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黄素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研究

2020-09-18 11:47赵凌昆陈丽娟郭云辉孙琪吕红梅
中医药信息 2020年4期
关键词:姜黄阳性细胞纤维细胞

赵凌昆,陈丽娟,郭云辉,孙琪,吕红梅*

(1.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增生性瘢痕(HS)是创伤修复的必然产物,严重影响机体的正常功能及美观,给患者心理和身体带来极大的痛苦。由于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故目前临床中无特异性根治方法[1]。外科手术切除、药物治疗、加压及激光治疗等方法是近些年来临床上常用的治疗HS的方法,虽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存在着治疗周期长、复发率高以及副作用大等缺点[2-3]。故从天然药物中筛选更为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更显尤为迫切。

姜黄素是从我国传统中药——姜黄等的根茎中提取得到的多酚类活性物质,不仅具有消除炎症、抵抗自由基、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还具有抗纤维化的作用[4],增生性瘢痕即是瘢痕过度纤维化的表现。故本实验以兔耳瘢痕模型为研究对象,探讨姜黄素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为姜黄素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姜黄素(美国Sigma公司);黄凡士林(上海商玺伟康医药用品有限公司);液体石蜡(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芜湖三益制药有限公司);戊巴比妥钠(美国Sigma公司);免疫组化试剂盒、DAB显色试剂盒(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鼠抗人Ki67多克隆隆抗体、兔抗人α-SMA单克隆抗体(英国Abcom公司);石蜡切片机Leica(德国);电热恒温干燥箱(沈阳市医疗器械厂);格兰仕微波炉(顺德格兰仕微波炉电器有限公司);显微镜(DM 2000)(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1.2 方法

1.2.1 瘢痕模型的建立

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12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0~2.7 kg,由辽宁长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适应性喂养3 d。根据李荟元等[5]建立的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方法,3 g/100 mL戊巴比妥钠(30 mg/kg)耳缘静脉麻醉,75%酒精消毒,严格无菌操作,在兔耳腹侧中段沿长轴避开可见血管,做6个直径为1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每个创面间隔1 cm以上,创面深达软骨层,完整去除软骨膜,压迫止血后创面暴露,自行愈合。

1.2.2 实验分组及给药

瘢痕完全上皮化后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瘢痕模型组(B组)不予特殊处理,姜黄素组(C组)涂抹质量分数为10%姜黄素软膏(通过预实验筛选确定,姜黄素∶凡士林∶液体石蜡=1∶7∶2),地塞米松阳性药对照组(D组)涂抹地塞米松软膏。每次用量0.1 g,每日2次,连续用药28 d。另留取3只为正常皮肤对照组(A组)。实验结束后将白兔处死,每组各获得标本36个。

1.2.3 HE染色观察

各组标本用4%甲醛溶液固定,酒精、二甲苯脱水、石蜡包埋,4 μm厚度切片, 按照苏木素-伊红(HE)染色操作步骤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标本的病理学改变;低倍镜下测量疤痕增生指数(HI)[6]。高倍镜下计算各组瘢痕中单位面积的成纤维细胞数目(NA)。

HI=瘢痕最高点到软骨的垂直距离/正常皮肤到软骨的距离

1.2.4 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石蜡切片经二甲苯脱蜡,梯度酒精水化,甲醇-过氧化氢液封闭,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根据抗体要求,按照免疫组化操作步骤进行(SP法),滴加抗Ki67多克隆抗体及抗α-SMA单克隆抗体,DAB显色,出现棕黄色阳性细胞时,终止反应,封片固定。高倍镜(×400)下随机选取5个部位,采用半定量记分法,根据阳性细胞的染色强度及阳性细胞百分率进行综合评分。0分为无色或无细胞染色;1分为浅黄色或阳性细胞≤25%;2分为棕黄色或阳性细胞26%~50%;3分为棕褐色或阳性细胞>50%;二者相加后0~2分为阴性,3~6分为阳性。

1.2.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模型组中瘢痕明显高出周围正常组织,厚度约为正常皮肤的2.5倍,质地较硬,淡红色;姜黄素组及地塞米松组中瘢痕体积均减小,质地变软,淡粉色,基本接近正常肤色;各组瘢痕均未超出原创伤范围。

