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伏湿论治过敏性鼻炎

2021-01-04 09:23张炬李承贤袁卫玲张青青王敏王上
中医药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伏邪邪气鼻塞

张炬,李承贤,袁卫玲,张青青,王敏,王上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 301617)

过敏性鼻炎归属于中医学“鼻鼽”的范畴,鼻鼽病名首见于《素问·脉解》。现代医学指出[1],过敏性鼻炎是特应性机体在接触过敏原后由血清免疫球蛋白IgE介导的发生在鼻黏膜上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连续性喷嚏、流清涕、鼻塞、鼻痒和鼻黏膜肿大等。伏湿属于中医“伏邪致病”的范畴,有内外伏湿之分。伏湿之外湿属于中医六淫邪气之一,伏湿之内湿属“内生五邪”之一。当人体正气不足,未能及时驱邪外出,就会导致邪气流连,伏于人体,待时而发,形成“伏邪”。无论内湿侵袭还是外湿来犯,机体正气不足,都会导致邪气留于体内而化为伏湿,对日后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产生影响。

1 伏湿致病,探求其机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关于伏邪致病的最初描述。叶子雨提出“伏气之为病,六淫皆可,岂止一端”,认为六淫邪气皆可化为伏邪致病。直到清代刘吉人在其著作《伏邪新书·伏邪病名解》中指出“夫伏邪有伏燥、有伏寒、有伏湿、有伏暑、有伏热”,明确提出了“伏湿”一词。伏湿同样具有湿邪的特性,湿性重浊、黏滞、阻滞气机、易兼他邪,因此在临床中,湿邪所导致的过敏性鼻炎常表现为长期的鼻塞、清涕如水样、鼻甲肿大、鼻黏膜苍白、缠绵难治等。

1.1 外邪侵体,纠结伏内

伏湿之说,源自《灵枢·贼风》,“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2],是早期对外湿侵入并潜伏于机体的描述。伏湿之外湿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时令主气,湿为长夏主气,但湿邪致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若是外界天气湿气淫重,超过人体抵御能力,则会引起机体异常;二是环境所致,若居处潮湿、涉水淋雨、水中作业等过度感受湿邪,也会导致湿邪侵犯人体而致病。成都地区特殊的盆地地形以及湿热的气候环境,使得此地区外感病以湿阻卫分证和湿热阻滞中焦为主[3]。若此时人体正气亏虚,无法及时驱邪外出,但正气尚可与邪气抗争一二,未能及时发病,正邪留恋,导致湿邪滞于体内,则转为伏湿。外界邪气侵犯,最易侵袭人体表皮以及与外界直接接触的器官,肺主一身之皮毛,且与外界交换气体的鼻为肺之外窍,因此外来湿邪来犯,易通过鼻道与皮毛侵犯及肺,过敏性鼻炎病位在鼻,与肺密切相关,因此湿邪也是过敏性鼻炎发病的邪气之一。《素问·脉解》中“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提出湿邪侵犯阳明经,若逆流而上,就会出现头痛鼻鼽的症状,说明湿邪与过敏性鼻炎发病相关。肺主一身之气,气能行水,湿性黏滞,易留滞于人体脏腑经络,阻遏气机,气不行则水不行,水湿阻滞于鼻道,则使鼻道不通,水液不化,出现鼻塞,清涕连连,鼻甲肿大等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另一方面,肺主行水,通调水道,湿邪袭肺,通调水道功能异常,加重鼻塞、流涕等症。《素问·热论》中提及:“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说明邪气侵犯人体,有一段隐匿在体内不立即发病的阶段,若是外界湿邪侵袭机体,正邪胶着,湿邪留置于体内伏而未发转变为伏湿。伏湿潜伏于体内,耗损人体正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正气不足,则外界邪气更易侵犯人体,引起过敏性鼻炎发病。湿邪内伏日久化火,湿浊蒸腾上熏鼻窍,出现鼻痒、鼻塞等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另外湿性黏滞,易兼他邪为病,过敏性鼻炎高发于季节更替之时,湿为长夏之主气,长夏时值夏秋之交,前有夏季暑热之气,后有秋令寒凉之性,夹杂热邪则表现为鼻干、鼻痒、鼻分泌物秽浊、涕黄而量多等鼻鼽的表现;夹杂寒邪则表现为清涕不止、喷嚏不止、遇寒而发等鼻鼽的症状。

