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从诗歌的平仄韵律中走进诗歌

2020-12-04 13:45广东省深圳市高峰学校邓钦华
青年心理 2020年17期
关键词:入海平仄韵律

广东省深圳市高峰学校 邓钦华

根据叶嘉莹、陈少松等先生的观点,古诗吟诵可以理解为“按平长仄短入声顿的方式‘诵读’”“按平低仄高,依字行腔的原则加上调来‘吟咏’”。2011 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中高年级段的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第二学段3—4 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5—6 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那么,如何让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学会通过诗歌平仄韵律,更深入地理解诗句以及诗歌的思想情感?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将诗歌的平仄与想象相结合

我国科普研究所科学教育团队对两万名学生做了一个测试,结果表明:小学阶段是儿童想象力增长速度最快的阶段。因此,如若能利用孩子们这个阶段的潜力,结合诗歌平仄的音乐性,进一步感悟诗歌,则可以对孩子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

师:刚刚诵读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生: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入海。

师:是的,三万里长河浩浩荡荡地奔腾入海,这是多么磅礴的气势。请你诵出这种气势。

生1:(诵读)三万里河东入海。

师做手势引导:河……(做动作)东入海。

师:刚才老师在听你诵读“河”的时候拖长了,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这条河流很长很长。

师:是的,这种长度就是祖国疆土的长度。滔滔大河奔腾入海,请你诵出这种气势磅礴。

生2:(诵读)三万里河东入海。

师:“入海”,“入”是入声字,“海”是仄声字,刚才老师听你读得十分短促,为什么?

生:因为大河浩浩荡荡,汹涌地流入大海,气势恢宏。

同样,针对“五千仞岳上摩天”,孩子们在脑海中呈现相应的画面,能从“千”“摩天”这三个平声字里,感受到华山的高耸和青天的高邈。

二、将诗歌的平仄与共情相结合

通过把诗歌的平仄与想象相结合,孩子们已对诗歌的音乐性、画面感以及诗人的整体思绪,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若想更深入地走进诗歌,孩子们还要站在诗人的角度,发挥“共情”的特性,这样便易于把诗歌内化为自己灵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联系诗歌背景,将诗歌的平仄与共情相结合

“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时代产生的,鉴赏作品就一定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只有完整地了解作者的人生阅历,创作诗歌的时间、心情和情境,才能真正地读懂诗人以及他的诗歌。例如: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教师播放图片:描写中国的大好河山,作者是有意图的。请看,这是北宋广阔的疆土,这是南宋。你发现了什么?

生:南宋面积变小了。

师:祖国疆土不可尺寸与人,现在却被金兵占领。中原已沦陷了60 多年,沦陷区里,百姓过得生不如死,但是南宋统治者贪生怕死,苟且偷安,日夜歌舞升平,置百姓生死于不顾。

师:我们知道入声字、仄声字最能表达情感,请你圈出这两句的入声字、仄声字,并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泪尽”,感受到了人们生活痛苦。

师:是的,请你诵出这种痛苦。

生诵。

师播放图片:诗人一生的理想就是收复失地,但却始终不能如愿。此时,中原已沦陷了60 多年,沦陷区人民备受欺凌,为奴为婢,受尽严刑拷打,身首异处。请你再来诵出这种痛苦。

生诵。

师:你还找到了哪些入声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望”,体现了南宋人民想回归南宋统治的迫切心情。

师:是的,对祖国统一的万分期盼,请你来诵出这种迫切的期盼。

师:“又一”,人民生不如死,盼望了一年又一年,已经60 多年过去了,但宋军却迟迟不来营救。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对南宋迟迟不来收复失地的悲愤。

师:请你诵出这种悲愤。

将诗歌的写作背景,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方式,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孩子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联系自身实际,将诗歌的平仄与共情相结合

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孩子们联系自身生活实际,通过吟诵,感同身受地走进诗歌,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诗歌便真正抵达了孩子们的内心深处。例如:教授《赠汪伦》时,我是如下指导的。

师:这首诗歌押的是什么韵?

生:“行”“声”“情”,押的是“庚”韵。

师:押韵的字在吟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拖长。

师:“踏歌声”“送我情”,通过拖长“声”“情”,你感觉到了什么或者联想到什么?

生:我感觉到了汪伦唱歌之久,歌声之悠扬。在即将分别的时候,汪伦非常舍不得李白,所以,唱歌唱了许久,为他饯行。这让我想起去年,我的好朋友小凯要转学了,一天晚上,我们一起大声歌唱,嬉笑玩闹,直到很晚,他才依依不舍地跟爸爸回家。

生:我觉得他们的感情很深厚、连绵,哪怕分开很久很久,他们都不会忘记对方,还期盼着跟对方再次见面。我跟我老家的好朋友就是这样的,我一到寒暑假,就会立刻回去找他。

生:“情”拖长了,说明哪怕分开了,他们的心都还是连在一起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便是文学作品的源头活水,孩子们把自身的生活体验置入作品中,把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实际与古诗相结合,并通过诗歌的平仄韵律,与诗人产生共情,从而更深入地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将诗歌的平仄与抒情相结合

吟诵以及对诗歌的感受,本就是个性化的体验,所以吟诵可以千人千调。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完全可以在充分感知诗歌的基础上,根据吟诵规则,通过自己的吟诵,抒发个体对诗文的理解。

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的孩子吟诵时语气里充满了雀跃,此时,他化作了诗人苏轼,双手背在身后,正欣赏着眼前这“西子”的变化,内心满是惊奇与欢欣;有的孩子吟诵时语调悠远,此时,他是为西湖美景所陶醉的苏轼,正倚着窗台,回味着今天看到的盛景;有的孩子吟诵时语气则较为恬淡,此时,他化为白发苍苍的苏轼,正微笑着,用歌声给小孩们讲述当年他看到的西湖景致。如此,诗歌的平仄是相同的,但从每个孩子的嘴里吟诵出来,味道却又迥然不同,给人不同的美的感受。

四、将诗歌的吟诵与合作相结合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与孩子们一起总结出学习诗歌的方法——将诗歌的平仄韵律与想象、共情、抒情相结合。在引导孩子们落实这些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按照此方法,通过相同主题诗歌的学习,先在小组内或者同桌间合作学习,先学会的孩子教授还不会的孩子;先想到的孩子则抛砖引玉,启发其他孩子思考,让孩子们的思想在碰撞中摩擦出火花。

课堂上,通过贯穿以上这种由个体体会与总结,到伙伴合作与分享的学习方式,孩子们通过诗歌的平仄韵律,与想象共舞,真正聆听诗人的心声;通过诗歌的平仄韵律,激发共情的体验,真正与诗人的思绪融为一体;通过诗歌的平仄韵律,传递诗歌中隐含的情感,真正抒发个性化理解。

猜你喜欢
入海平仄韵律
《黄河入海见奇观》 中国画
黄河入海,我们回家
听“黄河入海”的故事
书的国度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快跳!
偶感
春天的马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