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主题”

2020-09-22 10:07吴克勇蔡子华
关键词:主题课程标准化学

吴克勇 蔡子华

摘要:化学教学中,主题具体表现为问题、话题、专题、项目等。主题的意义在于,能组织有关知识,限定学习范围;发起任务活动,指明探究方向;联结相关情境,促进情境化学习。发掘主题时,教师可从课程标准中引申,从教材目录中提取,从教学重点中确立,从学习难点中生成,从社会话题中收集。

关键词:主题化学教学情境社会话题

一堂好课,一定是结构清晰、井然有序的,是环环相扣、不断深入的,是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的。细究这样的课堂,会发现其背后一般都有一条明确的线索——主题(即教学主题)。

一、主题的内涵和意义

在教育教学中,“主题”指能够提供焦点或组织框架,以协助开发、实施相互关联的系列课程内容或教学活动的学习分类。主题具有统摄、引领作用,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组织的基本依据,是引导教学过程的主线。

对教师而言,主题是建构课程和搜集素材的组织工具,有了主题,教材的整合才会有章可循、有条不紊。主题能将相关事物串联起来,使之成为有组织的、完整的学习方案,使教学主次分明,低负担、高效率。对学生而言,主题是强有力的认知工具,能够协助认识各种观念、理论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主题会铺设思维的通道,架起自主学习的桥梁,助力知识锚点的发现,提高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促进深度学习。

二、主题的表现形式

化学教学中,主题表现为多种形式:

主题即问题。常见问题可以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归类。“为什么”“怎么做”这一层次的特定问题,如果具有学科研究价值,一般经过处理后,就能成为主题。例如,“为什么盐溶液的酸碱性会不同?”就可以发展为“盐类的水解”这一主题。

主题即话题。热点话题反映出人们对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其讨论和解决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与学科内容紧密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稍加整理,就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题。例如,“温室效应”是一个热点话题,同时也可以作为主题来探究。

主题即专题。在一定情境下,对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与综合,在专题范围内组织知识和事实,使孤立的知识因为发生意义上的联结,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学习和迁移。此时的专题其实也是一种主题。在化学复习总结或重难点突破时,经常会借助专题(如“电化学”专题)展开教学。

主题即项目。从某一视角或按照某一程序研究特定的化学现象、事件,将学科内的各种知识或各门学科的知识包容在一个项目的解决之中,即为项目学习。这一项目也可以称为主题。例如,可以从物质分类和转化的视角进行“雾霾探秘”的项目学习。

此外,主题还可以是一个学科概念,如“离子共存”;也可以是一个学科大概念,如“结构决定性质”;抑或是一个命题,如“绿色化学是环境友好型化学”。

三、主题的功能

(一)组织有关知识,限定学习范围

主题是科学、合理进行课程整合的核心,它使离散的事实和技能等相互联系并有一定意义。恰当的主题能建立起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活动、知识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同时,主题能在一定程度上跨越知识板块或学科的界限,使学生从更多元的视角和更丰富的层次接触、理解知识,使大脑中的知识图式更趋丰富,知识联结更加紧密。例如,统编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教材,通过“海水中的重要元素”这一主题把分属于金属和非金属的两种元素钠和氯组织在同一知识体系中进行学习。

以某一主题为核心组织课程,虽然能够打破学科或领域的界限,关联学科内各领域知识或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把学习内容聚合成一种新的体系,但是主题同时也具有排他性,一个明确的主题也就限定了其能够组织的知识的范围。这既是主题的重要功能,同时也会限制思维和视野,是需要引起警惕的。

(二)发起任务活动,指明探究方向

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由于没有相应的课程标准,也没有较高层面的统一教材,综合实践活动中主题的作用就凸显了出来——它明确了整个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学生以主题为载体,围绕主题进行活动和交流,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探究物质世界,关注社会生活,体验学习成长。例如,“认识元素周期表”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所有活动,无论调查和整理,还是设计与制作,都围绕着元素周期表的形式演变而展开,意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阶段、特点和设计依据。在这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中,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元素周期律的奇妙和人类认识的螺旋式发展特征。

