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料在近代史研究中的运用——以刘坤一相关史料为例

2020-12-19 13:06冯静静袁文科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史料

冯静静,袁文科

(1.渤海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2.山西大学 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6)

研究历史并揭示其真相,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史料基础上,“史学所以至今未能完成一科学者,盖其得资料之道,视他学独难。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1](48)。全面地搜集和掌握史料、有效地甄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关键,阅读史料、分析史料是历史研究最主要内容,剪裁史料、溶冶史料则是历史研究者治史能力的体现。因此,史料对于史学论著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者而言,充分地掌握史料、熟练地运用近代史料文献,是当前我们开展论文写作和专题研究的必备素养。

一、史料的定义

“什么是史料”似乎是一个常识问题,其实并不然。就目前而言,国内外史学界对于史料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不同的历史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其主流观点把史料的定义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把史料简单地解释为“历史资料”,“史料就是我们进行历史研究的材料”[2](91),“史料是反映和记录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材料”[3](221)。这样的定义包括历史文献、实物、口碑等各类材料,也包括各种理论材料,如史学理论观点、研究动态等,以及把一些通俗历史读物也列入史料之中。第二类是把史料定义为“历史痕迹”,史料即为“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1](46),“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4](4)。这类定义强调史料的过去性,强调史料必须是人类历史的直接遗迹,重视直接史料忽视了间接史料。这些史料的定义都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均存在不确切性和不完整性。历史是建立在史实之上的,而历史现象不可复制,因此,历史研究的特点和难点是如何透过残缺不全或与事实真相存有差距的史料去还原和认识真实的历史,那些能反映历史真相的史料对于史学工作者而言极其珍贵。

在严昌洪的《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中给出的史料定义是:“史料是人们编纂历史和研究历史所采用的资料。”[5](2)书中论述了史料的来源主要有实物的、文字的、口传的三方面。实物史料如古迹、文物、地下发现的遗物等,是考古学家进行挖掘发现的并进行研究考证的材料,史学工作者常常直接运用他们的研究成果。文字史料即记录史事的载籍,如各种著作、文献、铭刻等。口传史料如民间传说、访问资料、民间歌谣等。上述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对史料的搜集过程中需要对史料进行科学的鉴别,判断其真伪,“著作非抄录史料之谓”[6](2),要考证其著作的年代,审查材料的来源,根据科学常识分析其内容是否符合事实。

在研究历史和论文写作的实践中,研究者除掌握基本的史实外,还需要查阅文史工具书。工具书大致分为字典词典、基本目录、索引通检、大事年表、类书汇纂、各种图表、年鉴等七类,其在查找史料、阅读史料、利用史料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史料作为历史的研究对象,史学研究的水平取决于占有史料和分析运用史料的水平。在总结近代以来对史料不同分类的基础上,严昌洪先生将近代史料分为十类,即档案、奏议政书、书札和日记、传记、结集、志书和典制、报刊、史实记载和笔记野史、口碑和文物、丛书和史料选集[5](15)。就目前而言,这种史料分类是相对科学和完备的。

二、近代史料在论文写作中的运用:以刘坤一为例

刘坤一(1830—1902),字砚庄,湖南新宁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廪生出身,湘军宿将,清末重臣。1855年参与湘军楚勇与太平军作战,累擢直隶州知州,赏戴花翎。1862年升广西布政使,1864年升江西巡抚,1874年调署两江总督,1875年授两广总督,次年兼南洋通商大臣。1891年受命“帮办海军事务”,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秉性公忠,才猷宏远,由诸生起家,军旅屡建功勋,洊历封圻,克勤厥职,简授两江总督兼充南洋大臣十余年”[7](5)。中日甲午战争时,支持对日作战,并任湘军统帅出关与日军交战,“钦差忠诚驻关节制之湘军甫与交锋遽成和议,于是制兵悉裁聘德员改练洋操”[7](8937)。 1895 年强学会成立,他表示支持,维新运动起他攻击康梁变法,但反对废黜光绪帝。1900年参与策划“东南互保”。1901年与张之洞连上三疏即“江楚三折”请求变法图强,“任维新之政开铁路设机厂以规画富强”[7](8939)。他是第一个提出开办铁路、学堂建议的中国人,创议筹办三江师范学堂。

