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21世纪学校,我们准备好了吗

2020-10-30 01:49李捷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14期
关键词:课程学校教育

李捷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南山建区3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及“十四五”谋划之年的时间交汇节点,深圳南山区各级各类学校砥砺前行,扬帆再出发,于2020年暑期,校长、园长共读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的著作《超越PISA:如何建构21世纪学校体系》,南山区教育者开始重塑信息社会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内容,并展开深入思考,探索未来教育、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技术快速迭代、智能化集成、大数据运用已然嵌入我们的生活,正广泛影响和深度改变着社会,学校不会也不应成为未来的“孤岛”。本书提出,学校从现在起就要让学生做好准备,迎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迅速的变化,为尚未接触的工作而学习,应对超乎我们想象的社会挑战,使用尚未发明的技术。学校要帮助学生准备好面对一个互相联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学生要能理解并欣赏不同的观点和世界观,与他人成功地、得体地互动,并为可持续发展、共同幸福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我们的学校做好准备了吗?未来已来,由此,思考、探索未来学校发展的核心是什么、未来学校的形态是怎样的、如何促进学习者成长等关键问题成为必然。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在《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中指出,未来学校应具备六大特征:一是绿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二是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三是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四是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五是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六是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究其核心,未来学校应该通过空间、课程、学习方式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协同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一、学习空间再造:灵活、智慧、可重组

学习空间与学校的育人功能直接相关。长期以来,学校的学习空间一直延续着工业时代的设计标准。最为常见的场景是:学校由一间间一模一样的教室组成,每间教室摆满整整齐齐的桌椅,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听老师讲课。这种场景与工厂非常相似,教室就像车间,教育过程则像工业流水线生产,这种标准化的教室就是为了满足标准化的教学。

为了更好地支持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开展,未来学校的学习空间从“为集体授课而建”转向“为个性学习而建”。一是灵活,创新教室布局,配备可移动、易于变换的桌椅设施,支持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二是智慧,打造数字化学习社区,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搜集学生学习的过程信息,评估学生的学习特征与优势潜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体检表”,帮助教师研制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三是可重组,扩展学校的公共空间,打破固定功能的设计思维,促进学习区、活动区、休息区等空间资源的相互转化,把非正式学习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议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与交往空间,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弥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界限。

二、学习方式变革:主动、深度、无边界

学习方式变革是未来学校的关键。传统的学习是固定的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学习固定的内容,并试图让所有学生达到固定的标准;未来的学习将突破这种强调标准统一的教学秩序,允许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学习不同的内容,帮助他们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一是主动学习,面向真实问题重组教学内容,采用主动的、探究式的、游戏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习知识、养成个性、培养能力;二是深度学习,学习不能停留于知识的了解和知晓层次,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把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创设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用所學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他们掌握知识之间的深层次联系;三是无边界学习,挖掘外部社会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突破校园的界限,学习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区、科技馆和企业,甚至可以去不同城市游学,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

三、课程体系重构:个性、联结、跨学科

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分科为主,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习得,但不利于完整知识结构的形成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课程的“知识化”倾向愈演愈烈,课程与生活的距离也逐渐拉大。

杜威指出,只有在教育中,知识主要指一堆远离行动的信息,而在农民、水手、商人、医生和实验室研究人员的生活中,知识却从来不会远离行动。未来的课程根据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设置主题,通过跨学科的课程整合,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建立联系,促进知识的活化,加强知识学习向实践创新的迁移。未来的课程要呈现个性,所有学生使用同样学习内容的局面将逐渐瓦解,学校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和改造,彰显本土文化特色和学校价值主张,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未来的课程要呈现联结,将突破校园的限制,加强学生与自然、社会以及个体生活的联系,通过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课程的提供者不仅仅是教师,也可能是农民、医生、商人、工程师、运动员、社区工作人员等,任何有专长的人都可以成为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学生既可以选择线上课程,也可以选择线下课程,既可以选择本校的课程,也可以选择外校的课程。未来的课程要呈现跨学科的特点,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通过序列化的问题把各学科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种更加全面、相互衔接、融会贯通的课程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备的视角、思维和知识体系。

四、组织管理转型:开放、民主、扁平化

现行学校管理存在过度的功利化、科层化、秩序化倾向,造成学校实践中“管理宰制教育”的管理主义盛行,学校管理本应具有的教育性遭到弱化乃至遮蔽。学校作为培养人的专业机构,管理本身也应该是一种教育,不适合的管理将会导致不完整的学生。

未来的学校更多采用弹性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不拘泥于传统的年级和班级的管理体系,将会加强不同学段和不同年级之间的衔接,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提供私人订制的教育服务。

一是开放,加强与外部社会的联系,推动学校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区、家庭等开展跨界合作,利用一切有利的社会资源优化办学,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增加家长和社区在学校决策中的参与度,促使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学校与社会、家庭形成良性互动。

二是民主,学校各项事务都应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情操、国家意识和世界精神的健全公民,尤其对待学习困难学生和特殊儿童,要秉持公平理念,确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三是扁平化,通过职能划分和机构重组,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职能相对独立,精简管理层级,加强机构之间与机构内部的协调,学校组织构架将从纵向垂直模式转向多向交叉的互联模式。同时,利用大数据提供更加精准的教育管理服务,建立“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新型管理机制,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学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每个时代的学校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从庠序到私塾,从古代官学到现代公立学校,无一不是时代变迁的产物。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新的时代必然会塑造出新的学校形态。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教育需要改变,也需要坚守。学校既要主动对接时代需求,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又要坚守教育的本质,回归教育的本原,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创造权交给老师,把更多的办学权交给学校,让未来学校真正成为学习的乐园。我们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为教师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为社会的未来需要做好准备。

猜你喜欢
课程学校教育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