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备课视角下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2020-11-02 02:46颜小琴
中国学校体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落点课例研讨

颜小琴

《案例研析》“主题式”研讨,引导着参与教师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和反思性实践,给予“攀登型”磨课者提供了参考和引导,引发了其对教学方法运用的深层次思考。

一、研读课例,剖析教学方法有效运用的“脉络”

(一)赏析课例中综合运用的多种教学方法

本课例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简要分析如下(表1)。

(二)追问课例中“把教材变成让学生感知的办法”

本次研讨课例教学目标明确,“讲—示—练”逐步推进,流程清晰,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给直接“拿来”上一节“合格课”提供了参考。但这并非话题研讨的的目的。孙喜和在研讨中适时引导参与教师追问“如何把教材变成让学生感知的办法”,这是本课例中“缺少”(或者说“隐含”)的内容,也正是研讨课例的“粗线条”范式,为研讨者提供了探讨的空间。“对球落点的判断”知识点是抽象的,设计者在“教学提示”中用了“教师示范组织”“教师示范讲解”“教师出示挂图并讲解”等比较“笼统”的办法,具体“怎么教”,也就是说怎么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对球落点的判断”,是“含而不露”的。

如,“练习2:击打落地反弹球练习”,从教案中可以看出,设计者将“把教材变成让学生感知的办法”呈现为“教师出示挂图并讲解判断球落点方法”,再无其他“提示”,就像将参与研讨教师领至三岔路口,引导其思考。假如参与研讨的教师望文生义地照搬照用,“同学们看挂图,我们怎样去判断球落点呢?我们要眼睛注视击球手击球点位置……”这样的知识点传授看似直观,其实是“纸上谈兵”般的直接“灌输”。作为研讨课例,如果将“灌输”看作是设计者的本意,就可以在此处驻足探讨。假如进一步研析,就会发现案例设计者之所以未给出其他“提示”,可以理解为一种“留白”:挂图演示如何运用?教师直接解说?学生“看图说话”或“看图实践”?“看破”继而“说破”正是话题研讨的目的,如何将具体的方法落于“教师示范讲解”“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等“提示”中?这就是本次研讨的主题: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有效地传授“对球落点的判断”这个知识点。给出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起跑线,引导研讨者无限接近“有效”的制高点。“纸上得来终觉浅”,主持人浙江陈昌福鼓励说“实践出真知”,激发了笔者二次备课和课堂教学探索的热情。

二、二次备课,改编教学方法有效运用的“脚本”

课例中教学方法的“粗枝大叶”,要在二次备课的“思维导图”中变成“工笔画”,成为属于自己的可具体操作的“脚本”。

(一)构筑思维之树的根基

笔者结合话题研讨对笔者正在教授的班级进行尝试。话题研讨所呈现的案例设定的具体学习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符合单元构建框架中的学情,但“操作性动作技能内容体系构建——以用球拍击球为例”是一项动作技能学习编排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新课题,这就需要笔者对所任教的四年级学生(新任班级)依据单元构建的进度进行“摸底调研”和“针对学习”,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由于学生水平一知识(各种形式的用球拍击球动作,完成击打到固定球)的被动“后置处理”,笔者发现在平时教学中的动作与专项还是有意、无意地被老师们“串联”起来了,但缺少体系。大部分学生对乒乓球及时尚性器材“三毛球”(“哒哒球”)的击球有一定的基础,少部分学生需要“补习”;走、跑、跳等移动性动作技能基础较好。课例中“对球的落点位置、速度、弹起角度的准确判断”这一教学难点的设置比较合适,可作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为学习媒介,需要尝试选用适合于学生的“轻质充气球”“球拍”及活动场地。

學习目标及重难点的确认、学情的把握、场地器材的选择,这些都是二次备课“思维之树”的根基。

(二)围绕主题调整教学方法

1.设计探索:营造思考文化,让思维“可视化”

“对球落点的判断”这一知识点的抽象性,在于如何“知觉到”信息与如何处理信息,是时间与空间的知觉体验,在学生的思维中,追求“用最少的判断时间,准确判断球的落点”,这个思维过程不是“可视”的。

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去“发现”可以为学生设计探索研究的情境,通过一定的载体,引导学生开展有目的的探索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发现”的结论或结果,使知识点的传授变得直观形象,对课例中“练习1:对墙击打球”的探索过程可以进一步调整和细化。笔者设计了“探究记录表”(表2),以指导学生对“练习1”进行科学探究,也是让学生思维“可视”的载体。

笔者预设了教学流程,首先明确探究的问题是“不同高度、力度和方向”(控制一种可变量)“对墙击打球”的效果会怎样?然后将3种情况看成3个探究的小问题,经历“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再通过师生、生生讨论交流得出总的结论:“球速越快、来球角度(高度)越大,球的落地点相对越远,球落地后反弹角度也越大。”最后对这次探究过程进行评价,重点是关注和尊重每名学生的每一次“猜测”,引领思考的过程更加显露。

用“发现”的方法使“练习1”的学习环境发生改变,让思考和思考的产物通过“探究记录表”实现“可视化”,不仅直观传授了知识点,还引导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思考和推理的过程。这是对“教学提示”中“讲解示范、引导观察思考、组织讨论”的加工改造。

