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心肾相关”理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021-01-04 09:23吴若霞郜文辉邹旭峰苏联军肖碧跃艾碧琛易亚乔雎世聪郁保生陈聪谢雪姣
中医药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水火病证遗精

吴若霞,郜文辉,邹旭峰,苏联军,肖碧跃,艾碧琛, 易亚乔,雎世聪,郁保生,陈聪,谢雪姣*

(1.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2.中医方证研究转化医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 长沙 410000)

脏腑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医家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心与肾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肾藏元阴元阳为先天之本,二者之间生理、病理相互影响,既受古代医家的重视,又广泛指导了现代医生的诊疗思路。本文以《伤寒论》为基础,对其中的心肾相关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和归纳,并初步梳理了后世医家的继承发展,以期更好地指导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

1 “心肾相关”理论基础

早在《内经》中,关于心肾关系的论述就已非常丰富,且不断得到后世医家的完善与补充,“心肾相关”理论日臻完善。(1)在经络上,心肾相互联系,《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足太阳之正……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2)在营卫的生成上,心肾相互为用,“谷入于胃……精专者……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灵枢·营气》);“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灵枢·卫气行》)。(3)君火、命火相得益彰,心为君火,为神明之主,曰“明”,肾为相火,为发生之根,曰“位”,故《素问·天元纪大论》曰: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4)心血、肾精同源互化,心血可以充养肾精,肾精又能化生心血,心肾精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是心肾相关的物质基础。(5)心火、肾水相互制约,心为阳,又藏血,阳中有阴,肾为阴,又藏命门之火,因此,心之阴阳平衡,肾之阴阳平衡,心肾之阴阳互补、互根、相交,一身阴阳才能平衡。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心藏方》曰:“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6)心神、肾精相互为用,心藏神,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神全可以御精,神藏精,积精可以全神,心神、肾精互用,是心肾相交功能层面的体现。(7)肾属水,心属火,二者相互制约,水升火降,阴平阳秘。

因此,心肾在生理、病理上都有密切的联系。在生理上,二者经络相连,相互为用,又相互制约,水火升降于其间,以维持人体阴阳的平衡;在病理上,二者相互关联,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指导疾病的诊疗。

2 《伤寒论》心肾相关的病证

《伤寒论》中398条原文较少论述生理,其心肾相关理论主要体现在病证辨证与治疗中。在六经辨证中,仲景心肾合论,统称为少阴病,可见仲景非常重视心肾的关系[1]。

2.1 肾病及心

2.1.1 肾虚水寒,上泛于心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发汗不当,损伤肾阳,肾阳不足,无力制水,水气泛溢,上逆于心,故见心下悸,头眩等症。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2]曰:“真武,主北方水也,坎为水,而一阳居其中,柔中之刚,故名真武。是阳根于阴,静为动本之意,盖水体本静,动而不息者,火之用也,火失其位,则水逆行。”治以温肾利水,用真武汤。

2.1.2 肾水不足,水不济火

《伤寒论》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病,肾水素有不足,无力上济于心,心火上炎,故见心烦、失眠等症。清·张志聪《伤寒论集注》[3]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则始病少阴而少阴之气不能上济,君火之阳热伤经脉,故心中烦,烦则不得卧,故意黄连阿胶汤主之。”治以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火,交通心肾。

《伤寒论》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少阴病,有下利之症,导致肾水不足,阴虚生热,水热互结,故见小便不利、心烦、失眠等症。方用猪苓汤治以清热养阴利水。刘渡舟《伤寒论诠解》[4]中认为:“猪苓汤用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茯苓兼以安神定志、交通心肾,泽泻能行水上,使水之阴津上滋,故在利水之中兼补阴分之不足;滑石清热利水通淋,导热下行,实有调和阴阳升降的意义;阿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味厚而甘,以滋真阴之虚。”

2.2 心病及肾

2.2.1 心阳不足,寒水上冲

《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发汗不当损伤心阳,心阳不足,无力震慑,下焦素有的水饮意欲上冲,故见脐下悸等症。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曰:“汗者,心之液。发汗后,脐下悸者,心气虚而肾气发动也。”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伤寒论》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烧针迫汗,损伤心阳,不能温暖下焦,故寒气上冲,见气从少腹上冲等症。清·张璐《伤寒缵论》[5]中曰:“烧针发汗,则损阴血惊动心气,心气因惊而虚,则触动肾气发为奔豚。”用桂枝加桂汤以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2.2.2 邪热郁扰,心肾不交

