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维体质的概念及构建思路

2021-01-04 09:23付广威桑希生
中医药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卫气中医学情志

付广威,桑希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及平均寿命的提高,民众对于健康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在此背景下,健康产业迅速发展,中医体质学说日渐兴起。中医学认为,人的健康状态及易感疾病倾向与体质密切相关,现代医家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了多种多样的体质理论,为民众的养生防病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现行体质理论却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中医体质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以最具代表性的九种体质划分法为例。首先,相关体质类型标识建立的不规范严谨,包含的内容过于宽泛,临床实践难以准确应用。每种体质类型下包含形体、心理等多个方面,如气虚质人性格内向、情绪不稳、肌肉松软等[1],但实际上情志归中医五神脏所主,肌肉松软为形体的范畴,与气虚的内涵并无实质关联,神疲乏力的气虚质状态与性格内向无直接关联性。再次,对体质分类的命名与判定存在易与中医病机概念相混淆的问题。体质为生理学范畴的概念,以痰湿、瘀血、气虚等病机范畴的概念命名体质类型,并通过辨证论治这一临床诊治方法进行体质判定显然不当,容易引起生理、病理范畴的混淆。再者,现行的体质划分方式仅从宏观的物质基础角度对体质进行分类,缺乏对人体的细化认识。如中医学对气有元气、卫气、脾气、肾气等多种分类,但是气虚质却一言概之整体偏虚。事实上,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一些处于平和状态下的气伴随另一些处于偏颇状态下的气是存在且常见的。在营养状态普遍偏盛的今天,整体的气盛质人群偏多而整体的气弱质反而较少。然而当今流行的体质理论却鲜言气盛,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气盛质都是存在的,这就使得体质学说的适用人群大大缩小,妨碍了其应用。针对当下体质学说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多维体质的概念,即依据中医理论从物质基础、脏腑、五体、情志等多个生理学维度,及各维度的正常或偏颇状态对体质进行认识并分类。现将多维体质的内涵及构建思路作一般探讨。

1 多维体质的概念

关于中医对体质的定义,中医学家们各有所述,不一而足。而较为公认的当属中医学教材中的论述。《中医基础理论》说:“体质,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方面相对稳定的个体化特性。”[2]由上述定义可知,体质是一个人多方面健康水平的体现,具有稳定性与特异性,是一个描述人体正常状态的生理学概念。多维体质中体质的概念与传统意义上对体质的认识相同,创新在于多维,在于对体质多维度的认识以及分类的角度上。既往的体质分类,往往基于人体的物质基础进行划分,把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等归于单一的物质基础状态中认识,如气虚质、阳虚质,这样的分类方式过于宽泛和含混,把不属于物质基础描述范畴之内的内容用其描述,给体质学说的应用带来了一定难度。而多维体质则以人的各方面特征为基础,结合中医学对人体的生理认识,从中医学的物质基础理论、脏腑理论、情志理论等多维度出发认识体质,并以此对体质进行诸如卫气弱质、肺阴弱质、多思质等细化分类。这样基于生理学角度的认识能够避免与疾病相混,并且使得对体质的认识更为详细具体,避免了体质类型内涵的宽泛性。在对体质类型从不同维度进行细化分类后,多维体质还要从部分到整体,即结合具体的人,综合分析一个人身上的所有体质类型,探求各类型间的联系,从而制定更为综合的养护方案。这样使得对体质的认识既有细化又不失其整体性。因此,多维体质的概念内涵就是基于中医学对人体生理丰富的认识,从物质基础、脏腑、情志等多维度认识体质并进行分类,再由部分到整体,综合认识体质的一种理论体系。

2 多维体质理论体系的构建基础

2.1 中医学对生理及体质分类的丰富认识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现代医学认为其包括形体结构、心理特征、生理功能等多个方面,而祖国医学对其也有丰富的认识。物质基础层面人有气、血、精、津、液、阴、阳等不同物质;脏腑层面有肝、心、脾、肺、肾等不同的脏器;情志层面有怒、喜、思、悲、恐等不同的情绪;除此之外还有对男女、形体等多方面的丰富生理学认知。这些不同的生理层面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体,决定着人的整体体质,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倾向。正如《医学源流论》说:“夫七情六淫不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气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受病有深浅之各异。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气体迥乎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3],正是因为人的年龄、性格、形体、物质基础等方面均有不同,各维度的体质各异,故不同的人对所患同种疾病治疗的反应也大不相同。可见人整体体质的形成,是人体各生理层面体质的综合体现。因此,对体质的划分不应仅基于物质基础一个层面,对不同的层面应有不同的划分方式,在此基础上的养生防病才更有针对性。事实上,古人早就针对不同的生理层面进行了体质分类。如《灵枢·卫气失常》即以形体肥瘦及脂肪分布将人群分为膏者、脂者、肉者、众人四种体质类型[4]。膏者纵腹垂腴,多气,热而耐寒,脂肪多沉积于腹部为腹型肥胖;脂者虽脂不能大,其身收小,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种类型身形不大但肌肉疏松,脂肪均一分布为均匀性肥胖;肉者身体容大,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肌肉发达脂肪较少为肌肉充盛的体型[5]。而众人身形不小不大,各称其身,为匀称体型。众所周知,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多种疾病的高危因素,而这一分类为中医预防相关疾病提供了理论认识。此外,《灵枢·论勇》还依据勇怯的情志将人划分为勇士和怯士不同的类型[4];《灵枢·本脏》则从脏腑角度出发,以脏腑的大小、高下等对体质进行分类[4]。后世医家还对不同年龄的体质有所论述,如钱乙认为小儿体质“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6];陈直认为老年人的体质特征为“真气已衰而形羸气弱”[7]。由上可知,古人基于人体不同的生理层面,很早就对体质的划分做了多维度的尝试,虽其中有的未必符合实际,但却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中医对人体生理不同层面的认识与体质分类,为多维体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2 现代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

