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药的传承守正与传薪*

2021-01-04 12:30马家骅王东昇孙李娜
中医外治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膏药剂型药物

刘 青,王 帆,易 凤,马家骅,唐 旭,王东昇,陈 凯,孙李娜

(1.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绵阳 621000;2.西南科技大学,四川 绵阳 621000)

膏药作为祖国传统医药五大剂型之一,经历数千年历史沿革及变迁,其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笔者从膏药的历史沿革及变迁,对膏药的作用机理、特点和研究现状,进行精准把握和梳理,以期为膏药传承守正与传薪提供参考。

1 膏药的历史沿革及变迁

传统中医药有五大剂型(丸、散、膏、丹、汤),膏药及膏敷疗法是其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墓出土的东汉简牍中,不仅有膏药治疗疾病的重要记载,还有膏药的制法,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膏药已进一步使用,《后汉书·方术传》中记载华佗用于腹部手术缝合后“敷以神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涓子鬼遗方》中有大量的膏药的处方、制法及用法。东晋葛洪《肘后方》、西晋《崔化方》也有大量的膏药记载。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收集了大量的软膏药,但黑膏药记载较少。宋代李迅《集验背疽方》、医官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关于软膏、硬膏药的方剂都有,其中黑膏药记载较多。明朝对膏药的应用更为普遍,汪机《外科理例》、李时珍《本草纲目》、陈实功《外科正宗》的著作中均有大量膏药应用的记载。到了清朝,膏药已成为普遍民间用药之一,《医宗金鉴》《外科全生集》载有许多膏药方剂。吴尚先《理溣骈文》,成为我国第一部膏药专书,详细论述了膏药治病机理,膏药的配制方法和应用方法,对膏药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历代方书记载看,膏药分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叫膏滋,外用膏药类型很多,有水调药末的膏药,有鸡蛋清调药粉的膏药,有植物油或动物油调药的油膏。然而,我们现代所说的膏药和古籍记载的膏药概念区别很大,现代所说的膏药,是古籍记载膏药的一个细小分支,其中古时薄贴,“薄”指软膏,“贴”指膏药[1],是由油膏逐渐演变而来的[2]。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四部中涉及的42个剂型中,膏药被单独作为一个剂型保留了下来,其定义为膏药[3]系指饮片、食用植物油与红丹或官粉炼制成膏料,摊涂于裱褙材料上制成的供皮肤贴敷的外用制剂。前者称为黑膏药,后者称为白膏药。

2 膏药的应用和作用机理

作为现代剂型的膏药,包括膏与药两部分,膏的成分比较固定,由食用植物油与红丹(铅丹)或官粉(铅粉)两种原料按一定比例熬制而成。药的部分比较复杂,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和三因制宜特点,所选药味、药量不尽相同。膏药使用部位也各有特点,这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便利,可以临证加减,临方使用。目前膏药在民间、中医骨科方面使用较多。也有不少的成药,笔者查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产药品”“膏药”的内容列表,共有150条记录,其中“国药准字Z字号”的膏药有70个,“国药准字B字号”的膏药有1个。在现有的71个膏药中,主要以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要功效[4~5],个别膏药化腐生肌、拔毒[6~8],如余良卿膏药;解毒消肿,如三黄膏;止咳定喘,如定喘膏等功效。临床还有外敷膏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9]、治疗糖尿病坏疽[10],治疗阿片类药物所致津亏肠燥便秘[11]等方面的研究报道,临床疗效较好。其作用机理历代医家各有论述,徐大椿说:一以治表,如呼脓祛腐,止痛生肌并遮风护肉,其膏宜轻薄日换;一以治里,或祛风散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药亦随病加减,其膏宜厚重久贴。吴尚先总结为“拔之病出,截之邪断”。近代著名中医药学家张奇文教授主编的《中国膏敷疗法》认为膏药的作用方式有两个:一是皮肤用药对内脏的作用方式,可能是通过神经引起内分泌系统、酶系统、免疫系统的活动而起到治疗作用,也可能是药物在皮下淋巴腔、毛细血管、动静脉、到达病变脏器;二是皮肤用药对局部的作用方式,直接对皮肤病变组织起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总结,普遍认为膏药主要与药物透皮吸收、经络腧穴学说、三微调平衡(“微作用”“微刺激”“微吸收”)等有关[12]。

