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力与平衡功能的影响

2020-11-19 05:02毋楠楠
实用医药杂志 2020年11期
关键词:肌群肌力偏瘫

毋楠楠

脑卒中是一种能够使患者出现局部脑循环障碍以及以偏瘫为主要表现的肢体功能性障碍的脑血管疾病,致残率较高,可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1]。研究调查显示,我国每年脑卒中发病率为217/10 万,致残率为 86.5%左右[2,3]。因此,为了能够降低致残率,促进患者恢复,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环节。等速肌力训练是临床骨科康复治疗中提高肌力的一种有效方式[4],笔者探讨早期全程等速肌力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力、平衡功能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康复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8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1)。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 55~85 岁,平均(66.69±6.32)岁;平均病程(42.32±4.52)d;脑卒中类型:脑出血23例,脑梗死17例;左侧偏瘫19例,右侧偏瘫21例。对照组,男21例,女 20 例;年龄 56~86 岁,平均(67.52±6.62)岁;平均病程(41.36±4.25) d;脑卒中类型:脑出血 22 例,脑梗死19例;左侧偏瘫20例,右侧偏瘫2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脑卒中类型以及偏瘫侧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5];(2)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 Brunnstrom 分期≥Ⅲ,Holden步行功能≥1级者;(3)告知患者及家属,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2)合并其他严重器官疾病者;(3)脑卒中复发者;(4)既往精神病史或听力、视力障碍以及不能够完全配合研究者。该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训练方法 (1)两组患者每天均进行物理因子治疗、针灸、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关节活动训练、平衡功能训练、协调性训练、负重以及步行训练等常规康复训练2次,进行60 min/次,共进行8周。(2)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全程等速肌力训练,具体方法如下:主要是打开CONTRET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根据患者测试的位置,调节座椅位置与角度,使患者腘窝与座椅前缘贴切,调节动力仪位置与方向,是患侧股骨外踝与轴心相对,使动力仪阻力垫固定患侧小腿内踝上3 cm的位置,再使用安全带固定身躯,固定带固定大腿。随后根据患者设置参数,角速度60°/s,解剖零位是膝关节屈曲0°。活动范围屈曲0~90°,2次/d,每次进行15组,每组10个,组间休息30 s,连续进行8周。在训练过程中注意训练强度与时间,并根据患者疲劳情况与感觉及时做好训练的调整,总训练以患者感到患侧股四头肌与腘肌适度疲劳,且次日能够恢复,无明显疲劳不适为度,整个过程能够通过电脑显示屏观察自身用力情况。(3)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为期4周的等速肌力训练(方法如上),随后再进行为期4周的抗阻力训练,具体方法:(1)股四头肌肌力训练。指导患者取坐位,上腿下垂,并在患肢踝关节处绑定重量为1kg的沙袋,随后使患者缓慢伸直膝关节至水平位,再缓慢放松股四头肌,在训练过程中根据患者肌力训练逐渐增加沙袋重量。(2)大腿后肌群训练。指导患者俯卧位,在患肢踝关节处绑定重量为1 kg的沙袋,随后指导患者缓慢屈曲膝关节至90°,随后再放松肌群。 2次/d,15组/次,每组10个,组间休息30s。

1.3 观察指标 (1)膝关节屈伸肌群PT分值:在患者训练前与训练后8周采用CON-TRET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6]评定患者膝关节的屈伸肌群峰力矩(PT),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膝关节肌力越强。(2)BBS评分:在患者训练前与训练后8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7]评定患者的平衡能力,总分为 56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平衡能力越好。(3)FMA、FAC评分:在患者训练前与训练后8周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MA)[8]、功能性步行量表(FAC)[9]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以及步行功能。其中FMA量表,共17项评分,每项包括3个等级评分,0分(不能完成指定动作)、1分(部分完成)、2分(完全完成),其总分为34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越好;FAC量表总分为5分,且≤2分表示患者需要辅助步行,≥3分表示患者能够独立步行。(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在患者训练前与训练后8周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10]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主要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如厕、平地行走以及上下楼梯等10个方面。总分为100分,其中独立完成为10或15分,需要部分帮助为10或5分,大部分需要帮助为5或0分,完全依赖为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训练前后膝关节屈伸肌群PT分值比较训练后,两组膝关节屈、伸肌群PT分值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训练前后膝关节屈伸肌群PT分值的比较(,分)

