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针刺治疗肝郁脾虚抑郁症选穴规律分析

2020-06-18 12:12于姚赵钟辉刘姝含任非非李阳郭蓉娟
环球中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常用字太冲印堂

于姚 赵钟辉 刘姝含 任非非 李阳 郭蓉娟

抑郁症是以显著持久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认知功能迟缓为主要特征的心身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痛苦。中医药在防治抑郁症方面体现出一定的优势与潜力而日益受到关注[1]。研究表明针刺可通过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多靶点、多层次综合调节抑郁症症状,疗效显著,且安全、无不良反应[2-3]。肝郁脾虚是抑郁症中医诊断中最常见的证候类型[4],是中医药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针刺治疗肝郁脾虚证抑郁症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其选穴以及配伍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主题词“抑郁”“郁病”“郁证”“肝郁脾虚”“针刺”“针灸”“电针”“火针”“毫针”组合筛选检索自建库至2019年6月18日收录在中文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科技信息数据库(WanFang Data)、中文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针刺治疗肝郁脾虚抑郁症的相关文献。

1.2 检索方法

1.2.1 检索式 根据不同数据库分别制定检索式:(1)CNKI检索式:SU=('抑郁'+'郁病'+'郁证') * '肝郁脾虚' *('针灸'+ '针刺'+ '电针'+ '火针'+ '毫针');(2)WanFang Data检索式:主题: ("抑郁"+"郁病"+"郁证" ) * ("肝郁脾虚") * (“针灸”+“针刺”+“电针”+“火针”+“毫针”);(3)VIP检索式:R=(抑郁+郁病+郁证) AND (肝郁脾虚) AND (针灸+针刺+电针+火针+毫针);(4)CBM检索式:("抑郁"[常用字段:智能] OR "郁病"[常用字段:智能] OR "郁证"[常用字段:智能]) AND "肝郁脾虚"[常用字段:智能] AND ( "针灸"[常用字段:智能] OR "针刺"[常用字段:智能] OR "电针"[常用字段:智能] OR "火针"[常用字段:智能] OR "毫针"[常用字段:智能] )。

1.2.2 纳入标准 (1)文献类型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2)研究对象为原发性抑郁症;(3)主要治疗手段为针刺为主,单独施用或结合其他方法,且疗效确切。

1.2.3 排除标准 (1)抑郁症合并其他疾病的文献;(2)治疗方法不是以针刺为主,如以穴位注射、穴位埋线、针刀等为主的文献;(3)综述、研究进展、文献分析或动物实验的文献;(4)重复文献保留最新发表的1篇。

1.3 文献筛选

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29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严格筛选,剔除重复文献52篇,诊断不符或合并它病38篇,综述或理论探讨等文献13篇,治疗方法不符6篇,动物实验2篇,故最终纳入文献18篇。

1.4 资料提取与建立数据库

对所有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的提取汇总,确定要提取的信息名目,包括文献题目、作者、观察组病例数、腧穴名称、留针时间、频次、疗程、结局指标等。所采集的腧穴名称均参照《经络腧穴学》[5]进行统一规范。

建立Excel数据库,阅读原文将以上信息逐条录入Excel数据库。录入时按照双盲录入原则,由两名研究者进行平行录入,录入完毕后进行比对核查,保证数据提取无误。在资料提取过程中应注意信息提取完整,避免重复工作。

1.5 统计学处理

(1)描述性统计和聚类分析:将Excel数据库中的数据导入SPSS 22.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及聚类分析;(2)关联规则分析:运用python语言进行编程,读入Excel数据库,使用Apriori算法挖掘腧穴之间的关联规则(设置置信度为80%,按支持度进行排序得出结果)。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分析

本次研究纳入文献18篇,涉及病例数500余例。在纳入的18篇文献中,有10篇为普通针刺,8篇运用电针治疗,其中1篇文献报道了普通针刺配合刺络放血,另有1篇文献报道了普通针刺配合穴位磁刺激。

2.2 描述性分析

2.2.1 腧穴频次分析 对纳入的18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涉及腧穴共30个,使用总频次为112次,其中使用频次≥5的腧穴依次为:太冲、三阴交、百会、内关、足三里、印堂、神门、肝俞,占总频次的60.8%。见表1。

表1 使用频次≥5次的腧穴

2.2.2 腧穴归经情况 涉及的30个腧穴广泛分布,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督脉的经穴居多,其次经外奇穴也较多涉及。见表2。

2.2.3 腧穴部位分布情况 将人体分为头面、上肢、 下肢、 胸腹、 背面进行分析,可见治疗肝郁脾虚抑郁症的腧穴在全身各部位分布广泛。其中下肢及头面部的腧穴应用频次最高,在涉及的30个腧穴中占58.9%,体现出远近配穴原则及局部取穴规律。见表3。

