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2020-11-19 02:42李明琴辉县市第一初级中学
长江丛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组员小组讨论教学模式

■李明琴/辉县市第一初级中学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当今教学模式的共同特征。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师生合作的形成,传统教学论中的“教师中心论”逐渐被现代教学论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所取代。反映到教学模式的发展中,就导致了由教师中心教学模式向师生合作、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其中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是讨论式学习方法。讨论学习是实现学生自主、合作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如何使学生在讨论中发挥最大的效用,使课堂更高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探讨一下。

一、课堂讨论要抓时机,适时安排

新课改实施,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重视,老师们也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来活跃课堂,讨论学习方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再沉闷。但有些老师为了追求一味热闹,忽视了课堂本身的目的,有些需要讨论的问题,没有价值或出现的不是时候。如在《苏州园林》教学课中,教师用精彩的语言导入新课,就问学生:“同学们,《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谁能说出它的说明对象是谁?围绕对象具体写到那些特征?下面就发挥我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小组讨论这两个问题。”此话一出,学生愣住了。等了几秒,见没人讨论,教师就再次引导:“讨论啊,大声点!回想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说明文的技巧。”学生这时才恍然大悟,“热热闹闹”的讨论起来。这个教师准备的导入法就值得我们深思。他一上课就抛出问题,根本没有跟学生思考的机会。他不知道学生还没有预习课文,更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怎么去和其他的同学交流呢?况且这位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没有价值,因为学生都知道说明文学习的内容就这几个。虽说老师出的也是问题讨论,但讨论出现的不是时候。应该在所有学生预习过程中有疑难时,再提出讨论,这样效果更好。本节课中虽经过一番讨论,凭借以往的知识还是有同学说出让老师满意的答案。但学生的答案让人怀疑、深思。

课堂讨论的前提是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独立思考,有了自己对问题的初步认识,才能在小组讨论时和组员讨论。案例中老师的问题出现时候不对,因为他没有给学生预习。学生解决问题是需要经过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没有充足的时间做保证,他们的讨论怎么有深刻性。所以老师在提出问题时,要给学生缓冲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先进行深刻的独立思考、酝酿,然后再在小组讨论时有话可说,讨论时才深刻。如有学生讨论时认识不一致,这时老师可提出班上讨论,抓住这个时机,课堂气氛热烈,效果也会很好。这样,学生组内讨论,班上讨论,互相交流、研讨,激发灵感,激发思维,就可以使课堂更高效。

二、合理安排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讨论高效

在课堂小组讨论中,有的学生只是致力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其他同伴的观点充耳不闻,或有的学生则对其他学生观点一味的接受,不动脑子。更有甚者,有个别学生对于组员讨论置身事外,一旁观望,不说话。还有的学生干脆天南海北、高谈阔论,谈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而有的老师有时因时间关系说“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或“因时间关系,就讨论到这儿。”一场看似“热闹”的课堂,实际效果不好,结果造成课堂讨论的低率性。那么,这种现象是什么造成的?

思考一下,我们就明白了,是学生在讨论时缺乏正确的指导与规范造成的。要使小组讨论更有效,应先使他们学会合作,让他们明白合作是成功的基础。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讨论中的作用,老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异质性。每小组由四至六人组成,每人在组内的角色不同,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可以不定期地互换角色,这样使每个学生积极性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时也可以以多种形式的小组出现,如按学生进行合理分配,学生程度高与低配合;学生口头表达好与不足的配合,这样优缺互补,形成一个集体。通过小组的互相讨论,组员就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其次,在小组讨论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领悟,分析对方的见解与观点,取长补短,为已所用。第三,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做进一步解释;与组员所持的见解有不同时,要与之争论与辨析,从而使自己有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提升自己。还有,要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三、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地位必不可少

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课堂中学生是主体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言,解决问题,而老师在一旁只是听,不说话也不参与,因为他觉得课堂是学生的,老师就可以什么都不用做了。这种现象对吗?不对,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面对新课程,我们固然要用新理念指导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这决不能理解为教师就可以完全置身于课堂之外。韩愈《师说》中有句名言:“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

怎样在课堂讨论中体现老师的主导地位呢?首先,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范例,使学生明确“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在教师的航灯的指引下顺利地航行。因此,设计讨论的问题既要以文本为主的知识性,又要兼顾学生认识的趣味性,同时又要富有与社会衔接的挑战性。有时还得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其次,教师要为学生的讨论提供有效地帮助与指导,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随时都会有新思想或新问题生成,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解决,往往会阻碍课堂讨论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主动参与学生讨论活动,并适时给以点拔、激励。如有讨论时出现跑题,要及时拔正,对事实的错误进行纠正,以保证讨论的方向和价值。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

有这样一种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上公开课时,我们的绝大多数教师好像一下子都变成了几乎不讲任何原则的“好好先生”,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们一般都不做任何评价,或者对于有些回答,要不一味的肯定,要不一味的否定。甚至有些学生回答错了,为了顾及学生的自尊心,也不纠正。这些做法不对。试想,学生的认识、理解、表达的程度不一,答案也肯定良莠不齐。所以,教师要及时给予合理评价。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他们都渴望被关注、被表扬,在课堂讨论时有强烈的展示愿望。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回答的合理评价,好的答案给予肯定的表扬,激起学生的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提升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一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案不正确、偏离文本时,教师不要批评,要进行合理的引导,或者找合理的时机,与之交流,帮助他分析问题中的错误认识,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就犹如“雪中送炭”,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可使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课堂讨论是师生互动,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的基本方式。只有在课堂学生合作学习、师生互动得以实现,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课堂更高效,才能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猜你喜欢
组员小组讨论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小组落幕
“自能”课堂中小组讨论的实施策略
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1+1模式教学应用
试论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堂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唤醒倾听的耳朵,打开合作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