表1 两组训练前后膝关节屈伸肌群PT分值的比较(,分)

注:与同组训练前比较,*P<0.05。

组别 n 训练前 训练后屈膝肌群 屈膝肌群 伸膝肌群观察组 40 20.55±5.41 43.36±8.62* 56.52±10.25*对照组 41 20.14±5.32 36.52±7.41* 50.62±10.36*t值 - 0.344 3.833 2.576 P值 - 0.732 0.001 0.012伸膝肌群30.25±6.52 31.47±5.44 0.915 0.363

2.2 两组训练前后BBS评分比较 训练后,两组BBS评分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训练前后BBS得分的比较(,分)

表2 两组训练前后BBS得分的比较(,分)

组别 n 训练前 训练后 t值 P观察组 40 32.26±6.22 45.63±8.69 7.939 <0.001对照组 41 32.58±6.18 40.36±8.25 4.811 <0.001 t值 - 0.232 2.793 - -P值 - 0.817 0.007 - -

2.3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FMA、FAC评分比较 训练后,两组患者FMA、FAC评分均明显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训练前后FMC、FAC评分的比较(,分)

表3 两组训练前后FMC、FAC评分的比较(,分)

注:与同组训练前比较,*P<0.05。

组别 n FMC FAC训练前 训练前 训练后观察组 40 8.62±2.36 1.35±0.24 2.52±0.74*对照组 41 8.99±2.45 1.38±0.30 4.55±1.20*t值 - 0.692 0.496 9.137 P值 - 0.491 0.621 <0.001训练后22.52±5.32*18.62±4.85*3.459<0.001

2.4 两组训练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训练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训练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比较(,分)

表4 两组训练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比较(,分)

组别 n 训练前 训练后 t值 P观察组 40 37.65±6.52 68.52±12.36 14.007 <0.001对照组 41 36.44±6.47 56.52±11.58 4.508 <0.001 t值 - 0.838 6.665 - -P值 - 0.404 <0.001 - -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比较常见的、发病率以及致残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脑卒中偏瘫能够导致患者肌张力改变,引起步行功能障碍、平衡能力降低,而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明显升高,并有70%~8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家庭经济以及生活质量[11,12]。因此,如何促进患者康复是目前康复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越早进行康复训练,关节功能恢复越好[13]。脑卒中能够导致患者偏瘫侧关节的屈伸肌肌力降低,同时降低患者关节的稳定性,导致患者步行困难。相关研究认为,对偏瘫侧关节肌肉进行合理肌力训练能够有效促进步行能力与平衡能力[14]。而目前常规的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关节活动训练、平衡功能训练、协调性训练以及步行等训练,而忽视了患者的肌力训练,导致患者的步行功能恢复较慢。

等速运动是一种依赖机器使用的顺应性肌力运动,可使机体在自主运动中角度速度维持不变,并在同活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功能,同时更好地调节肌肉潜在收缩力使肌力保持最佳状态,从而促进患者的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15]。与目前常规的训练方式,等速肌力训练能够促进主动肌与拮抗肌间的协调,同时等速肌力训练具有恒定速度与顺应性阻力特点,使患者在训练过程中未能够使肌肉的每个角度都能够承受最大阻力以及产生最大力矩输出力[16]。因此,此次研究使用速肌力训练能够更好地增强膝关节伸屈肌群肌力,提高平衡能力,改善下肢运动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研究结果显示,训练后,患者的膝关节屈、伸肌群PT分值、BBS、FMA、FAC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全程等速肌力训练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患者肌力、平衡能力,改善患者步行能力,从而有效促进患者康复。等速肌力训练能够使肌肉承受顺应性阻力,与其能够产生与肌肉运动同等最大力矩输出力有关。

综上所述,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全程等速肌力训练能够明显提高患者肌力与平衡能力,并能够有效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临床效果。但由于该次研究时间较短,更多结果需进一步进行完善和执行。

猜你喜欢
肌群肌力偏瘫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锻炼核心肌群 这四种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