1.2 脏腑失调,内湿暗生

《医原·百病提纲论》中提到:“内湿起于肺脾肾,脾为重,肾尤重。盖肺为通调水津之源,脾为散输水津之源,肾又为通调散输之枢纽。”伏湿之内湿属于人体“内生五邪”的范畴,内湿形成与脏腑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尤其是肺脾肾三脏的功能,若是人体正气虚弱,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势必会受到影响,该三脏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功能紊乱则会导致内湿形成。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与内湿形成有关[4]:一是喜食肥甘、生冷之物,日久水湿摄取过多,运化不及;二是情绪、饮食不节制,导致实邪困阻,运化不行;三是素体阳虚,脏腑功能较弱,尤其是脾胃的虚损,无力运化水湿,水液内停成湿。内湿伏于体内,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邪伏于体内,耗损脏腑阳气,尤其是肺脾肾三脏之阳气,功能不行则水液运化不及,更加重水湿停聚,因果纠缠,加重伏湿为患。内湿伏肺,阻滞气机,肺气失宣,通调水道失和,津液不得输布,出现鼻分泌物增多、清涕不止等鼻鼽的症状。脾主运化水液,喜燥而恶湿,湿易困脾,脾运化无权,水液停聚,聚于鼻部则出现鼻塞、清涕不止等症状;另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弱则运化水谷不行,气血生化乏源,气虚无力行水则水湿停聚更甚,加重鼻塞等症状。湿邪潜伏日久,伤及肾阳,蒸腾气化不能,清气无法上输于肺,肺宣发肃降功能受影响,亦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同时湿邪伏于体内日久易化热化浊上熏,侵犯人体清窍,郁积于鼻,则出现鼻塞、鼻分泌物秽浊、鼻痒、鼻干等鼻鼽的症状。

1.3 内外伏湿,同气相感

伏湿的内外湿亦可相互助力,在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中互相影响。外湿侵袭,邪气入侵,或是即刻发病,或是正气抗争,暂时压制邪气不即时发作,潜伏于内。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若湿邪暂困于体内形成伏湿,暗耗脏腑阳气,阳气虚弱,脏腑正常功能无法进行,肺脾肾三脏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若体内湿邪殃及此三脏,加重水液停聚体内,此前被困之湿邪得内生湿邪助力,同时脏腑较之以前更加虚弱,邪气胜而导致发病。因此在湿邪入侵时存在不立即发病,伏于体内逐渐耗损脏腑阳气,日后方才发病的一段时间。

2 把握主邪,随机辨治

伏湿所致过敏性鼻炎区别于其他邪气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具有湿邪的特点,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表现为鼻塞、呼吸不畅、鼻涕、鼻黏膜苍白等鼻鼽的症状;另外湿性黏滞,在鼻鼽中表现为鼻分泌物量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二是伏湿属于伏邪一类,致病具有滞后性,常在感邪过后再遇刺激因子方才发病。从伏湿所致过敏性鼻炎的角度来说,湿邪为其病根所在,应该以祛湿为要,同时伏邪为病,切忌“关门留寇”,重要的是让体内潜伏之邪有处可去,邪气结聚敛伏,不宜遏闭,当因势利导,引邪外出。另湿性黏腻,易兼夹他邪为患,在治疗过程中应把握主要邪气,兼顾次要邪气。同时不管是外湿还是内湿,都应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1 伏湿为病 重视伏期

伏邪之为病,大都有一段邪气深藏体内而不发病的阶段。邪入人体,若病邪轻浅,致病力不足,则隐匿于机体之中,直至病邪日盛,人体正气与之相抗争而出现一系列病理情况。另一方面邪气伏藏体内并非仅仅藏伏,而是对机体正气不断削弱,正虚则邪易感进而发病[5]。伏湿作为伏邪一类,致病同样具有潜伏期,另外湿性黏滞,反复发作,病程较长,缠绵难愈。伏与湿为伍,则致病更加隐匿难愈。因此在临床治疗伏湿所致疾病时,前期潜伏阶段需多加干预,以保养机体、提升正气为主,饮食上多用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红豆、薏苡仁等,同时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远离湿重之地。远离邪气则体内湿邪无法聚力而发病,保养正气则能驱邪外出。