3 膏药的特点

膏药除具有外用剂型的整体特点以外,用药特点上来看,处方药味多、药量大,重用“生、毒、烈、香”四类药味[13]。膏药剂型很大程度上具备了“简、便、廉、验”的中医特色。膏药的缺点:用植物油浸泡中药,耗时长,耗油量大;高温煎炸取汁过程中浪费药油;药物煎炸过后,很多已知有效成分失效,药油中含药量减少;患者使用后流走脱落及污染衣被[14],制作过程对环境污染较大;在判断膏药是否滴水成珠时往往受油的种类、加油量、加药量、火候及操作人员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对膏药老嫩程度的控制效果并不理想;黑膏药中铅盐的毒性非常大,在熬制的过程中会对操作者健康不利,对环境污染较大;黑膏药的基质脂肪酸铅盐,会对药物的释放和被透皮吸收的效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15]。

4 膏药研究现状

目前药典规定,膏药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应符合五项基本要求,除另有规定外,膏药应进行软化点、重量差异的检查,在质量控制方面,没有定性、定量的相关限量要求。近年来,张清[16]等在黑膏药疮疡膏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中,采用薄层色谱对疮疡膏中主要药材进行定性鉴别。王丹丹[17]等在黑膏药的质量控制研究探讨中,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影响黑膏药质量的各种因素,包括药效成分含量、膏药基质的黏度、硬度、延展性能和含“火毒”物质的多少,药材鉴别、有毒成分和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软化点监测、黏附力考察、皮肤安全性评价等,为稳定和提升黑膏药的产品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安全性上,主要是过敏反应、铅不良反应、药物的毒副作用。康金槐认为[18]黑膏药的副作用既非火毒也非过敏,而是黑膏药自身珍贵的特殊正药效。对于传统膏药安全性研究尚不完善的现状,马熙[19]在狗皮膏中毒性成分的检测及其铅的体外透皮吸收研究中,发现高温炸料对饮片中的毒性成分起到了破坏作用,减少了用药的不安全因素,并对狗皮膏中铅的含量进行测定,提示患者按规定疗程使用。张友政[20]等认为每次使用膏药面积在30 cm2以内,使用时间在6个月以内,则是安全的。也有文献报道外敷中药膏药致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21]1例,该文献报道中毒原因,但未提及是否是由于使用不当或者其他原因引起,仅作为一例治疗案例,作为对膏药安全性的判定有待商榷。朱建群[22]在黑膏药引起急性中毒致便秘3例报告中发现,毒性反应与患者体质有一定的关系。对于铅中毒患者来说,轻症常感乏力、口内有金属味和夜间流涎、肢体轻度酸痛等,或有腹部隐痛和轻度神经衰弱症状,重症可出现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相应的病变[23]。因此在安全性的问题上,宜坚持辨证论治前提下,考虑用药量、给药面积、用药时间等综合因素。笔者认为,单从膏中铅的单个指标或药物中某一个毒性成分界定膏药的安全性,有失偏颇,更不符合中医用药特点。

