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视域下辅导员提升思政教育获得感的现实审视与路径探析

2020-06-29 07:30刘璐王天龙
高教学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获得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刘璐 王天龙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总遵循,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是评价思政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表征。文章从“知、情、意、行”四个层面阐释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基本内涵,从“事、时、势”与“化、进、新”发展不协调的五个角度分析了辅导员在提升思政教育获得感中的现实困境,并从构建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握时代发展主题与大学生时代特点相结合、谋好社会发展“大势”与日常生活“小势”相结合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的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辅导员;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related to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what kind of peopl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ltivate, the way to cultivate people and for whom they cultivate people. "Adapting with events,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nd renewing with the trends" is the general observ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e sense of ga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article explain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sense of gai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four levels of "knowledge, affection, intention and action", and analyzes from five perspectives that are not coordinated with "development, advancement, and new development". The practical dilemma of the counselor in improving the sen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solving ideological problems and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grasp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heme of the tim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eeking the "big trend" and daily life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combination of "small trend" and three aspects put forward a path to improve the sen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nse of gaining; counselor; adapting with events;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renewing with the trends

習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专项工作总体方案》中指出,要聚焦“大学生获得感这一核心指标”,“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理论内涵

提高思政教育的“获得感”,首先要正确理解“获得感”的含义。《咬文嚼字》对“获得感”的释义为“获取某种利益后所产生的满足感”。据此,我们可以把“获得感”理解为主体由于取得物质、精神层面的实际成果而产生的一种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感受,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获得感可理解为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取得知、情、意、行上的实际满足后而产生的一种正面持续的情感认同和心理体验,反映了教育对象实际获得的真实性和主观体验的正向性。

(一)“知”层面:认知提升

“知”指的是“认知”,强调大学生通过科学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道德、政治理论等具体的知识层面有了提升而产生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大学生对具体知识的学习和记忆是产生获得感的起点和基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入耳”。

(二)“情”层面:情感认同

“情”即“情感”层面,指的是大学生经过思想政治教育而对社会主流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方面产生理解认同的情绪、情感、态度。这种情感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生成的关键,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入脑”。

(三)“意”层面:价值内化

“意”即“意识”层面,主要指教育对象将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内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同,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心”。意识获得是情感获得向行为获得转化的中间环节,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行”層面:行动自觉

“行”即“实践行为”层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后,大学生在认知提升、情感认同、价值内化的基础上,将价值理念、思想信念外化为实际行动。思想政治教育“入行”是大学生获得感固化的主要表现,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自内心的接纳和肯定,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行为的导向引领作用。

总体而言,“知”是基础,“情”是关键,“意”是桥梁,“行”是落脚点,四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相互关联、不断转化,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获得感。

二、辅导员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的价值维度

(一)初心维度:首责主业的价值追求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强调,“辅导员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并把“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规定为辅导员工作职责中的第一条,廓清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主要职责。因此对于辅导员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初心和使命,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就是首责和主业。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和效度,是高校辅导员队伍需要思考的一大重点。

(二)现实维度:顺应时代的必然要求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多种思潮交错激荡,意识形态斗争和文化渗透空前激烈,给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如何在目前复杂严峻的形势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对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全体高校人员提出的迫切要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更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聚焦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提升。

(三)实践维度:协同育人的客观需求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就要求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工都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努力形成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协同效应。辅导员具有密切接触学生、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等特点,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一线日常思政教育实践经验,在聚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阵地的同时,还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同心同力,努力成为高校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的纽带和桥梁。

(四)发展维度:专业提升的内在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要“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能力”,这反映出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成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首位。这一顶层设计引导辅导员必须要系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政策制度等职业相关知识,从经验型、实践型向创新型、研究型、专业型工作方式转变。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对辅导员的内涵要求与上述政策导向契合一致,成为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型的有效切入点。

三、辅导员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的现实审视

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着一些“事、时、势”与“化、进、新”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

(一)首责主业聚焦难:“事”多“时”少的矛盾使思政教育获得感降低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是辅导员的首责主业。但从现实情况而言,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十分“泛化”,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占据了辅导员大量时间,导致辅导员对自身职责认识模糊,工作场域混乱不清。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效果无法立竿见影,而事务性管理工作却有明确的时间限度和质量要求,因此这种思政教育“完成时限上的柔性”和“完成效果上的内隐性”,与事务管理“完成时限上的刚性”和“完成质量上的外显性”形成鲜明对比,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辅导员首先完成事务性管理工作,在有余力情况下才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导致首责主业难以聚焦,更不用说在提升思政教育获得感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理论素养底子薄:有“事”无“化”的矛盾使思政教育获得感减弱

多数辅导员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没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支撑,有时无法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精髓,对于大学生所关注的各种难点热点话题难以给予深刻透彻的回应,导致出现有理“不敢说”“不会说”“说不清”的现象,在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上往往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地。