2.2 组织学观察

正常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目少,密度低,胶原纤维排列整齐。模型组中可见真皮层增厚,大量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堆积,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并伴有炎细胞浸润;姜黄素组及地塞米松组成纤维细胞及炎细胞明显减少,胶原纤维排列相对规则。见图1。

图1 HE染色结果(×200)

2.3 瘢痕增生指数HI

HI被认为是评估瘢痕形成的最客观标准,瘢痕增生过程中细胞的增殖,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上皮的增厚,都可以通过它来进行量化描述[6]。模型组中HI显著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姜黄素组及地塞米松组中HI均较模型组降低,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组之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瘢痕增生指数见表1。

2.4 成纤维细胞密度NA

模型组中NA显著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组中(姜黄素组及地塞米松组)NA均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组之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成纤维细胞密度见表1。

表1 各组兔耳瘢痕增生指数、成纤维细胞密度的比较

2.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Ki-67及α-SMA阳性表达分别位于胞核及胞浆内,呈黄色或棕黄色,正常组织中表达极少,模型组织中可见较多的阳性表达,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药物治疗组中,Ki-67及α-SMA表达量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组之间差异不明显。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各组兔耳Ki67、α-SMA阳性表达水平变化[n(%)]

3 讨论

HS是纤维结缔组织过度增生性疾病,迄今为止,尚无理想药物治疗。我国传统中药在治疗瘢痕方面有着悠久历史,如积雪草苷、苦参碱、丹参酮ⅡA、血竭素B、地龙等均在治疗瘢痕方面取得良好效果[7]。姜黄是我国常见的一种中药,《新修本草》中记载姜黄具有活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效,归肝、脾经。临床广泛应用于血瘀气滞诸痛,痹证[8]。姜黄素是姜黄中提取的主要活性成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姜黄素不仅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脂、抗组织损伤等作用,在预防及治疗肝脏,肺脏等器官纤维化疾病中亦具有明显的效果[4],因此姜黄素在对抗纤维化疾病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治疗HS的一线用药。

在本实验中,成功建立了兔耳瘢痕模型,每组获得36个瘢痕创面,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表明:姜黄素对兔耳瘢痕有明显抑制作用,在药物治疗组中(姜黄素组及地塞米松组)瘢痕体积均减小,质地变软,颜色变浅,具有向正常皮肤转化的趋势,组织学上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药物治疗后HE切片显示瘢痕中Fb及炎细胞减少,胶原纤维排列相对规则,同时HI及NA这些量化指标检测结果也提供了强有利的证据,姜黄素组中HI及NA均较模型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S作为病理性瘢痕的一种,Fb的异常增殖及向MFb转化是HS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9]。研究表明,在创伤发生后6 d左右Fb在TGF-β1的诱导作用下向MFb转化。MFb不仅高表达α-SMA,还具有强大的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外基质的功能[10]。因此通过α-SMA蛋白的检测可以反映组织中MFb的数量。本实验结果显示:α-SMA在正常组织中极少表达5(13.89%),模型组中大量表达22(61.11%),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经姜黄素治疗后,α-SMA蛋白由模型组的22(61.11%)降至13(36.11%),具有明显差异,提示姜黄素可以抑制HS中Fb向MFb转化,减少α-SMA的表达。

Ki67是1983年由 Gerdes 等发现的一种增殖细胞核抗原,是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最可靠的指标[11]。研究结果显示Ki67在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极少3(8.33%),模型组中可见大量阳性表达25(69.44%),而姜黄素组及地塞米松组中Ki67表达量分别为8(22.22%)及10(27.78%),药物治疗组与模型组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模型组中Fb的大量存在与Fb增殖活跃有关,而姜黄素可以抑制Fb的异常增殖。

目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治疗HS的首选药物,但是其副作用大,复发率高,不适合长期应用,具有局限性[12]。而姜黄素具有药源丰富、价格低廉、药效安全稳定等优点,故深入开展对姜黄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姜黄阳性细胞纤维细胞
大鼠永久性脑缺血后脑内Nestin 的表达变化
分枝杆菌感染中成纤维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ster XIONG Jibo’s medication experience in treating arthralgia syndrome through data mining
姜黄素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并诱导凋亡的作用研究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纤毛转运蛋白140谱系示踪小鼠模型构建
成纤维细胞在皮肤创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Ghrelin阳性细胞在食蟹猴消化系统中的分布定位
Curcumin in The Treatment of in Animals 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