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进行劳动教育的理解与运用

2020-08-25 01:57肖山
教师·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劳动教育

肖山

摘 要: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更侧重于对学生智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其劳动美德的培养,这与我们教学的初衷不相符。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容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文章结合“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就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做合一”;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3-27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5-0102-02

一、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小孩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孩子的生活可谓是养尊处优,这严重脱离了劳动教育,甚至他们还会片面地认为劳动是苦脏累的事情。然而,不爱劳动,不参加劳动,怎么能获得体验和感知呢?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时代新人”的培养。将“教学做合一”思想运用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劳动教育中,主要目的是让劳动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掌握技能与知识的同时,理解劳动的真正意义,并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自我、收获智慧,增强劳动意识与素养,弘扬劳动精神。因此,学校和教师应重视劳动教育,结合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创造美、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二、“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理解

劳动是人们获得美好的物质与精神享受的根本途径。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明白生活的本质,也要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与技能,体悟“劳动创造美、幸福来自自己辛勤的汗水”的真谛,从而让学生明白劳动的光荣与伟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致力创新教育的探索,为突破“传统教育脱离劳动、不注重心智教育”的困局,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带有隐性教育的特性,在进行劳动教育时,教师应将“教学做合一”思想渗透其中,使教学更加具体化、更加趣味横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怕脏怕累的毛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活动,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劳动教育不是单纯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而是要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劳力与心智的发展,从而使教学既扎根于生活实际,又能着眼于未来。“教”是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意在为学生指明方向,因而“教”应是生动有趣、能够让学生沉浸其中的。“学”是学生的学习,如对劳动本领的掌握、对知识的掌握,这是以教师的“教”为基础的。新时期学生的“学”不应停留于掌握知识理论的层次,这样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或者是“生搬硬套”,创造力相当有限,因而教师在“教”的同时还应加强“做”的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做”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它直指教学目标。要让学生会“做”,就要让学生明白“做”的重要性,“做”不单是指脑力劳动,也包括体力劳动,在“做”的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知识来源于劳动创造活动,感悟生活的本质,懂得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活跃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从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深度的理性认知,最终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强其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的运用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热爱劳动等美德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要将“教学做合一”思想运用于学科的劳动教育中,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从劳动中获得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劳动中,形成良性循环,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一)把握“教学做合一”的精髓

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既是学科课程、教育理念的执行者,又应成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创造者。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教”不只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在“教”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再学习、再接受培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养,这也促进了教师自身能力的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好的榜样,其思想、言谈、行为举止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其目标在于改变学生对劳动的片面认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意识。如果只根据课程的内容实施劳动教育,那么大多数学生会认为劳动是辛苦的,毫无乐趣可言,也不会主动地参加劳动,最终将导致劳动教学失去意义。只有将“教学做合一”思想渗透于具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亲自去动动手、试一试,才能让学生有更深的体会,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才能帮助学生逐步走出思想误区,并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为此,教师要精准把握“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精髓,让学生活学活用,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做合一”不是简单地将生活化的教案引入劳动教育中,这种教法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是对“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曲解。“教学做合一”中的“做”连接“教”与“学”,“做”既是劳动,也是创造,培养高尚情操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师应积极创新“教”的模式,帮助学生轻松地“学”;更要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加强实践,进而将“做”渗透到学生学习与生活之中,让学生改变对劳动的认知,获得真知,发挥出“教学做”的整体效力。

(二)发挥“教”的作用,培养良好的习惯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是依据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的规律进行编排的,它紧紧围绕着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发展。很多小学生只能大致分清好与坏、美与丑等,难以理解深层次的道德规范。因此,教师要在“创新驱动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有效、有趣的“教”,加強学生的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比如,打扫教室卫生时,班级是每个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小家庭”,学生放学后要将其清扫,并把桌椅摆放整齐。但有的学生会偷懒,随便应付,这既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一种不良习惯。教师应对其进行正面教育,“如果让你坐在脏乱的环境中,你会感到舒服吗?”并告诉学生美丽、舒适的环境是靠大家双手的劳动创造的。劳动既有脑力劳动,也有体力劳动,在学习、生活中两者缺一不可,教师应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行为,教会学生分析自己的行为,从而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习惯。

(三)提高“学”的水平,夯实“做”的基础

“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们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学”的效果直接反映了“教”的水平。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释疑解惑,才能中不断提高学生“学”的水平。劳动教育不仅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技能的学习,先“学”后“做”是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学”是“做”的基础。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劳动实践。比如,建设美丽校园,让学生在学校的花圃中种植花草树木,这里面要学的东西很多:它们各自属于什么科?有什么样的习性?需要采用什么种植方法?这些内容既新鲜,又有趣,这对学生而言自然是兴趣十足。

面对这样的情境,教师善于引导,将学生的这种兴趣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转变观念,端正态度,进而提高学生“学”的质量与能力。劳动也是一种学习,其关键在于要让学生懂得在劳动中思考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劳动,两者相辅相成。劳动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水平,又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四)强化“做”的运用,培养学习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如果要渗透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美德,那么就应加强“做”的实践。要“做”得好,就要从教学的内容、流程、方法、目标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让学生了解劳动的实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实现“教学做”真正的合一。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穿衣、洗脸、刷牙、整理书包等能力,学校或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整理小能手”活动,将劳动寓于有趣的比赛之中。在挑战中,学生就会尽其所能,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最快。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强化“做”的运用,要引导学生对“做”的内容进行总结,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进而让学生锻炼才能,发现自己的爱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然,教师还应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延伸到课外的生活中,突破空间与时间的局限,促使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参加劳动,感悟经过劳动而创造出来的美好生活,从而让学生明白“幸福生活是靠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优异的成绩是经过不懈努力得来的”这一道理。

四、結语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劳动教育中引入“教学做合一”思想,要求以“教”促思,以思导“学”,以“学”辅“做”,并挖掘“做”的深度。劳动应是脑力与体力的结合,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劳动活动,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转变观念,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劳动习惯,进而使“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会贯通,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 艳.“道”融生活“法”在身边——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18(37):56-57.

[2]叶云霞.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探析[J].文学教育,2019(4):96-97.

[3]蔡向东.关于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9(6):131-132.

[4]杭 作.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教学做合一”[J].贵州教育,2019(20):36-37.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劳动教育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沙艺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