刘坤一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晚清时期,清王朝走向衰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刘坤一本为一介秀才,因洪杨起事而毅然投笔从戎,任封疆大吏达四十余年之久,他由一个保守顽固的秀才逐渐变为热衷于洋务的洋务派官员,再又转变为一个积极倡导近代化运动的新政领袖,“为社稷而生旋乾转坤帝方依公独任,骑箕尾以去左提右挈敦更与我同心”[8](8932-8933)。 晚清社会多变的特点也深刻地反映在他身上。通过对其留存的相关史料进行分类整理,更能清楚地了解刘坤一和晚清社会。

(一)档案类史料

历史档案类史料是历史上不同时期国家、社会、个人等各个领域从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技术、宗教等活动形成的历史记录,属于原始资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历史档案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近代档案主要分为官方档案、企业单位及团体等档案、私人档案、外国政府档案和太平天国文书等,其中含有公文档案、谕旨、奏折等类。刘坤一由太平天国起事而投笔从戎,一生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任封疆大吏达四十余年之久,关于他的相关官方档案史料主要有文宗(咸丰)、穆宗(同治)编修的《文宗圣训》《穆宗圣训》和文宗、穆宗、德宗(光绪)三朝编修的《清实录》以及《光绪朝东华录》。刘坤一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步入仕途,可以参阅关于刘坤一镇压太平军、捻军的方略,主要有《钦定剿平粤匪方略》《钦定剿平捻匪方略》等以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的《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

刘坤一作为晚清转型时期的重要人物,在筹办洋务、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突出贡献,中日甲午战争时,刘坤一支持对日作战,并任湘军统帅指挥湘军出关与日军交战。关于研究其筹办夷务、外交、战争等档案史料有《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清季外交史料——光绪朝》,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故宫博物院编辑出版的《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清季教案史料》,中华书局出版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海关资料丛编》以及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中的《海防档》《矿务档》《教务档》等。维新运动中他攻击康梁变法但又反对废黜光绪帝,在《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有大量档案记载。义和团运动时期,在反对外国侵略的同时进而演变为反洋教、打教民、拆教堂,再进而演变成杀教士、杀教民、烧教堂、杀洋人、拆毁电线铁路、攻击使馆等盲目排外,刘坤一此时正任两江总督,他以高屋建瓴的目光审视全局不赞成杀教民、杀洋人、拆毁电线铁路、攻击使馆、与外国开战,主张与外国议和,参与策划“东南互保”,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的《义和团档案史料》和中华书局出版的《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等载有大量原始资料。另外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的《清代档案史料丛编》陆续出版,刊载的史料中有关刘坤一的大量史料的整理值得我们重视。另外,在《愚斋存稿》(盛宣怀)、《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李文忠公全书》(李鸿章)、《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涧于集》(张佩纶)等收录了不少有关刘坤一的档案史料。这些档案史料对于研究刘坤一和晚清社会以及各个集团的内部情况价值巨大。

(二)奏议类史料

“奏议”是臣下上奏给皇帝的论政言事的文书,主要包括奏稿、政书、公牍和电稿。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中西交往日益频繁,疆吏大臣多所建议,各地军情、会议夷务、边地交涉等事无巨细上奏朝廷,请求裁断。同时,近代农民、少数民族起义、革命运动不断,地方官员疲于奔命,官员手忙脚乱,或奏报军情危机请拨兵饷增援,或推诿责任奏参所属将领,或夸大战绩以败为胜。此外,清政府为维持封建统治和缓解舆论压力,诏求直言,朝臣争抒所见。因此,近代的奏议、政书数量激增,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情况及事变的经过。奏议又称奏疏,有单行本行世,或称政书,奏议类史料一般在个人全集中,比较完整地提供研究某一个人某一时期某一事件的材料,由于奏议政书类多反映国家重要大事,不能凭空捏造,资料来源比较直接,属于第一手史料。奏议类史料一般编入个人专集,或作遗集,或称全集,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

刘坤一任封疆大吏四十余年之久,参与晚清时代转型诸多事务,研究刘坤一不仅对于了解晚清社会历史,认识湖湘文化及其晚清四十年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有重要意义,他留下来的大量奏稿、政书、公牍和电稿,大多收录在《刘忠诚公(坤一)遗集》中,目前沈云龙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整理的《刘忠诚公(坤一)遗集》以及中华书局出版的《刘坤一遗集》,都是以宣统元年(1909)所刻的《刘忠诚公遗集》为底本,凡66卷,分奏疏、书牍、电奏、公牍、电信及补过斋诗文集等六部分,奏疏37卷、书牍17卷、电奏2卷、公牍2卷、电信3卷、诗集1卷、文集4卷,另有卷首和附录联语。刘坤一参与湘军楚勇与太平军作战及任疆吏,约四十余年,而刊印的奏疏37卷,有相当多的删减,集中包括刘坤一一生的活动,有关刘坤一与太平军、天地会、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中外交涉以及清政府财政制度诸事等。

