料的特性、环境的统一性与生态性原则,以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抒写人文与自然的延伸与沉淀。[8]恰如建筑师肯尼斯·弗兰姆普敦所言:“景观的建设比孤立的建筑形式有优先权”,现代设计思想的碰撞,使得建筑与景观摆脱边界模糊的孤立形式,深刻改写了原始的设计范式。

景德镇瓷宫是耄耋之年的老太余二妹于2016年建成的,内部分为三层,底层是高温陶瓷,以青花为主;中层是老茶花盘子;顶层是粉彩、颜色釉等色彩斑斓的艺术陶瓷。瓷宫内外通体镶嵌废弃瓷片与完整的雕塑、陶瓷器,仿佛重现了那些遗忘在历史洪荒中的盛世景象。余二妹并非建筑、环境设计师,她代表的是无数潜隐其中的陶瓷工匠。或许她的瓷宫不符合当代主流的审美,但它隐匿于群山之中,与朝霞、落日相映成趣,成为一件大型的文化艺术,其表面的陶瓷镶嵌,更为荒芜落寞的群山,绘制了一道绚丽的人文景观(如图5)。

图5 景德镇瓷宫外墙

3 结 语

渤澥桑田,东海扬尘,岁月的长河吞噬了众多精妙绝伦的艺术佳品,传承与延续中国传统工艺文化是当代艺术所追寻的设计理念,而废弃艺术的再利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废弃陶瓷残片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呈现出崭新的设计形态,符合现下设计潮流。将陶瓷残片与景观艺术打破以往的分离观念,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赋予废弃物品新的生命。伐毛换髓,涤故更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耦合于城市景观之中,使之重新受到大众的喜爱,是延续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残片景观设计陶瓷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俄藏Инв.Νо.5448号残片考补
黑城所出《地理新书》刻本残片考
英藏西夏文《庄子》残片考释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陶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