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渗透

2020-08-25 01:57江鲤荔
教师·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

江鲤荔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有内涵的语文知识,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文章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提出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三条路径,即“在识字教学中渗透,让国学文化滋养精神”“在诗词教学中渗透,让诗歌律动润泽心灵”“在文学名著中渗透,让经典文化润化生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1-21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5-0049-02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已逐渐得到教育界的重视。此外,互联网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涌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

中华民族经历过数次生死存亡的重大考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因此其具有博大精深而且源远流长的特点。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感。民族精神成为激励学生努力进取的榜样和力量,传统文化教育致力让我们国家未来的主人能自觉萌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从而不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无形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纵观当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大一部分教师停留在认为要渗透传统文化只是让学生去背古诗词的层面,而这样的做法并不能让传统文化得以渗透,反而会增强学生对传統文化的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应积极采取有效策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二、在识字教学中渗透,让国学文化滋养精神

汉字文化可谓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堂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接触汉字,在感悟汉字演变的过程和一个个生动的汉字产生的故事中,促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汉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让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还能让国学文化滋养学生的精神,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例如,在教学生认识“孝”这个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按照自己的想象对这个字进行个性化的解析。之后,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形象地将这个字拆分为上半部分(其实就是“老”字)和下半部分(其实就是“子”字)。接着,引导学生根据所拆分的字的意思说说自己对整个字的理解,于是,学生很快联系生活实际而说出“小孩搀扶老人”的寓意。教师再出示“孝”的字义,即赡养老人、照顾父母。然后教师继续以“孝”字为契机,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古人遵从“孝道”的感人典故,从而有效地渗透了“孝道”这一传统文化,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渗透尊老、敬老、爱老的意识,鼓励学生传承这种宝贵的民族精神,并继续发扬光大。这样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刻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无形中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在诗词教学中渗透,让诗歌律动润泽心灵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便是古诗词,平仄押韵,郎朗上口,学生通过反复吟唱和诵读,能感受到诗歌的韵律之美。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古诗词律动中领悟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奥妙。因此,教师应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深挖文章内涵,精心设计各项教学活动,巧妙地将传统文化进行渗透,促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诗歌律动润泽学生的心灵。

(一)深挖文章内涵,以文解道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过:“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显然,习总书记也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也好,散文也罢,抑或是小说等,其文章内涵积淀着丰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善于挖掘其隐含的价值取向,通过对文章的深刻剖析,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咬文嚼字,以文解道,促使学生在习得语言文字知识时,也能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但要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要促使他们自觉接纳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文章是思想的记录,正是通过词和句子的逻辑组合而彰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意义。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中一些表现主题思想的点睛之笔而进行深入的语言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蕴藏在文章之中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这篇小古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这篇文章,让学生不仅停留在了解这样的历史故事的层面,还更侧重于让学生透过文字去了解形象鲜明的故事人物,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所描写的人物言行,进而体会人物的特点。以“琢磨课文、推敲词句、体会情感”为教学流程,不但能让学生提升语文修养,更能让他们领悟文章内涵,即在三国鼎立之时,蜀国的刘备求贤心切,为了请才能出众的诸葛亮出山,他不辞艰辛先后三次拜访诸葛亮。学生在课堂上一边析词品句,一边细读课本,在一次次的朗读、体悟中,刘备求贤若渴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并刻在学生心中。学生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终究换来了诸葛亮的感激,而诸葛亮的感激又再次映衬出刘备的诚心”。通过让学生以文解道,领悟到“尊重、感恩”的优良品德,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透过文字理解文章的内涵,让学生领会中国五千年优良的传统道德。

教材中有很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章,如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之豪迈、杜甫忧国忧民之爱国情怀等。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都应该引领学生以文解道 ,在学生心中树立英雄形象,大力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精髓,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突出情境熏陶,以情动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并非进行空洞的政治说教,而应“披文以入情”,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熏陶。尤其是古诗词教学,要让现代的学生领悟几千年前的诗文情境并非易事。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良性的学习氛围,如给学生讲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趣的中国古代传统知识,产生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这样就更能让学生入境入情,从而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为了激起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先声情并茂地讲述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进行教学导入,如讲“木牛流马”小故事,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就通过“木牛流马”的故事,了解到“木牛流马”是当时运送军粮十分重要的工具,也是我国古代最早发明的一种半机械化交通运输工具,从而深刻感受到诸葛亮是一个绝顶聪慧之人,为后面文章的学习做足了情感的铺垫。正因为诸葛亮是这样一个才能拔尖之人,才使得刘备为获得他的协助而“三顾茅庐”。这样的故事情境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对聪慧人物的敬佩之情,使其对文章后续的学习产生了主动积极的心理,为优良传统文化的渗透提供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所要渲染的情感的实际。例如,当文章洋溢着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时 ,教师就要创设一个积极处世的教学情境;当文章体现注重仁义的古代政治文化时,教師就要创设一个学生能感同身受的教学情境;当文章表达一种宁静淡泊的隐士情怀时 ,教师就要创设一个能彰显旧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的教学情境;有的文章是阐释当代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有的文章涉及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等,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文章的思想感情而创设适宜的情境。

四、在文学名著中渗透,让经典文化润化生命

名著可谓是古代文学家留下来的倾心之作,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在文学名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学生深刻领悟中华经典的历史文化底蕴,有效地拓宽阅读视野和空间,在审美素养提升的同时,更润化他们的生命。在教学文学名著时,教师要关注诵读这一活动,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怀。在指导学生进行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控学生诵读时的声音和语调,让学生在有感情的诵读中,深刻地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深刻地领悟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走进文学名著,走进古代文学家的心里,以文化人,促使学生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大风歌》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诵读。学生慷慨而悲壮地诵读着全文,尤其是读到“四面楚歌、霸王自刎”之文字时,有不少学生情绪激动,感动落泪。这样的诵读活动,不只是促使学生诵读一首诗,感受一代帝王,更是引领学生领悟一类诗与一群人,设身处地地感受一段历史,而这些正是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感悟的真实体现。

此外,在其他文章的教学中,也可以经常性地开展相关的中国文化经典的诵读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在更好地理解诗歌韵律之美与内涵之深的同时,深刻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促使学生深刻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结语

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师要理性认识在历史中凝聚而成的富有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它们与国家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我国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而当前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更是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交融,让学生在学习并掌握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同时,能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并很好地培育传统文化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谭 宏.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的探讨[J].重庆高教研究,2015,3(1):80-88.

[2]陆丽丽.诵读千古美文 弘扬传统文化——从教材古诗词增加谈小学语文教学发展[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刊),2017(4):204-205.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