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人体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日益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多维体质的构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首先,现代医学对生理及病理的认识为某一具体体质内涵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弥补了中医学部分认识的不足。以膏人、脂人即肥胖者为例,古人认识到肥胖者易于发生中风等高粱之疾。《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8]但其却未对脂肪过多增加相关疾病发生风险的机理进行探讨,而现代医学认为肥胖可以影响肺部换气、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胰岛素抵抗等,从而增加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9]。这为膏人、脂人的体质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其次,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为多维体质的构建提供了方向引导与数据支撑。既往的数据研究因为技术水平有限,多以抽样数据为基础,呈现出因果关系,即由一定的数据分析出结果。而大数据技术则依据海量数据,探求事物间的相关关系[10]。通过对既有流行病学调查的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增加某种疾病发生风险的相关因素,从而间接探讨体质,为多维体质的研究提供方向。另外,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对中医古籍以及期刊文献数据库中的大量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为多维体质的研究提供更为广泛与精准的数据支撑。最后,在多维体质判定标准制定的数据调查方面,可以运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使机器模拟人的思维方式并不断自我学习,以节约调查时间,提高调查数据的精准度,从而为体质判定标准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11]。除此之外,现代的健康管理方法、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都为多维体质的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12]。

3 多维体质的构建思路

3.1 明确中医体质及相关概念,构建多维体质生理学

多维体质构建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对于人体的丰富认识。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学中的一些概念常常指代不清,一词多义,这给多维体质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以肾精为例,虽同为储存于肾中之精,但其却有生殖之精、肾脏之精、元精三种不同的含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说:“肾中阴精充足无损则能种子,入房乃其常事。若力已竭,而犹勉强入房,则肾精枯矣。”[13]肾中所藏之精充足则能正常同房种子,若性功能本不足又强行同房便会损伤肾精。可见其所指之精为生殖之精,即藏于肾中用于繁衍后代的精微物质,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精子。《医学正传》说:“有肾虚极而淋者,当补肾精而利小便,不可独用利水药。”[14]古人认识到当肾虚导致淋病的时候要用补肾精利小便的方法治疗,此肾精与泌尿相关而与生殖无关,故其为主管人体津液代谢、维持泌尿功能的肾脏之精。此外,肾中所藏还有化生人体物质基础的元精。如《医学研悦》说:“肾属水,禀天一而生……精者,木之液也,受生于肺,金水交构,而肾纳之,谓之元精。”[15]不同语境下的肾精有不同的含义,含义间不能相互指代。因此明确概念,将同一概念下不同的含义归为不同的名词所主,探究一个概念的稳定内涵,对于多维体质的构建十分重要。

此外,由于古人认知水平的局限,在对人体认识时常采用五行等文化理论对人体生理功能进行归类,将属于许多范畴的概念归于同一个范畴中,这给中医理论的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中医学认为情志由五脏所主,《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8]但除此之外,五脏又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如脾主运化、肺主呼吸等等。主管人体某一生理功能的脏腑显然不能与主管情志的脏腑相混,从现代医学来看,人的情志由脑所主。《灵枢·本神》说:“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4]原文所述,悲伤这一情绪由主管情志的心的气机不足所致,补益此心气无益于心脏推动营血在血脉中的运行。事实上,古代医家早就对此有所认识,对主管神明的心与血肉的心做了区分。《医学入门》说:“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脾下肝上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万物由之盛长,不着色象,谓有何有,谓无复存,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16]血肉之心为解剖学意义上的心脏,而神明之心则与血肉之心不同,其主神影响全身,其实质为脑的功能而与心脏无关。就此而言,认识脏腑时应从情志之脏与血肉功能之脏来认识,不可混为一谈。因此,要从多维度认识体质势,必要明确中医学概念,依据中医理论和客观实际梳理中医模糊不清的概念,拆解不符合临床实际的文化理论,构建便于应用的多维体质生理学,才能为多维体质分类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立足理论实践,构建多维体质分类