(三)联结相关情境,促进情境化学习

知识是情境化的,是通过活动不断发展的。知识产生于真实情境中,并且和工具一样,只有在应用中才可以被理解和发展。情境将学科结构变成认知结构,任何知识想要具有生命力,都必须作为一个过程存在于一定的生活场景、问题情境或思想语境之中。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有一个情境能够涵盖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要创设一系列情境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情境构成的“情境群”来实现课程内容情境化。我们要对“情境群”进行恰当的结构化处理,使它们在逻辑上彼此关联并层层递进,在作用上相辅相成。这样的情境化才能促进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才能有效促进认知发展。

主题是对情境进行联结的有效工具。围绕主题设置一系列情境,使这些情境保持连贯性、连续性,可让一堂课成为一曲过渡自然、一脉相承、一气呵成的乐章。每一个情境不是单一的、碎片式的教学环节,而是前后呼应、层层深入的整体的一部分。通过主题联结的情境,能实现情境的形散而神不散,表現出情境的集群效应,更好地凸显知识的意义。例如,围绕“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这一主题,将铝合金门窗与钢窗的比较、铝制高压锅的使用、运输浓硫酸或浓硝酸的铝制槽车等情境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对铝的化学性质形成系统的认知。

四、主题的发掘

当教学内容在一个特定的标题下与学生的学习条件相关联时,它才能成为主题。主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师生探究得出的,可以是单一的、具体的,也可以是综合的、抽象的。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发掘主题:

(一)从课程标准中引申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主题+模块+系列”是统编高中化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特点,必修课程内容依据主题组织,选择性必修课程采用模块结构,选修课程采用系列模式。实际教学时,教师可直接借用课程标准中的相关主题,也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深入思考和理解教材知识与课程标准的关系,确立更适合学生特点和自己教学风格的主题。例如,通过对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分析,可以确立“不同平衡中的平衡常数关系”这一主题,并在这一主题之下整合教材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互为表里的关系,深化相关教学。

(二)从教材目录中提取

“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教材目录体现出知识的体系特征,反映了编写专家对知识的理解视角和组织方法,其中,很多章节的标题就是极好的主题。例如,“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主题,通过这一主题,既可以将金属资源的开发利用、煤炭和石油的开采转化等知识组织在一起,也可以将“绿色化学”知识纳入学习系统,使学生了解“绿色化学”的原理和原则,理解化学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三)从教学重点中确立

教学重点是对解决问题和后续学习有重要影响的知识。“响鼓还需重锤敲”,将教学重点设计成主题,教学中多在此处着力,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例如,教学“离子反应”的时候,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教学重点,教师可以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作为主题,通过各种形式的变式训练,帮助学生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领。这对学生理解离子共存问题也有很大帮助。

(四)从学习难点中生成

学习难点可能是知识的突变点,可能是学生学习的薄弱点,也可能是大量概念的集聚点。难点的顺利突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就感。把学习难点通过主题设计成组合式的问题或情境,进行集中研究、讲解和训练,可以快速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例如,陌生环境下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是很多学生学习的薄弱点,教师在教学相关内容之后,可适时设计一个新型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主题教学,让学生通过集中训练把握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规律和技巧。

需要说明的是,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的确立依据不同:前者主要根据知识的地位和学习的目标要求来确立;后者的确立不但要考虑知识的特点,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学情。

(五)从社会话题中收集

社会热点和争论焦点容易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也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要处处留心,做教学的有心人,善于以化学视角解读社会热点问题,以现实问题为抓手,实现教学内容与生活现实的有效结合,进而确立主题。例如,以新冠疫情中广泛使用的“84”消毒液为主题,可以展开氯及其化合物的单元复习。再如,人们一度对食盐中的添加剂问题持有不同看法,教师可将“食盐中的添加剂”作为一个主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学生在理解盐类、溶液等知识的同时,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素养。

无组织的知识会使教学呈现碎片化,通过主题的加持,可以诱发学生的深度学习,促進学生对知识的结构化认识和持久理解。有了明确的主题,课堂教学就仿佛有了定海神针,会更加流畅、紧凑,拥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解释力。

猜你喜欢
主题课程标准化学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奇妙的化学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