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疗法对截肢患者负性情绪的心理干预

2020-12-08 09:44王和一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外化截肢负性

王和一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手外四科,辽宁 沈阳 110024)

截肢对患者身体造成的缺陷直接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因而出现了严重的负性情绪,正确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变被动为主力,变消极为积极并配合治疗,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30~74岁。截肢原因:外伤6例,严重感染2例,血运障碍环死4例。截肢部位:上臂2例,前臂4例,大腿3例,小腿3例。

2 心理干预方法

按照叙事疗法的主要技巧实施干预:即“外化对话、改写对话、重塑对话”的技巧进行干预[1]。

2.1术前患者的心理干预

⑴外化对话:对急诊入院的患者因对截肢毫无思想准备,故难以接受截肢这个事实,医护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的诉说,让其充分吐露自己的想法,评估患者主要存的负性情绪,如自卑、抵触、焦虑、烦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女性患者更注意的是自我形象的改变,而男性患者则更担心是能否够承担起家庭的重担;⑵改写对话:护士在对患者行治疗的同时应向其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只有截肢手术才能确保生命安全的道理。同时也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向其讲解患者的病情,截肢的目的是为了保全生命;⑶重塑对话: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法,主治医师的资质及成功病例,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可以劝导、说教、帮助患者尽快地接受截肢手术,取得患者和家属配合,使躯体的损伤尽量减至最小。

2.2术后患者的心理干预

术后一周内开始第一次叙事疗法干预,每次干预时间15~20 min,询问患者的饮食、睡眠及二便情况,以及伤口是否疼痛等情况,并给予个体化健康指导,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信任合作的关系。在干预过程中,护士始终要保持同情心,当患者的情绪激动时可以指导其适当的宣泄或采用放松训练,暂时停止此次干预;⑴外化对话:每例截肢患者的自卑感、悲观焦虑的心理都是不同的,通过询问患者“截肢给生活带来的哪些不便”引导患者讲诉具体的事件或经历,将焦虑自卑感具体化、准确化:如自理能力受限、残肢痛造成睡眠障碍、进食受限,担心日后经济来源,以及自我形象的改变等,由内化对话转向为外化对话;⑵改写对话:此过程突显自我能力,通过叙述事件或经历改善患者消极的自我定论,体验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术后给予患肢残端经常的、均匀的压迫和按摩,并逐渐增加残肢的负重,强化残肢面的韧性和肌肉的力量,为安装假肢做好准备。对于下肢截肢的患者要学会使用拐杖,练习健肢单腿站立,每日2次,每次15~30 min;⑶重塑对话:帮助患者形成双向的身份认同感,强调双向的理解,唤起患者主观能动性,指导患者讲出截肢术后给自己帮助较多的人排序,鼓励患者叙述他们对自己有哪些帮助。其次鼓励患者讲诉出院后的打算,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重回工作岗位,或做一些小生意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⑷界定仪式:患者可自行选择参加界定仪式的外部见证人,如患者的亲属朋友,患者可以选择各种方式,如给过去或未来的自己写封信或录段视频等,叙事疗法是以人为中心,方法灵活。

叙事疗法有助于提高截肢患者的社会心理适应水平,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适合自己的状况,保持心理的最佳状态[2]。叙事疗法干预在减轻患者负性情绪的同时,提高其社会心理适应能力[3]。帮助患者正视截肢,走出悲观焦虑等负性情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2例截肢患者完全康复,心理健康,重返家庭,回归社会。

猜你喜欢
外化截肢负性
How to ensure leftovers are safe to eat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基于隐性知识外化的企业动态能力培育策略
千斤顶等4则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