另外,关于刘坤一的奏议类史料2013年岳麓书社出版了《刘坤一奏疏》,主要分为奏疏、电奏及电信3部分,包括刘坤一奏疏军事缓急情形、查办会匪游勇抢劫重案、筹解协甘军饷等内容。1960年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共64卷,收录了晚清名臣有关时政的奏议,其中关于刘坤一的奏疏也较多。此外在葛士濬编纂的《皇朝经世文续编》、盛康编纂的《皇朝经世文续编》、饶玉成编纂的《皇朝经世文续编》、陈忠倚编纂的《皇朝经世文三编》、甘韩编纂的《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求自强斋主人编纂的《皇朝经济文编》、宜今堂主人编纂的《皇朝经济文新编》等采录了大量刘坤一关于晚清通论、农政、矿政、洋务制造、币制、商政、邮政、铁路、电报、兵政、中外交涉、民政、教务等奏稿和政论言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刘坤一与张之洞连上三疏,请求变法,提出兴学育才、采西法、整顿朝政等主张,即为《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收录在甘韩编纂的《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并且置于全编的开篇位置,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刘坤一响应清政府“新政”,该编不啻为汇集新政言论的专集。在任两江总督时,他积极推行新政,主张修铁路、开矿、发展农工商,提倡西学主张改革教育,他多次上疏《策议变法练兵用人理饷折》《请设铁路公司借款开办折》等奏疏。在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清光绪兵部奏稿》中有大量刘坤一作为湘军楚勇将领和疆吏的军政奏疏。

除此之外,他的奏议类史料还在其他奏稿汇集和档案中,《陈文忠公奏议》《张文襄公奏稿》、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张文襄公电稿》、民国年间许同莘编辑的《张文襄公电稿》《张文襄公全集》《涧于电稿》《盛宣怀往来函电稿》《盛宣怀实业函电稿》《沈文肃公牍》等中都有关于刘坤一的奏议史料。刘坤一历任疆吏四十余年,其有关的奏议政书电稿公牍数量甚多,这些原始资料对研究刘坤一的思想、筹边、洋务、变革、军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三)书札类史料

书札,又称手札、书信、书牍、信牍及函等名,古人称为尺牍。书札一般仅向家人及亲友告知所处的境遇和事情,在普通情况下没有发表的意图和欺骗的必要,可信度要高于奏折文书,但可能会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发生错误失实的记载,所以对其价值需要考证。刘坤一作为晚清重要官僚,参与晚清诸多事务,他留下的书札类资料也相当多,主要有刘坤一撰、欧阳辅之编的《刘忠诚公书牍》。晚清各地会匪游勇起义不断,在《禀两省部院》的书札中详细记录了刘坤一于同治二年(1863)任广西布政使时赴浔州剿匪,围平天寨,收复横州。 之后又剿平思恩、南宁土匪[9](5539-5551)。

刘坤一作为晚清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洋务运动领袖及晚清变法的提倡者,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荣禄、郭嵩焘、盛宣怀等人过往密切,刘坤一大部分书牍都与这批人有关系,如《禀张中丞》《复刘克庵》《复曾中堂》《复李少荃》《致荣中堂》《复郭筠仙》《复左官保》《复左季高》《复盛杏荪》等,因此在这批人的书札中也可以查找关于刘坤一的资料,如《张文襄公函稿》《张文襄公书翰墨宝》《左文襄公书牍》《盛宣怀未刊信稿》等。除此以外,刘坤一在晚清的中外交涉和与传教士的往来等方面也保留了大量的书牍资料,有《复美领事古纳》《复日本伊藤博文》《复美教士李满》等。这些关于刘坤一的札记书信有助于了解刘坤一的人生历程和思想特点以及他在政、学界中的人际交往情况。

