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堂多模态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2020-08-01 09:26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模态课堂教学课堂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一、引 言

信息多样化的发展,以文字为主的单一语篇符号已不能满足人类的交际需要,多模态语篇分析由此形成与发展。多模态研究不仅要从微观上对非语言符号提供详细的描述,更要从宏观上通过语篇分析系统阐释社会文化现象,解决社会问题[1]。张德禄和李玉香研究总结了五种多模态组合:口语与图像;口语与书面语;口语与动画;动画、口语与音乐;动画与音乐。这五种多模态组合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多模态教学类别[2]。除此之外,张德禄和王璐还提出了一些辅助模态的种类。加入了身体语言、表情语言以及个人特征差异(个人口音),具体体现了包括个人因素的模态组合,这些因素的结合也会对英语教学成效产生重要影响[3]。

随着英语教学形式的更新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深入发展,照本宣科式的讲授形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中学生需求了,应当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多样化授课形式与内容。因而在教学中采用多模态教学方法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多模态与英语课堂教学的结合,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多模态教学就是把课堂构想为多模态话语——视觉的、书面的、口头的、表演的、音频的以及姿态的相互交叉符号空间。教师利用多种媒体工具如身体语言(表情、动作、姿势等)、教学设备(PPT课件、多媒体视频、简笔画等)和周围环境等非语言因素来辅助教师话语共同完成教学。多模态与英语教学的结合,无疑会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丰富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多模态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了广西壮族自治区6个示范性高中的英语教师,覆盖南宁、柳州、桂林、来宾、贵港和贺州六个地区,共35名一线教师参与调查,他们对课堂上多模态在各环节的应用情况比较熟悉,对之思考也较为深刻。从调查基本数据来看,5年以下教龄和15年以上教龄教师人数相近,分别为12人、13人,5—10年和10—15年教龄的教师均有5人。在职称方面,新入职、中学二级、中学一级和中学高级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17.14%、28.57%、34.29%和20%。不同地区各个层级职称的教师都有一定数量和比例,调查数据较有代表性。发放问卷36份,回收35份,其中有效问卷35份,问卷回收率达97.22%。

(二)研究问题

为完善高中课堂教学效果提出有益的建议,笔者在了解高中英语老师采用多模态教学的总体情况基础上,根据不同教龄和职称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授课习惯与方式,有针对性地提出成熟的策略和建议,以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因此,笔者通过本次研究回答如下问题:高中英语教师应用多模态教学的总体情况如何?不同教龄、职称的教师对多模态教学的应用是否有差异?

(三)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如教龄和职称;第二部分关于多模态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4个维度的应用,包括对多模态课堂教学的认识与了解、多模态课堂教学中的视觉模态、动作模态和语言模态,共19题,全部为单选题。问卷设计采用了五级量表,选项包括完全符合、比较符合、基本符合、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五个选项。问卷发放前,用SPSS 25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测,得出信度系数值为0.925,大于0.9,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很高。通过KMO值、共同度、方差解释率值和因子载荷系数值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验证出数据的效度水平情况。所有研究项对应的共同度值均高于0.4,说明研究项信息可被有效提取。另外,KMO 值为 0.787,大于 0.6,意味着数据具有效度。综上,问卷各选项满足并高于基本信度、效度要求,可用于调查研究。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问卷回收后,用SPSS 25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频次统计(统计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计算出每个选项的频数和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如下(下表中的选项1、2、3、4、5分别代表完全符合、比较符合、基本符合、不太符合和完全不符合):

表1 对多模态课堂教学的认识与了解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8.6%的教师表示经常使用多模态进行课堂教学,其中超过60%的教师认为这一说法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实际使用情况,可见,多模态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使用还是较为常见的。88.6%的教师表示会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安排各模态的搭配组合,以此增加课堂教学效果。多模态各要素的恰当搭配成为备课需考虑的重要因素。此外,97.2%的教师表示喜欢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100%的教师认为多媒体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起了很大且不可或缺的作用(包括完全符合、比较符合和基本符合)。多媒体是呈现多模态教学的一个载体,通过多媒体将各个模态与课堂结合,为课堂教学实施提供了有力且有效的辅助作用。同时,97.2%的教师表示,学生对使用多模态进行课堂教学是持积极态度的。然而在对多模态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方面,39.9%的教师表示不了解多模态理论,28.6%的教师表示基本了解。故教师对于多模态相关理论的了解和掌握仍有一定进步空间,需要得到多模态教学理论的培训机会。

表2 课堂教学中视觉模态的应用情况

在多模态教学的视觉模态应用中,94.3%的教师表示能基本了解各模态的作用,并在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说明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应用各模态进行教学设计。对于PPT的具体使用和了解,教师们的掌握度较高。100%的教师表示了解PPT中主要信息的文字处理方式(字号、字体、下划线、颜色)对信息的传递与接收有影响,教师通过PPT呈现多模态教学,在实际课堂中的使用频率及熟练程度都很高。对于PPT中图片选配的数量、呈现的位置、展现的时间对信息的传递与接收产生的影响,94.3%的教师能基本了解这些细节的处理。在视觉呈现时,74.3%的教师经常使用符号标示重难点,17.1%的教师表示会使用这一方法,仅8.6%的教师不常使用这一方法来突出讲授重点。图像等视觉模态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解释、说明、强调、凸显和补充等辅助作用[4]。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注重通过使用视觉模态,调动相应感官,以此吸引学生更专注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听课的关注度。