分类是体质学说的核心内容。如前所述,多维体质即从多个维度对人体体质进行分类,而不同维度的体质综合在一起便是人的整体体质。多维体质分类的构建思路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第一,体质分类一定要以中医理论对人体的认识为基础。如中医有物质基础的理论,那么在其分类上也存在精体质、气体质等;有五脏六腑的理论,那么在多维体质分类的理论上也存在心脏体质、脾脏体质等。另外,就单一的概念而言,若中医学对其有更为细化的认识,如气具体有元气、卫气等的分类,心脏具体有心气、心血等的认识,那么体质学的分类理论上也应有相应的卫气体质、心气体质等。第二,就以上某一种体质分类而言,根据其正常或偏旺、偏弱的偏颇状态可将其分为“平”“旺”“弱”三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如卫气平质、卫气旺质、卫气弱质等。体质类型的判定,亦以此正常或偏颇状态下的相关表现为依据。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分类方式是基于人体正常生理而非病理状态的分类。如就卫气而言,卫气具有卫外保护人体不受外邪侵犯的功能,正如《医旨绪余》所说:“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17],卫气平质之人不易为外邪所侵,而卫气弱质之人卫气偏弱,容易发生感冒等外感疾病。卫气弱质是人体生理范围内卫气偏不足的一种状态,该种体质类型的人容易发生外感病,但日常未病时无病邪的存在,故构不成病理状态。另外,“弱”之本义为气力小、势力小,与强、旺相对,为在正常状态下的偏颇,和中医学在病机学中常言的“虚”的概念不同,这样就从体质的命名上避免了生理病理易于混淆的问题。第三,理论上存在的体质类型一定要找到符合客观实际的内涵。如卫气弱质在实际应用中可见于那些容易感冒的人,而卫气功能偏旺,免疫功能偏强的卫气旺质,是否可以归于临床上那些过敏体质的人,则需要流行病学数据的进一步验证。

3.3 根据实际需要,构建多维体质应用方案

应用是多维体质的落脚点,多维体质构建的目的就是指导人们养生防病。体质是生理学范畴上的概念,但体质的偏颇会使得人们患某一类疾病的风险大大上升。如肺阴弱质即肺之津液偏不足,气道黏膜容易干燥的人,因肺阴不足,易为燥邪所侵袭,故其患变应性咳嗽、间质性肺炎等燥类邪气疾病的风险要比肺阴平质人的高很多。因此,给予肺阴弱质的人以适当的养护,降低其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非常重要。具体的养护手段可以涵盖饮食、运动、作息等多方面,本着多元化的原则,结合人群的接受度,又可以为某一类特定的群体如老年群体、小儿群体等制定更为合适的方案。此外,还可以根据体质的偏颇程度针对养生、防病的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养护方案。如皮干质为津液对皮肤濡养不足,皮肤易于干燥的体质类型。一部分人群仅仅表现为自觉皮肤干燥粗糙感,单纯不适而无相关皮肤病的发生倾向;而另一部分人群则因为皮肤干燥,皮肤屏障功能下降而常见特应性皮炎等皮肤病的发生[18]。针对两部分人群不同的需要,可以制定各异的养护方案,如对前者做好皮肤保湿即可,而后者则需要在皮肤保湿的基础上增加提高皮肤屏障功能的养护措施。

人的体质是由多个维度所构成的,多个维度的体质综合起来便是一个人整体的体质。一个人可能仅仅存在一个维度体质的偏颇,而其他维度的体质正常。如一个人可仅表现为以腹型肥胖为主要特征的膏人质,而脏腑体质、情志体质等没有偏颇,因此只要对膏人质这一种体质类型进行养护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不同维度间的体质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某一维度的体质偏颇常易并发其他维度体质的失和。如平素多思虑,遇事容易焦虑的多思质,因气机易于郁滞,影响津液的生成与输布,常并见肺阴弱质、皮干质。因此,还可以结合实践中常见的复合体质类型,制定综合的养护方案,从更为整体的角度对体质进行养护。

4 小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医学逐渐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转变。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关注人的健康而不仅是疾病。以健康为核心理念,秉承中医“治未病”思想发展起来的中医体质学说对民众健康意识与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健康是多维度的,体质亦是心理、生理、形体等方面的综合体。仅从物质基础一个角度认识体质并以此进行分类,并不能完全概括人繁多的特征,反而会使概念泛化阻碍体质学说的应用。多维体质即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其从中医理论出发将人体体质从脏腑、情志、形体等多个维度认识并分型,再将各维度的体质综合于具体的人上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养护方案,既注重部分又不失整体。此外,将体质分类细化到某一脏腑、形体上,更有利于与现代医学作对比,更为精准地与现代医学的相关疾病衔接,方便体质学说的应用,增加现代医学对中医体质学说的认可度。综上所述,多维体质是基于中医理论提出的关于体质学说的新观点,本文仅对多维体质的概念及构建思路作一般探讨,限于篇幅不作详述。相信随着对多维体质内容的深入挖掘及应用,其必将推动中医体质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使古老的中医学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卫气中医学情志
基于“肝主筋脉,调畅情志”中医辨治帕金森病抑郁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情志护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黄帝内经》卫气昼夜循行节律及针刺时间研究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