(四)传记类史料

传记类史料主要是记述人物生平或者国家大事的重要史料,一般根据各种书面、口述回忆、调查资料等相关资料个人记述或者他人记述编纂而成,主要包括传记、年谱、回忆录等形式的史料。关于刘坤一传记类史料主要有赵尔巽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清史稿·刘坤一传》,较为客观地描述了刘坤一的一生“秉性公忠,才猷宏远,保障东南,厥功尤甚”[10](12047)。香港王玉堂著的《刘坤一评传》以大量翔实的史料为基础,对刘坤一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洋务等各个方面的主张及其功过进行了评价和分析。192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清史列传》、199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清史编委会编纂的 《清代人物传稿》、1937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蔡冠罗编纂的 《清代七百名人传》等都有《刘坤一传》,运用大量的史料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刘坤一人生事迹。年谱是编者尽一切可能搜集资料编纂而成,在《张文襄公年谱》《李文忠公年谱》《左文襄公年谱》《盛宣怀年谱长编》中均有关于刘坤一的重要史料。另外在汪兆镛纂辑的《碑传集三编》中也有关于刘坤一重要的史料 《刘坤一神道碑銘》《刘坤一神道碑》等[11](769-782)。这些关于刘坤一的传记、年谱类史料,是研究刘坤一的重要史料来源。

(五)报刊类史料

报刊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它在形成、复制、扩散、放大社会舆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政治倾向性。报刊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期刊),中国近代报纸业发展迅速,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报纸,一般报刊都是当时人记录报道当时发生的事,有的记载报道的时事可堪称第一手资料。晚晴时期中国报业迅速发展,有关刘坤一的政治主张和维新思想的报道见诸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报刊,主要有《申报》(上海)、《新民丛报》(日本)、《万国公报》(北京)、《知新报》(澳门)、《国闻周报》(上海)、《庸言》(天津)、《湖北商务报》(汉口)、《教会新报》(上海)、《鹭江报》(厦门)、《小说大观》(上海)、《政学报》《中山周报》《选报》等,都有很多关于刘坤一的内容。《新民丛报》是20世纪初梁启超在日本创办的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该报报道了关于刘坤一为代表的晚清衰微的政局,如1902年该报刊刊登了《国闻短评:呜呼刘坤一,呜呼陶模》等[12](90-91)。《万国公报》是1868年林乐知等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刊物,维新派于1895年在北京也创办了一份《万国公报》,此报刊广泛介绍西方,报道了大量刘坤一兴办洋务、采西学、改革教育等主张的内容,如1881年该报报道了《各国近事:大清国:京报选录:头品顶戴两江总督臣刘坤一跪奏》[13](9-12)。此外,还刊登了《遵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疏》[14](19-28)、《光绪政要:遵议变通政治先拟兴学育才疏》[15](33-45)等。

除此以外,各种类型的报刊都刊登了大量关于刘坤一的时事性报道,如《蜕庐丛缀:刘坤一保障东南之功》[16](24-25)、《本馆论说二: 江督刘坤一鄂督张之洞会奏变法第一折译义》[17](4-5)、《现代史料:刘坤一力黜鲁伯阳》[18](35-36)、《江督刘奏办江南各学堂情形折》[19](5-6)、《内政纪事:变通外部及出使人员章程折》[20](15-18)等等。这些报刊类史料为研究刘坤一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六)结集类史料

结集一般指个人的全集、文集、别集、专集或者多人的合集。结集类史料搜罗资料范围比较广泛,有的是当时人记载编纂而成,有的是他人编纂而成,或者是多人著述的汇集,结集类史料是我们进行历史研究必不可少的常用资料。关于刘坤一的结集类史料主要有《刘坤一遗集》,上文已论述过,有《刘忠诚公文集》共4卷,收录了刘坤一撰写的《论东瀛事》《论中俄新约事》《修建江西张江二公祠暨昭忠祠记》《重修佛顶庵记》《李勇毅公奏议叙》《郑宜人墓铭》等多篇刘坤一的文集,反映刘坤一一生竭尽全力为国家服务,他的一生建树良多,尤以后期出任总督阶段,思想开明务实。除此以外在《张之洞全集》《左文襄公全集》《张文襄公四稿》等中都有关于刘坤一史料的记载。另外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工出国史料汇编》《清代通史》《剑桥中国晚清史(下)》《洋务运动》《清鉴》等中都有记录刘坤一的史料。

三 、总论

史料学作为史学研究的基础学科,是研究历史的必经之路。史料之间不是孤立独存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印证的关系。发现史料、积累史料、整理史料、利用史料,有助于提高史学研究者的史料学素养,弄清各类史料的属性和性质,建立科学的史料学体系,并认识各类史料的价值,同时注意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史料在论文写作中的科学性。通过对刘坤一各方面史料的搜集、整理、分类,为我们研究刘坤一及晚清政治变迁、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中西交流等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挖掘史料价值,探求历史真相,这是史料学作为历史学基础学科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史料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西周金文所见“小学”史料三题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赴山西查找刘俊毅烈士史料记
史料二则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