此外,理论基础的相对薄弱也引发了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欠缺。从研究数量而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一类研究,从2016年的9篇、2017年的60篇到2018年的120篇呈大幅上升趋势,但从“高校辅导员”角度缕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文章只有1篇,即陈薇、朱平的《辅导员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价值意蕴与逻辑理路》,阐释了高校辅导员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中的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6]。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辅导员在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中的内涵价值需进一步挖掘,理论素养需要进一步强化,科研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三)教育方法成效低:有“时”无“进”的矛盾使思政教育获得感不强

当今青年大学生被称为“网生代”“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愿意接受生动活泼的新鲜事物。而部分辅导员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真正遵循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和内心诉求,往往采用单一说教、理论“漫灌”等显性教育方式,话语感召力和吸引力不强,容易产生“自说自话”“各说各话”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差。

(四)教育内容配方旧:有“势”无“新”的矛盾使思政教育获得感下降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改变“‘配方比较陈旧”,即思政教育内容的问题。目前思政教育内容“假大空”多,“接地气”少,“陈词滥调”多,“鲜活创新”少,一味追求逻辑性、理论性、统一性,而忽略了生活性、实践性、多样性和创新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供需双方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获得感。

(五)协同育人效果差:“势”“实”不协调的矛盾使思政教育获得感走低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对各方资源和力量进行统筹调动,努力开创“三全育人”协同推进的大思政格局,这已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发展趋势。但从现实而言,辅导员与其他育人力量相互协作的育人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各育人力量的专业背景、职业发展目标、工作职责、工作方法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协同工作势必会出现推诿扯皮、错位缺位等“壁垒”,影响了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

四、辅导员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路径

(一)“因事而化”: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要做到“因事而化”,辅导员首先要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遵循,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行为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事务管理中,在切实解决好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学习、生活、心理、资助、就业等方面的小事、难事、实事的同时,还要精准捕捉到学生在具体现实问题背后的内心诉求和思想动态,及时化解学生的思想困惑,提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直接、最真实的获得感。

其次,辅导员要在纷繁错杂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把握规律,厘清职责,聚焦主业,平衡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之间的关系,明确哪些工作是重点,哪些工作要次之,哪些工作在协同育人中要配合辅助,只有分清工作主次、廓清工作界限,才能把更多时间和精力向思政教育上倾斜,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供基本保障。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因此,辅导员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相关知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艺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力,提高“因事而化”的水平。辅导员只有做到“真懂”“真信”,才能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真用”“真干”,才能在回应学生思想困惑和现实关切时“敢说”“会说”“说得清”,让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真正获得认知上的提升和情感上的认同,进而循序渐进地转化为行动上的自觉。

(二)“因时而进”:把握时代发展主题与大学生时代特点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在国家日益繁榮、民族日益昌盛的时代大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党和国家工作发展大局,亦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当前在“人人面前都是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影响下,大学生表达诉求越来越强,参与意识越来越高,渴望被倾听、被理解。因此,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主题,遵循大学生时代特点,改变以往“自说自话”“我说你听”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

第一,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时机,注重隐性宣传教育。辅导员要善于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改变说教与灌输的显性教化方式,将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座谈研讨、网络互动、典型宣传等形式当中,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等隐性渗透教育方式提高大学生的互动参与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知、情、意、行”上的获得感。

第二,把握青年时代特点,提升话语感召力。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住青年大学生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渴望尊重平等的时代特点,用接地气、时代化、流行性的语话艺术讲马克思主义、讲中国故事,用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回应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三)“因势而新”:谋好社会发展“大势”与日常生活“小势”相结合

第一,关注国内外发展新形势、新变化,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当今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断推进,中国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辅导员要紧跟世界和中国发展情势,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精心打造时代感强、特色鲜明的教育内容,善于将国内外时政热点解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找准与大学生实际相结合的切入点,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第二,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新趋势,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意识形态斗争和文化渗透空前激烈。“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点,“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发展趋势。在新形势下,辅导员要提升高校大思政格局协同育人纽带和桥梁的意识,提高同心共力、协调各方的能力,在牢牢抓住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阵地的同时,要寻找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班主任、任课教师、党政部门等育人力量工作上的结合点和契合处,构建创新交流合作平台,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供机制保障。

第三,关注学生日常生活的新常态、新变化,推进网络思政教育。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各个环节,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和身心发展的“第三课堂”。面对这种新变化,一方面辅导员要主动学习网络发展规律,掌握新媒体运用方法,熟悉网络时代下青年学生的话语表达和思维特质,积极利用微博、微信、抖音、B站、博客等新媒体平台占领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将单向灌输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多向交互的平等对话,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探索实现线上和线下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无缝链接。另一方面,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辅导员要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敏感性和重视度,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结合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身边人”“身边事”等典型事迹的挖掘和宣传力度,提高正面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文明素养和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让网络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政课工作方案 增强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N].人民日报,2017-05-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17-09-29.

猜你喜欢
获得感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