2.设计竞赛:引导体验感知,让决策“准确化”

课例中所有的练习都可根据学情调整练习方法,如,“练习3:击打不落地球”(图1)可增加击打“对墙反弹的不落地来球(左右)”,并开展小组竞赛,鼓励各小组自行设定竞赛规则。“练习4:1对1教学比赛”因为教学时间有限,可将熟悉比赛规则作为课外练习的作业,为下一课的进一步学习埋下伏笔。再如,可将“练习2”的“出示挂图并讲解判断球落点方法”调整为通过设计“占据落点”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躬身体验”,直接感知如何快速捕捉球的运行轨迹并迅速移动身体“占据落点”。

竞赛名称:“占据落点”(图2)。

竞赛规则:3名学生为1小组,1名学生持球击打地面,其他2名学生快速判断并移动身体迅速占据球落地反弹后的落点位置,抢先占据者得1分,没有占据到落点的学生接球后持球击打地面,另外2名学生成为“占据落点”的竞争者。注意击打方向、力度、距离等变化,1分钟内获得分数高的学生为胜利者,可开展多轮比赛。

(三)统筹设计,完善细节

笔者将整个二次备课的完整设计进行了梳理,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没有大变动,主要在器材和场地上做了创新。如。“轻质充气球”依次用了喜庆的“氢气球”(充空气)、“小皮球”“小跳球”等,有的太轻,反弹不起来;有的太重,不易击打;还有的弹性太大,不易组织练习。最终笔者选用了充气球。球拍用“三毛球”拍,长短合适,同时提供羽毛球拍给学生选用。场地先选定在学校笼式足球场内,将金属拦网当作“墙面”,不影响击打效果,通过实践,将拦网放于笼式场地外的一侧为好,空间更大,避免学生们过于聚集。

三、课堂实践,反思教学方法有效运用的价值

笔者准备了“二次备课”的教案和本期及上一期“案例研析”的一些资料,邀请学校部分体育教师观摩和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竟提出了“预判”一词,和“猜想”相比,更贴切于“对球落点的判断”。后来,“预判”成为全课的“热词”,仔细回味,让“预判”具体而直观,这确实是本课知识点传授的关键点。

在评课中,观摩教师认为探究式教学方法运用恰当、有效,引导学生聚焦探究问题,鼓励大胆发表猜想,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性高涨。依次通过3个小问题的实践活动,归纳结论,使抽象的知识学习成为具体的感知活动,同时直观形象地使学生掌握了“对球落点的判断”的探究方法,启迪学生心智,有效培养了问题解决、自我学习、与他人合作探究等能力。

运用竞赛的方法较好地实现了孙喜和提出的由“动作”到“动”的认识提升,使判断思考与决策动作更加流畅,让“身体的灵活性”“看得见”,使“有能”的身体塑造方法有趣而有效,减低了学习难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

在评课和学习中,教师们同时感觉到基层学校依托《案例研析》栏目进一步构建“动作技能主题”“内容体系一体化”“大运动观”等,是一种迫切的需求;落实这些构建,探讨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是实实在在的真研讨。

四、总结感悟,提升教学方法有效运用的认识

本期话题研讨活动的主持人浙江陈昌福鼓励在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方面“实践出真知”。笔者通过对课例的“二次备课”和课堂教学实践,体会到变“抽象知识”为“具体感知”必须“知己知彼”,这是教学方法有效运用的基础。“知己”是指自己要知道需要传授的抽象知识点有什么特点,自己要充分认识到隐藏在抽象知识点背后的学理;“知彼”是指要知道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白学生“躬身体验”接受抽象知识点的阻滞之处在哪里。“知己知彼”才能“产出”有效的教学方法,打通阻滞点,架设好“抽象知识”通往“具体感知”的桥梁。

本期活动小结的撰写者马晓敏老师言简意赅地指出:“教材化处理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结合学情将抽象的内容(知识)进行提炼、加工、处理,使其成为可被学生直接、具体感知的教材的教学处理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出教师的价值和智慧,同时决定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经验、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教材化处理应做到明确、具体、合理、有效等。”这段话是笔者探究教学方法有效运用的指南。

通过对本期研讨主题的一次次深入探究,笔者充分认识了“教材化处理”“教学方法”“操作性动作技能”……通过学习参与教师的发言,感受到自身理论知识的欠缺,感受到了专家、同仁们前沿的理念和开阔的视野。在研讨过程中,素昧平生的同仁们给予了热情的指点和帮助。作为参与研讨的新手,《案例研析》打开了笔者一扇全新的“天窗”,在主题鲜明、通俗平实、立足一线的思维碰撞中,自觉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海探航”,筆者很享受这种学习吸收喘不过气来的美妙感觉。“如果教师针对教学环境、教学主体等的不同,设计出具体的办法,让学生能感受到,至少愿意尝试去做,那么,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有效提升。”孙喜和教授的这段话启发我们,虽然在线研讨已经告一段落,但体育教师线下的研讨永远没有结束。

猜你喜欢
落点课例研讨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关注有效落点 优化交往策略——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交往策略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课例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心的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