《伤寒论》第76条曰:“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此证因发汗吐下后,余热未尽,郁扰胸膈,为无形之郁热所致,故称虚烦,以心烦不可名状,反复颠倒,则身心躁扰不宁之甚为主症。因病位在上焦,治以清宣透热,用栀子豉汤。有医家认为,本方亦可治心肾不交证。如郑钦安在《医理真传》[6]中云:“按栀豉汤一方,乃坎、离交济之方,非涌吐之方也。夫栀子色赤、味苦、性寒,能泻心中邪热,又能导火热之气下交于肾,而肾脏温。豆形象肾,制造为豉轻浮,能引水液之气上交于心,而心脏凉。一升一降,往来不乖,则心肾交而此症可立瘳矣。”其用本方治妇人热甚喜笑言语异常。

2.3 心肾同病

2.3.1 心肾阳虚,阴寒内盛

《伤寒论》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本太阳病,汗下失序,心肾阳气暴虚,真阳不足,无力温煦,故见身冷、烦躁、脉沉微等症。治以回阳救逆,用干姜附子汤、四逆汤、白通汤等一类的方剂。

2.3.2 阴阳两虚,水火不调

《伤寒论》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发汗不当,外虚其阳;不当下而下,内耗其阴。心肾阴阳受损,水火之间不能相互制约,可见阴阳两虚之证。方用茯苓四逆汤治以回阳益阴。清·汪昂《医方集解》[7]曰:“过汗则亡阳而表虚;误下则亡阴而里虚。阴阳表里俱虚,乃生烦躁,故用茯苓、人参入心以除烦,附子、干姜入肾以解躁。”

2.4 中焦升降枢纽不利

《伤寒论》第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痞症是因脾胃升降失司,气机痞塞于中,中焦枢纽不利,气机升降失常,在上阳气郁滞不能下降,在下阳气不足则生寒,故可见在上有口干、口渴、咽喉肿痛、汗出等上焦火热亢盛之症,同时又有小便清长、大便完谷不化等下焦阳虚阴盛之症。此是因中焦枢纽不利,水火失济,治以扶阳泄热消痞。方中三黄开水浸渍,取气轻清清上焦之火,炮附子另煎别煮而温暖下焦,脾气升则肾水上济,胃气降则心火下温。

3 《伤寒论》心肾相关理论对后世医家的影响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述了多种“心肾相关”的病证,并创立了丰富的治则方药,为后世医家对相关病证的辨证施治奠定了基础。

3.1 严用和

南宋·严用和曰:“肾为都会,关司之所,听命于心”[8]。心肾相交为水液代谢之本,心肾水火既济,为脏腑气化之根本。心肾协调,能蒸腾气化,则清升浊降,浊者下输膀胱而为尿,故《寿世保元》[9]说:“夫尿者,赖心肾二气之所传送。”心气下交于肾,肾之气化有序,膀胱开合适度,津液藏泄得宜。

他在《济生方·小便门·白浊赤浊遗精论治》中首次提出了“心肾不交”。认为遗精是“心火炎上而不息,肾水散漫而无归,上下不得交养,心肾受病”而发,并总结遗精病机为“此皆心肾不交,关键不牢之所致也”[8]。对于治法,他认为“肾病者当禁固之,心病者当安宁之”[8]。

3.2 朱丹溪

中医滋阴学派的创始人,元代名医朱丹溪在其所著《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10]中也强调说:“人之有生,心为之火居上,肾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矣,故生意存也”。若心肾阴阳不平衡,会导致多种疾病。如《丹溪心法·赤白浊》曰:“水火升降,精气内持。若调摄失宜,思虑不节,嗜欲过度,水火不交,精元失守”,而发为赤白浊,其中赤浊者因“心虚有热,因思虑得之”,白浊者“肾虚有寒,过于淫欲而得之”[11]。对于遗精病因,《丹溪心法·梦遗四十五》曰:“遗精得之有四,用心过度,心不摄肾以致失精”[11]。对于心悸的病因病机,《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曰:“心虚而停水,则胸中漉,虚气流动,水既上乘,心火恶之,心不自安,使人有怏怏之状,是则为悸”[11]。因此,心肾相关的疾病,多有因心肾水火阴阳不调者。