表3 课堂教学中动作模态的应用情况

在动作模态方面,仅2.9%的教师表示不太了解手势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余下教师均了解其作用并能恰当使用。师生间的距离与位置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94.3%的教师了解这一规律,并能在授课时恰当调整距离和位置。所有参与调查的教师都表示,会在课堂中使用例如用肢体语言、声调等非语言符号表达某些抽象话语的意义,以期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97.1%的教师表示基本了解面部表情的在课堂中的作用,并能恰当使用这一非语言模态。从以上数据可知,被调查教师是了解动作模态的作用与意义的,在课堂中也能较好地应用动作模态开展教学活动。

表4 课堂教学中语言模态的应用情况

语言模态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态之一。在课堂中恰当使用语言模态,能丰富课堂呈现形式,从而优化教学效果。97.1%的教师表示会在课堂上通过声调的改变来吸引学生注意,同样,97.1%的教师也了解语速变化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并能够恰当使用。可见教师改变语言模态的呈现形式在实际课堂中应用较为广泛,也能起到较为显著的效果。课堂上,97.1%的教师使用语言模态和听觉模态为主,师生的语言交流构成了生动、多样的课堂,视觉等其他模态起到一定辅助作用。65.7%的教师非常赞同多媒体授课有利于课堂教学,31.4%的教师表示赞同,但仍有2.9%的教师不赞同这一观点。由此可知,仍会有少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常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模态。74.3%的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使用音频、视频等手段,从交谈中得知,在导入部分,音频和视频的使用频率较高,教师可利用听、视觉模态的优势,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之快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四、研究结果对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启示

多模态的相关研究正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多模态分析方法和相关理论逐渐应用于课堂教学。现代英语课堂教学是借助先进科学技术及设备,结合复杂的多模态语篇与新媒体语篇,把课堂构想为多模态的话语,将课堂视为一个集视觉、书面、口头、表演、音频以及在姿态上相互交叉的符号空间。教学中要把握各个模态间联系、互补和强化的关系,结合课堂实际进行有效组合。在本次调查中,教师的教龄和职称并未明显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模态开展教学。

(一)加强一线教师的理论学习与专业知识的更新

被调查英语教师认为,影响多模态英语教学的因素有两点:首先,缺少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培训。对于各个模态的组合选取存在更多主观成分,在不同课型中应用的模态组合也具有随机性。其次,自身教学任务过重,备课时间过长也成为教师深入探索多模态与课堂教学结合的限制因素。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应定期获得相关热点教学理论学习或培训,不断更新观念与知识结构,加强教师的理论修养和应用能力,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对实际课堂的指导作用。

(二)选择合适模态设计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在相应理论支撑与具体实践中,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不同课型和各个模态自身的特点,将模态间的协同、强化和互补关系服务于相应的课堂教学,将各种教学媒体的作用最大化发挥。各个模态在不同环境下的最优组合需要不断尝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和搭配。此外,还可利用新的教学工具,比如微课、视频、PPT、课堂辅助教学软件等。利用教学环境,使之与各模态合理搭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转换课堂角色,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积极性

课堂上教师可转换自身的课堂角色,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中,成为发掘者。创新开展多样、新颖、与社会热点事件结合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非让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内部动机,或是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5]。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更好地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调动其积极性,深化学习动机,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进一步优化。从“粉笔+黑板+课本”的传统教学发展成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时代,再到大数据、微课堂的慕课时代,教学环境资源的更迭与优化[6],新时期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英语教师的角色也应随之改变。首先,教师是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者,而不仅只是课程的执行者。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规划教学目标、任务和重难点。利用互联网、多媒体及其他教具,发挥各模态的优势,开发、设计有趣且实用的课堂。其次,教师不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充当着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协作者的角色。在多模态各要素的辅助下,课堂氛围更为生动、灵活。在多模态的配合下,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更为深刻地领会相关知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再次,教师不仅只是学习的评判者,还是学习的交流者与资源的提供者。各模态的优化组合呈现教学内容,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原理及推导过程,便于师生及时展开讨论,提高课堂效率。新时期英语教师还可为学生录制优质微课,为学生提供课前自学材料,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或是课后的提升,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供学生选择和学习。

(四)充分利用教育平台,学习借鉴国家视频精品课和国家一流课程

教育部每年有双万计划,每年评出10000门一流课程,10000门视频精品课。尤其是疫情期间,教育部提供了众多教育平台和优质慕课。这不仅方便了学生在家自主学习,同时也为教师学习和自我提升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视频精品课程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录制而成,各模态的搭配科学、合理,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如授课专家的肢体语言、眼神、语音语调的变化与运用,PPT的制作与呈现以及教学模式都是值得借鉴的。教师可从视觉模态、语言模态、动作模态等呈现方式多方面学习优质慕课,反思自身教学与设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结 语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的方式调查了多模态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应用的基本情况,了解了教师对于多模态的掌握情况,及各个模态在课堂中的作用与意义。教师充分肯定了多模态教学通过PPT等载体在课堂上发挥的积极作用。一线教师们在课堂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对课堂驾驭有各自的风格与特色。但与此同时,教师的相关理论知识需要进一步充实,对不同模态的最优组合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此外,对于不同模态的优化组合需在课堂实践与学生的反馈中不断优化,在不同课型中寻找不同模态的最优组合,服务于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转换课堂角色,了解学生的需求与课堂体验,以此完善课堂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与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力度利用国家教育平台提供的视频精品课和国家一流课程的资源,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名师魅力方面来弥补不足,与时俱进,拒绝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确保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模态课堂教学课堂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