2.2 祛湿为要 透邪为辅

伏湿所致的过敏性鼻炎中,湿邪为主要因素,因此在治疗上以祛湿为主要任务。考虑湿邪伏于体内日久耗损体内阳气,尤其是脾胃阳气,日久脾胃气虚,功能不行。因此可以选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一切气》中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6],本方党参配白术、茯苓以健脾益气利湿;薏苡仁助白术、茯苓健脾渗湿之功;以砂仁、佩兰、藿香芳香醒脾,诸药共促脾的恢复,则气机通畅,水湿得运,同时辅用扶助正气之药,驱邪而不伤正。另外伏湿蛰伏于体内日久,难以立即清除,伏邪遏闭深藏,治疗不当易关门留寇,因此在治疗时,应顺势而为,使蛰伏体内的伏邪有门可出,有路可走。另外伏湿郁久则化热,暗耗人体气血,采用清透伏邪之法,清热透邪并举,使体内伏湿得清,人体正气得复。张机立“汗、吐、下”三法,结合邪气之病性、病位,散之、扬之最为妥当,故内清伏邪之时,应辅以辛透之药驱除深藏体内的伏邪。过敏性鼻炎病位主要在肺,肺开窍于鼻,因此伏邪主要影响于肺、鼻两处,治疗时应注重清热透邪,清法以清解热毒,透法则透邪于表,如石膏、桑叶、竹叶、豆豉、玄参等清热透邪药物宣畅气机,使肺气得畅,鼻窍得通,邪去而正安。

2.3 固护脏腑 未病先防

国医大师任继学指出[7]:若正气不足,未能及时驱邪外出,或者是邪气蛰伏于正气虚弱之地无力驱邪,都会导致邪气留滞,伏于人体内,待时而发,此为伏邪。因此在伏湿所致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中,以治未病为先驱原则,扶助人体正气,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锻炼身体或者是推拿保健等方法提高人体正气,使得邪气来犯时可与之抗衡,不至于使邪气滞留于体内而成日后之患。另外要调理脏腑功能,尤其是肺脾胃平素功能较弱的人群,要更加注重健脾补肺益胃。《证治准绳·杂病》中提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能知香臭矣……宜养胃气,实营气,阳气、宗气上升,鼻管则通矣。”说明平时注重保养脾胃之气的重要性。因此在伏湿致过敏性鼻炎的预防中扶助正气是措施之重,正气足而邪不可犯,及时驱邪外出就不会形成伏湿而留患于体内。另一方面伏湿归属于伏邪,同样也具有湿邪的特性,重浊黏滞,致病缠绵难愈,易兼他邪致病。湿为长夏之气,长夏处于夏秋之交,因此体内伏湿既能上承暑热之气,又可下接秋凉为弊,致使病情更加复杂、难治。若兼夹热邪,则在祛湿扶正的基础上添加清热透暑之药,如苍术白虎汤,白虎汤为辛凉重剂,能清湿热从肺卫而去,清热达表;若兼夹寒邪,则在祛湿扶正的基础上添加散寒补阳之品,如干姜、吴茱萸、丁香等药物,使寒邪得消,则正气自复,人体得安。

2.4 调理体质 自然得安

国医大师王琦教授提出人有九大体质[8],分别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以及特禀质九种体质基本类型。研究表明,过敏性鼻炎具有家族遗传性,卢氏认为[9],孕期母亲的健康与否对胎儿后天的体质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母亲孕期发生过敏反应,儿童出生后发生过敏性疾病的概率则会升高。在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中,体质为一重要的内因,与过敏性鼻炎发病密切相关的主要为特禀质、痰湿质以及湿热质。特异性个体更易感邪而发病,因此平素应该注意固护身体,通过后天调养改善体质,同时尽量避免与致敏源的接触。痰湿质以及湿热质,因本身体内湿邪较盛,正气亏虚,更易感受外界湿邪入里而化为伏湿,在日常中应注意此种体质的调理,以免邪气内外相应,导致发病更重。治疗痰湿体质发作的过敏性鼻炎,药物中除去化湿药,要偏重的添加化痰药物,如半夏、瓜蒌、贝母、竹茹等药物。治疗湿热体质的过敏性鼻炎,除去大剂祛湿药,还要酌情添加清热药,如石膏、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等药物。根据病情分论之,达到更好的驱邪彻底而不伤正的效果。

3 小结

伏邪为病,隐匿难以发现;湿性黏滞,致病缠绵难愈,湿邪与伏结合转为伏湿,致病更加隐匿缠绵。伏湿在体内耗损脏腑阳气,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到鼻部,水湿停聚,导致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治疗伏湿所致过敏性鼻炎分两点:一是伏,重视潜伏,固护正气;二是湿,祛湿为重,兼顾他邪。临床治疗过敏性鼻炎多从寒热而论,且多在发作期才给与治疗,从伏湿所致过敏性鼻炎入手,强调湿邪潜伏期干预治疗的重要性,期望以伏湿为切入点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过敏性鼻炎提供一种新思路。

猜你喜欢
伏邪邪气鼻塞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黄帝内经》伏邪理论探析
任继学依据伏邪理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
幸福来自感动
别轻易拔罐刮痧
鼻塞总在一侧早做检查
鼻塞危害大 千万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