3.3 郑钦安

晚清郑钦安是扶阳派代表医家,推崇仲景学说,善用经方。他的核心思想是以阴阳为总纲,尤其重视心肾阳气。 善用坎卦解、离卦解论述,如《医理真传》曰:“天一生水, 在人身为肾, 一点真阳, 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 乃人立命之根, 真种子也, 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12];“凡人之身, 皆赖一团真火”, 认为“真火与君火本同一气,真火旺则君火始能旺, 真火衰则君火亦即衰……真火上腾,必载真水上升,以交于心……水下降,君火即与之下降”。以上这些都说明了肾阳的重要性,而水火相交, 阴阳升降的关键在于真阳之气能起真水上交于心, 使人体阴阳、气血升降的往来不息, 维持阴阳平衡。

在具体的病证治疗中,多运用扶阳以交通心肾之法。如《医法圆通·汗证》曰:“阴盛格阳于外之证,夜间亦汗出,此为阳欲下交而不得下交,阳浮于外,故汗出。治宜扶阳,阳旺而阴不敢与争,阳气始得下交”[13],此汗证因肾阳虚,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心阳不能固密而汗出。在《医法圆通·健忘》中说:“此病宜交通阴阳为主,再加以调养胎息之功,摄心于宥密之地。”在《医法圆通·惊悸》中云:“悸者,心下有水气也,心为火地,得阴水以扰之,故心不安”,对于治疗则“法宜扶阳,交通水火为主”[13]。对于不寐之证,《医法圆通·不卧》中指出因于内伤者,是因为素体阳衰,“肾阳衰而不能启真水上升以交于心,心气即不得下降”;或者是因为心血不足,“不能降君火以下交于肾,肾水即不得上升”[13],治应交通上下为主。

对于这些心肾不交之证,郑钦安治疗多以白通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三才封髓丹、潜阳丹为主,既可补真阳或真阴之不足,又可助真阴真阴相交。

3.4 叶天士

叶氏非常擅长运用仲景之方,《临证指南医案》及《未刻本叶氏医案》初步统计,叶氏涉仲景方达八十余首,近四百余案[14]。不但数量多,而且应用精巧,一方多用,异病同治,扩大了经方的应用范围。《临证指南医案·不寐》[15]曰:“多痛阳升,阴液无以上注,舌涸赤绛,烦不成寐,当益肾水以制心火。” 《临证指南医案·遗精》曰:“神伤于上,精败于下,心肾不交,久伤精气,不复谓之损”,即遗精多是心肾不交引起,对于治法,谓之“上下交损,当治其中”。治疗虚证中,亦曰:“神伤精败,心肾不交,上下交损,当治其中”[15],皆治以参术膏,药少力专,补益中气,气机升降,交通上下。

3.5 张锡纯

清·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痰饮方》中认为痰的生成与心肾交病而致,云:“盖人之心肾,原相助为理。肾虚则水精不能上输以镇心,而心易生热,是由肾而病及心也;心因思虑过度生热,必暗吸肾之真阴以自救,则肾易亏耗,是由心而病及肾也。于是心肾交病,思虑愈多,热炽液凝,痰涎壅滞矣”。创龙蚝理痰汤,“惟龙骨、牡蛎能宁心固肾,安神清热,而二药并用,陈修园又称为治痰之神品”[16],以此方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交通心肾。

4 结语

心肾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复杂,病证繁多,临证时往往难以把握。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在《内经》基础上进行完善,论述了多种“心肾相关”的病证,其症、法、方、药完备,利于临床实践。因此,得到后世医家的借鉴,并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至今仍活跃在临床实践中。心肾相关疾病的治则、治法也在不断充实中,如心肾交济法、滋肾养心法、滋肾宁心法、清心滋肾法、补心益肾法等,还可以通过调理脾胃来调和心肾阴阳水火,广泛应用于失眠、遗精、心衰、糖尿病肾病、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中。因此,“心肾相关”理论及应用仍值得现在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继承和创新。

猜你喜欢
水火病证遗精
水火大比拼
传统及中西医“病证结合”的同与异*
频繁遗精要当心,有些情况或是病
Analogies and Analogical Reasonings in the Mencius
水火人生
水火相容
怎样的遗精才是病态
怎样的遗精才是病态
辨证治疗内伤发热验案
血寒证及其相关病证的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