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固护阳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中的重要性

2020-12-26 22:29陈旭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4期
关键词:素问阴阳阳气

陈旭

(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中山)

0 引言

2019 年12 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湖北省武汉市爆发,作为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现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传染病管理[1]。该病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截止目前,疫情已蔓延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将此次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目前,COVID-19 并没有特效药物,西医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为主,疫苗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研发当中,为提高疾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中医药是当前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张伯礼院士认为,中医药可以全疗程、全方位发挥作用,轻症患者容易痊愈,中度患者向重症转化的较少,对提高重症患者存活率有作用[2]。所以,从中医学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COVID-19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将阳气作为论述要点,认为阳气乃生发之源,是人体脏腑机能运转的源动力,强调在疾病防治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固护阳气。本文系统论述了注重阳气思想的由来,上及《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下及历代医家,并结合COVID-19 的运气学背景及其发病机理,探讨固护阳气在COVID-19 防治中的重要性。

1 《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注重阳气思想的相关论述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源泉,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则等相关内容,总的来说不外乎“阴阳”二字,因为“阴阳”是万物的起源,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亦云:“生之本,本于阴阳”。尽管如此,经中对于“阳气”的推崇却是十分明显的,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孙广仁[3]研究发现《黄帝内经》160 篇中“阳气”二字连读者有138 处,用如此多的笔墨来阐述阳气,可见圣人对于阳气是如持至宝的。因为就“阴阳”二者而言,阳气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即阳为主阴为从。《易·乾》有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易传·系辞上》亦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黄帝内经》阴阳理论与《易经》思想一脉相承,所以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也有“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之说。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阳尊阴卑》中曾指出:“阳始出物亦始出,阳方盛物亦方盛,阳初衰物亦初衰,物随阳而出入,数随阳而始终;三王之正,随阳而更起;以此见之,贵阳而贱阴也。”甄火英[4]等有感于阳气的重要性,亦总结出:阳气固,则贼邪不害;人无阳,则夭折不寿。由此见之,阳气对于人的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正所谓“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皆备的中医临床著作,其扶阳思想是《黄帝内经》的延伸,正如作者在《伤寒杂病论·序》所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COVID-19 虽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却也不离“伤寒”,因《素问·热论篇》有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所以COVID-19 的演变规律及防治法则,皆可在《伤寒论》中寻得答案。《伤寒论》113 方,温扶宣通阳气的方药约占大半,其中有43 方用桂枝,34 方用附子,24 方用干姜,这三味药使用的频率极高[5],而且使用的剂量也比较大,说明张仲景是非常注重阳气的,其所用方剂往往寒温并用,或是祛邪为主、兼顾扶正,或是扶正为主、兼顾祛邪,始终贯穿着“扶阳气”和“存阴液”的基本精神。其所著《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有言:“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里的“元真”也可以理解为“阳气”。金香兰[6]等认为,张仲景注重阳气的治疗思想,具体可表现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即在阳气未虚之前,固护阳气;当阳气已伤时,扶助阳气。所以在COVID-19 的防治过程中,我们也应当遵循张仲景注重阳气的治疗思想,因为阳气的盛衰往往决定了疾病的转归,并且关系到病患的生死存亡。

2 历代医家注重阳气思想的相关论述

仲景而后,历代医家对“扶阳固阳”多有发挥,至明代温补学派,这一理论更是达到了巅峰。一代儒医学士李中梓在《内经知要》中说:“火者,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发育万物,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阳”、“天之运行,惟日为本,天无此,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晦冥幽暗,万物不彰矣。在于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无日等矣。”命门学说的创立者赵献可认为命门之火乃人之至宝,在《医贯》中他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吾有一譬焉,譬之元霄鳌山之走马灯,拜者、舞者、飞者、走者,无一不具,其中间惟是一火耳。火旺则动速,火微则动缓,火熄则寂然不动,而拜者、舞者、飞者、走者,躯壳未尝不存也。”温补学派一代宗师张景岳也在《类经附翼》中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故阳惟畏其衰,阴惟畏其盛,非阴能自盛也,阳衰则阴盛矣。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万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此外,清代伤寒大家郑钦安曾在《医理真传》中指出:“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阳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其在《医法圆通》中也指出:“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医林浩瀚,此等言论数不胜数。历代医家继承并进一步诠释了张仲景的扶阳思想,在临床实践中记录点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就是祖国传统医学之魂,我们应当将这一思想视为心中明灯,依此指导日常的临床实践,无论是面对“伤寒”,抑或“温病”。

