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管理会计课程内容设计

2020-10-20 09:30赵亚娟博士董志强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安庆246133集美大学财务处福建厦门361021
商业会计 2020年18期
关键词:胜任金课课程目标

赵亚娟(博士) 董志强(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安庆 246133 集美大学财务处 福建厦门 361021)

目前,我国有2 000多万会计从业人员,其中95%为财务会计人员,管理会计人才缺口较大,难以满足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潘懋元先生认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和渠道。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树立了“人才能力培养”的课程价值取向。传统的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主要按照“认知本位”和“学科本位”设置,难以满足新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校应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实践为驱动,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成果的产出,采用基于CIOD、OBE、PBL的课程模式[1],或建立以“执业能力”等为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框架体系[2]。因此,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管理会计课程内容设计,有利于实现人才能力培养在管理会计课程中的落实及转化。

一、能力培养导向下管理会计课程内容设计流程框架

根据“泰勒原理”,管理会计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课程内容的评价四个要素展开。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内容设计的逻辑起点,另外三个要素是课程内容设计的依据。本文建立了“培养什么样的人”(课程目标)与“怎样培养人”(课程内容)二者的联系机制[3]。

(一)课程目标设计:能力识别与界定

课程价值取向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更新推动了课程内容改革。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将导致无法科学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现阶段,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会计课程价值取向已经明确,全面、具体、规范的能力标准是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属性说明。

(二)课程设计标准:课程内容标准界定

课程的核心要素是内容,而课程内容标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导向作用。选择课程内容依据的是课程目标的核心要求,因此管理会计课程目标应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实践,这是管理会计课程内容选择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三)课程内容选择:构建目标-内容二维映射关系矩阵

“培养什么样的人”即课程目标,“怎样培养人”即课程内容,两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机制。要实现课程培养人才的功能,关键在于能力标准向课程体系的导入,将预期的目标分解和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内容中去,形成目标-内容二维映射关系矩阵。

二、管理会计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

(一)课程目标:管理会计胜任能力识别与界定

目前,会计职业需求与供给存在“供需错配”问题[4],要解决这一矛盾,人才能力培养应满足职业和企业需要的胜任能力。胜任能力是指与有效工作绩效相联系的个体要素特征,主要是由知识结构、技术能力、职业精神、价值观念、性格特征及心理动机六个要素特征所组成[5]。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核心素养概念体系,该文件是高等教育人才能力培养的指南。此外,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发布了《IMA管理会计胜任能力框架》,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也发布了《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

教育部提出的核心素养概念体系是通用的胜任能力框架,管理会计行业领域提出的胜任能力框架属于专用的胜任能力框架。通用的胜任能力框架具有普适性、通用性特征,但忽视了具体情景所需要的素质,其有效性难以保证;专用胜任能力框架强调了胜任能力的情景依赖性,适用于特定的工作和岗位,但忽视了操作性技能基本素养的重要性。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和管理会计深度融合,信息分析能力是管理会计人才的必备能力。借鉴上述胜任能力框架,本文将管理会计胜任能力框架分为知识与技术能力、行为能力、信息能力、道德情操四大类,具体如图1所示。

(二)课程内容标准:以“金课”为基准

图1 管理会计胜任能力框架

表1 “金课”内容建设标准

当前,“金课”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风向标”,管理会计课程改革要以“金课”建设为基准。结合冀宏、王继元、张根华的研究[6],本文对“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进行详细分解,作为管理会计课程内容初步选择的参照基准。由表1可知,“金课”内容建设标准以社会需要的人才能力为培养核心,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学习方法为培养重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知行合一”。

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管理会计课程内容设计

(一)管理会计课程建设现状

管理会计课程是高校一门独立的必修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以学科为中心,通过《管理会计》教材来呈现。较有影响力的教材作者有余绪缨、孙茂竹、潘飞、吴大军、孟焰等。本文对已有《管理会计》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与管理会计实务发展主题[7]进行了合并,如上页表2所示。

表2 《管理会计》教材内容与实务界关注的主题比较表

可知,现有《管理会计》教材内容存在以下问题:(1)内容较狭窄、陈旧,未体现新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实务发展需求[10],仍以传统的成本核算、本量利分析、长短期决策等内容为主,对价值链管理、全生命周期成本等较为新颖的内容没有做到全覆盖。(2)缺失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不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3)内容涉及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相关课程,未体现多学科融合性特征,概念框架不统一,内容衔接性较差,导致各门课程内容孤立、交叉并存。(4)内容偏重理论知识介绍,缺少具体情景应用,不注重实用和综合分析。

(二)“金课”标准下的管理会计课程内容初步选择

“金课”的建设标准是所有课程内容选择的标杆,如上页表1所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具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学科发展前沿性,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财政部发布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及《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对管理会计的内容范围做了基本界定,其内容具备时代性和前沿性,体现了多学科融合和系统协同性特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按照“金课”的建设标准,以及《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的四大要素,即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管理会计信息报告,对管理会计课程内容进行初步遴选,如图2所示。其中,课程主体内容是按照工具方法来展开的,主要包括这些工具方法在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管理会计课程内容重构

图2 管理会计课程基本内容框架

根据图2的课程基本内容框架形成内容行向量,根据上页图1的胜任能力框架形成能力列向量,形成胜任能力-课程内容二维映射关系矩阵,如表3所示。为了突出能力培养,内容行向量增加了商业模式、行业法规及管理会计活动运用案例模块。笔者邀请了7名高校教师和企业负责人组成专家小组,使用数值1—5对胜任能力-课程内容二维映射关系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对管理会计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应尽量保证管理会计胜任能力框架中的每个指标至少在课程内容中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被落实,以实现通过课程培养能力的目标。

通过表3的二维映射关系矩阵可以看出,管理会计活动案例及工具方法与管理会计胜任能力关系密切,这两部分内容的每个知识点都有助于对学生某一项或某几项能力的培养,与技术和知识能力强相关。相关理论、行业法规对行为能力、道德情操能力培养有利。信息能力虽然能够在信息系统模块得到培养,但是专家们认为,信息能力需要通过计算机、统计学等专门课程进行培养。在与专家进行探讨论证的基础上,本文形成了管理会计课程内容大纲,如表4所示。

表3 胜任能力-课程内容二维映射关系矩阵

表4 管理会计课程内容大纲

本文设计的管理会计课程内容大纲超越了单一学科的知识界限,体现了多学科融合协同的特质,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了多元化特征,其内容组织结构以整合的方式表现。作为整合性的课程,管理会计课程内容设计的核心是采用主题或项目设计方法,按5模块、68课时展开。对于主题式课程,可采用微型课程的性态呈现,微型课程主要涉及课程名、主题目标、主题知识点、使用范围、教学形式等要素设计[8]。此外,胜任能力要求下的管理会计课程内容具有弹性和动态性特征,课程内容应根据学生变化和行业社会需求而动态调整,尤其是案例模块要根据胜任能力的变化及时更新。

四、结论

管理会计有利于新经济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渠道。现阶段各高校已确定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学生本位课程价值取向,课程价值取向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本文首先明确了管理会计胜任能力要素和“金课”建设标准,以胜任能力和“金课”标准为目标和要求,建立了能力培养视角下的管理会计课程内容设计流程和二维映射关系矩阵,为管理会计课程内容的设计提供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在大力发展管理会计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管理会计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个核心问题,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探讨,如胜任能力视角下的管理会计课程评价、管理会计课程开发及实施策略等。

猜你喜欢
胜任金课课程目标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认证视域下高师院校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高校体育“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①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胜任力模型的“过度现代化”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