2.2.4 操作方法及疗程分析 (1)留针时间:所有文献中的留针时间均为20~40分钟,其中15篇文献报道留针时间30分钟。(2)频率:为1~3次/天,1~7次/周,其中11篇文献报道1次/天,6篇文献报道5次/周。(3)疗程:为2~10周,其中7篇文献报道疗程为6周。

表3 腧穴部位分布情况

2.3 关联规则分析

运用python编程将30个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为20%,置信度80%(支持度为前后两项同时出现的几率, 置信度为前项出现的条件下出现后项的概率),见表4。

表4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表2 腧穴归经及经外奇穴情况

2.4 聚类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对使用频次≥5次的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两大聚类群。第一类太冲穴; 第二类三阴交、百会、内关、足三里、印堂、神门、肝俞。又可细分为4个小聚类群,第一类太冲; 第二类百会、三阴交;第三类内关、足三里、印堂; 第四类神门、肝俞。见图1。

图1 针刺治疗肝郁脾虚抑郁症选穴系统聚类结果树状图

3 讨论

本研究纳入18篇针刺治疗肝郁脾虚抑郁症的文献,涉及30个腧穴,使用总频次达112次,涉及病例数500多例。其中太冲、三阴交、百会为最常用的主穴。抑郁症属于中医“郁病”范畴,基本病机为气机郁滞不畅,病位主要在肝,而肝郁脾虚抑郁症患者多因肝气郁结,横逆乘土[6],因此治疗应以肝、脾为主,以疏肝解郁,健脾调神为原则。太冲作为肝经原穴,是治疗肝系病症的要穴;三阴交是肝、脾、肾经的交会穴,具有疏肝健脾之功;百会是督脉的腧穴,督脉为奇经八脉之首,阳脉之海,通调十二经脉,可从整体出发发挥调神之功。另有现代研究认为,抑郁症与额叶、杏仁核等活性相关,而督脉的循行均在这些区域的体表投影附近[7],针刺督脉可提高患者血清的五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从而改善抑郁症状[8]。

腧穴归经分析中可见,除上述肝经、脾经、督脉经穴之外,亦常选用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足太阳膀胱经与五脏六腑均有联系,可促进阳气周流运行输布全身,调节脏腑功能[9]。足太阳膀胱经常选用背俞穴,尤以五脏俞穴最为常见,可通过激发经气,调理五脏,使整体阴阳平衡。现代研究发现,背俞穴邻近脊柱的交感神经节,针刺背俞穴可通过刺激交感神经节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0]。

在腧穴部位分析中,可见治疗肝郁脾虚抑郁症的腧穴在全身各部位分布广泛。其中下肢及头面部的腧穴应用频次(58.9%)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肝经、脾经腧穴在下肢分布广泛,故下肢选穴更常见。现代医学认为抑郁症患者脑内特定区域存在结构及功能异常[11],故头面部取穴体现出局部取穴的治疗原则。

在对针刺的操作方法及疗程分析中可见,在临床操作中,无论普通针刺还是电针,最常用的方法为留针30分钟,每天1次,5次/周,疗程6周。

关联规则分析发现,针刺治疗肝郁脾虚抑郁症最常用的腧穴配伍为足三里+太冲、中脘+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以及印堂+太冲+三阴交。探寻规律可见,皆为太冲穴与其他腧穴相组合,太冲、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均为改善肝郁脾虚证常用腧穴,可疏肝解郁,健脾理气[12]。印堂作为经外奇穴同时与任督两脉相关联,可活血通络安神,用于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13]。

聚类分析可得出4组配穴。第一类太冲,为肝经原穴;第二类百会、三阴交,均为交会穴,且百会位于巅顶,三阴交位于下肢,体现出上下配穴法及交会穴配穴法;第三类内关、足三里、印堂,内关为心包经的络穴,同时又是八脉交会穴,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印堂为经外奇穴;第四类神门、肝俞,神门为心经原穴,肝俞为肝经背俞穴,体现出子母经配穴法。可见常用穴位组合均为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特定穴或经外奇穴之间的组合。

综上,笔者总结出针刺治疗肝郁脾虚抑郁症一定的规律,可为临床提供参考。但本次研究仍存在很多不足,一是仅纳入了治疗手段为针刺的相关文献,导致文献数量较少;二是仅纳入了国内文献,国外的相关研究仍需进一步挖掘;三是仅针对肝郁脾虚型抑郁症进行了研究。下一步应更广泛的进行数据挖掘,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科学指导。

猜你喜欢
常用字太冲印堂
关于常用字覆盖率统计算法的研究
春季护肝 按摩太冲
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炎症因子含量及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针刺太冲太溪太自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0例
谈常用字词的选取及其等级划分
球迷·缪印堂荐评
缪印堂的“年画”
缪印堂荐评
牛年看牛
常用字辨正——“己-巳-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