3 从COVID-19 的运气学背景看待固护阳气的重要性

运气学说是中医传统的自然科学模型,是中国先民研究天文、地理、物象、气候、历法同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治疗关系的一门学说[7]。纵观历史,中国先民在与“疫病”斗争的过程中,曾多次借助于运气学说,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所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从运气学背景认识了解COVID-19,这对于疾病的防治无疑是锦上添花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记载:“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现,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疠”,这说明2019 己亥年终之气可能会有“疫病”发生,而COVID-19 的出现正是最好的佐证。从岁运的角度加以分析,2019 己亥岁运为土运不及,厥阴风木乃司天之气,少阳相火为在泉之气,这一年属气克运(木克土),为天刑年,气候变化较为剧烈,致病因素往往复杂,人之为病亦是虚实夹杂。所以在防治COVID-19 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强调“天人相应”,诚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云:“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及《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所云:“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杨道文[8]等认为COVID-19 的病因为湿毒,病位在肺与脾,这与“土运不及”的岁运是相符合的。湿为阴邪,一旦侵犯人体,便容易损伤阳气,所谓“阴胜则阳病”;脾乃人体运化水湿的重要脏器,性喜燥而恶湿,故湿邪容易困脾,而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支英豪[9]对各温病学家的论著和医案进行分析后,也得出“湿邪伤阳”、“用寒凉之药太过伤其阳气”的结论。有鉴于此,在COVID-19的辨证治疗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慎用苦寒败脾伤胃之药物,即使运用也当中病即止,而随证加入扶正固本的药物自然不在话下,须知伤阳也易,固阳则难矣。

4 从COVID-19 的发病机理看待固护阳气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传染性疾病最为经济、方便、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目前COVID-19 疫苗还在紧锣密鼓的研发当中,所以我们更应该寄托于中医中药。有学者研究认为,COVID-19 的发病机理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激发人体产生由炎症介质介导的过激的免疫超敏反应,大量免疫细胞、免疫产物堆积引起的组织器官损害。同时,免疫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过量自由基加速了对组织、器官的损伤。所以,在自由基大量产生致使机体发生器质性病变之前,趁早介入中医药治疗具有相当的优势[10]。与疫苗直接抗病毒、细菌不同,中医药治疗可使机体免疫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其原因在于中药所具有的双向调节作用可使免疫亢进得以抑制,免疫抑制得以提高[11]。而中医药治疗不外乎“扶正”、“祛邪”两个方面,其中,“扶正”必须贯穿疾病治疗的整个过程。因为《素问·评热病论篇》有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篇》亦云:“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灵枢·百病始生》也指出:“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徐旭[12]等总结分析了全国各地区13个预防COVID-19 的中医药方案,发现方案中多用黄芪、玉屏风散等中药和方剂补助正气。王永炎院士也明确指出:疫毒之邪容易损伤人体正气,在治疗疫病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注意顾护正气,随证加入扶正的相关药物[13]。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医所说的“正气”(也可理解为阳气)与西医所说的“免疫”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均有防御外邪、稳定机体内外环境等作用[14]。余学庆[15]等也认为,中医治疗可调动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独到的犹势,及早、全程干预对疾病的控制及尽早治愈恢复有重要作用。因此,就调整机体免疫功能而言,中医药是我们战胜COVID-19 的强有力武器,在这过程中,固护阳气、守护人体正气显得尤为重要。

5 小结

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再到历代医家的诠释,结合COVID-19 的运气学背景及其发病机理,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固护阳气对于疾病的防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治疗上“扶正”与“祛邪”应当兼顾,切不可一味追求驱邪外出,进而损伤人体正气,致使病程延长。张敏[16]等在临证过程中也发现阳气损伤的现象较为普遍,故提出治疗外感内伤疾病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固护阳气、温通阳气、扶正祛邪。我们要时刻谨记:存得一分阳气,便保有一分生机。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言:“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所以,在临床实践中,尽可能运用清补益气之法,不仅苦寒败脾伤胃之药物要慎用,大辛大热、纯阳之品也当中病即止,要防止矫枉过正,总的来说就是要辨证论治,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的优势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此前指出,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 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 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17]。相信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借助中医药这一强有力的武器,我们终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猜你喜欢
素问阴阳阳气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