5 膏药的传承守正与传薪

5.1 传统工艺的传承

传统工艺的传承,就膏药中的药和膏而言,如果膏仅仅起到赋形剂的作用,完全可以用其他物料替代,进行新辅料、新工艺的研发创新。如果就其膏本身药物作用而言,特别是红丹、官粉本身具有一定的功效,红丹拔毒生肌,杀虫止痒;官粉收湿敛疮,拔毒祛腐。这些药物在膏药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时,应该加大对传统工艺的传承,特别是对经典处方、疗效显著的膏药成药进行药理作用机理、有效化学成分(有效组分)、物质基础的研究,通过物质基础制定质量控制标准等。针对膏中药材而言,考虑在炼膏过程中温度过高,芳香成分的散失,已知有效成分的分解,非有效脂溶性成分的溶出等问题,可以优化传统工艺,这也是对传统膏药精华传承的一种可选手段。杨守娟[15]等对古法制备黑膏药的工艺进行了改进,用氧化锌代替了红丹,还添加了发热的远红外陶瓷粉和透皮吸收剂氮酮等材料,用此方法制备的黑膏药,避免了膏药中铅和铅盐的存在,促进了膏药的发热和吸收效果。另外,基于膏药铅毒性问题,目前最为成熟的速效无铅膏药也是膏药的一个发展趋向。此外,值得考究的是,所有膏药文献均提及传统膏药在高温油炸时有效成分降低或丧失,但从未提及起效的有效成分又是什么。假设传统膏药在制作过程中,按照传统制作工艺,高温油炸已知有效成分降低或丧失,制作的膏药功效要么减弱或无效,要么未变或增强;功效减弱或无效,预示着已知的有效成分就是起治疗作用的成分,功效未变或增强,预示着已知的有效成分不是起治疗作用的成分,一定有未发现或其他化学成分存在,这也是膏药今后需要研究的重点。

5.2 环境的保护

膏药的传统工艺制作中,油在高温下发生氧化聚合反应的过程中产生丙烯醛及共聚合物、其他不饱和醛、酮以及低级脂肪酸铅盐等废水废气,均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影响工人的健康。现没有专门的收集措施,对环境、劳动保护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针对传统炼油时间长、污染严重等缺陷,磁化装置炼油或压缩空气炼油的研发,使炼油的时间大大缩短且安全不易着火[24]。今后有望在传统膏药的生产设备上进行升级改造,能够回收废气,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轻对操作者身体的影响。

5.3 拓展膏药在新技术、新方法、新剂型方面的深入研究

传统膏药随摊在纸布或皮上外贴,为了增强药物的渗透性,清朝逐渐以狗皮作为衬底,可以防止水分蒸发,增强了药物的渗透性,能够更好地发挥药效[25]。也有在药物组方里加入辛香走窜之性的药物,以增强其治疗效果。也有在使用时,在患处清洗、涂抹生姜等方法,促进药物的吸收而达到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中药技术在促进透皮吸收方面技术较为成熟,1.5 %~3 %氮酮能增强黑膏药的透皮吸收的作用,可提高体内含药量,也是目前膏药中常用的促透剂。另外新方法、新剂型的出现,在中药透皮吸收方面的深入研究传统的辅料,方法得到极大的改进和提升。膏药属于中药外用剂型[26],中药外用制剂剂型的变化,更有利于疗效的发挥。膏药研究也要考虑外用剂型的发展趋势,朝软膏剂、凝胶剂、糊剂、涂膜剂、橡胶膏剂、巴布膏剂[27]、外用气雾剂、海绵剂、离子导入剂、沐浴剂等其他外用剂型方向发展。

5.4 坚持中医用药特点,重视膏药使用部位和穴位研究

膏药用法上的盲点,一般患者是哪儿痛贴哪儿,所以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穴位用药指导以提高临床疗效。现有膏药研究文献中,膏药“功效-归经-穴位”研究较少,该方面研究大有可为。此外,在现有的膏药临床疗效获得研究中发现,均与穴位贴敷疗法融合了药物与经络的双重作用[28]有关,因此,坚持中医用药特点,重视膏药使用部位和穴位研究,也是膏药创新发展的方向之一。

结语:近年来中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高度重视,政策大力支持,同时中医药在重大疫情和医疗卫生方面的优势日渐明显,膏药也不例外,将会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其稳定性、安全性、有效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29],笔者在理清膏药的历史沿革及变迁基础上,对膏药的作用机理、特点、研究现状进行精准把握,以期为膏药传承守正与传薪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膏药剂型药物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小膏药,大学问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撕膏药避免疼痛小妙招
不同中药剂型,药效有区别?
农药剂型选择及注意事项
益母草不同剂型临床应用优势浅析
抗感冒药的药学分析与合理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