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基层医疗机构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的有效路径

2021-01-07 01:17张彦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75期
关键词:检验科废物标本

张彦林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妇幼保健中心,山东 青岛 266000)

0 引言

生物安全管理指的是针对医源性感染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检验科人员每天与患者及其血液、体液标本密切接触,属于医院感染的重点发生区域,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尤为重要。

1 基层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现状

1.1 安全意识层面。当前不少医院的检验人员只专注于自身专业技术能力提升,对生物安全有效性防护重视不够,由于对相关法律法规及系统性文件的学习和认识不足,导致生物安全管理知识存在缺陷[1]。主要表现为个人防护不到位、相关防护知识掌握不全面、对检验标本存在的潜在高危害性认识不足、不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对安全防范存在侥幸心理等。部分检验人员在检验仪器出现故障时,忽略自身安全性直接抢修仪器,在安全防护不到位的情况下直接接触到已经被污染了的仪器设备;在公共或休息场所仍然穿着工作服,或在工作区域直接饮水或进食[2],这些行为的存在均是造成医源性感染的隐患。另外,七部洗手法是医院明确要求在工作开始前、后的规范性洗手方法《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但实际不少人员并未完全遵照七步洗手法清洗手。

1.2 医疗废物处理层面。医院检验科(以下均指基层医院检验科)在日常工作中涉及到大量一次性耗材。例如塑料试管、塑料吸头、玻璃试管、载玻片、体液杯、采血针等,这类一次性耗材多用于体液、血液样本检验,这些耗材一经使用便成为了医疗废物,属于重要感染源必须与普通垃圾区分,特殊处理。属于重要感染源[3]。一直以来,医院均强调对医疗废物正确处理,但部分检验人员对医源性感染造成的危害认识不够,未将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理,从而造成病原微生物被带入病区或社区引发流行性病症。同时,对检验科产生的废水、废弃物等医疗垃圾处理也有特别的规定和要求,但受到经费投入及管理因素的影响,部分医疗废弃物的处理仅停留于浅层面,由于处理不当极易造成病菌的传播或环境污染[4]。

1.3 区域规划布局层面。当前部分医院的检验科工作区域处于封闭式状态或半开放式,工作区域相对更容易受到污染。由于布局上的不合理,在功能划分上明确度不足,未能够准确区分清洁区域、半污染区域以及污染区域,且不同区域之间的隔离屏障不明显,极易在操作不当或无意接触情况下造成交叉感染。

1.4 职业特点层面。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使其相对于其他医护人员更易受到病原体感染,更容易造成感染性职业暴露,主要表现为检验人员在对已感染了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病原体的阳性血液标本以及含有淋球菌、霉菌、阴道滴虫等病原体的分泌物进行检测时,若操作不当则易引起自身感染[5];接触玻片、针头之类的锐器刺入皮肤或划破皮肤引起了损伤性感染;未严格按照实验规程操作而吸入了含有病原菌的气溶胶造成的院内感染;眼睛、皮肤等暴露部位接触到病原菌液体而出现了渗入感染。

2 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路径

2.1 根据检验标本类型差异化管理

2.1.1 血液标本:血液标本在医院检验科最常见,具有潜在或确定的传染性。检验人员上岗时必须要身穿工作服,挂工作牌,佩戴好口罩、帽子、手套。检验科抽血室必须配备消毒剂及紫外线消毒灯等空气消毒设备,工作环境定期消毒和通风。使用的真空采血管保证有足够负压使得采血过程血流通畅血液不自行外溢。标本在转运、离心过程中采血管不易破碎。标本离心后拔帽、加样都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操作,整个试验过程包括标本采集、运送、离心、检测及处理全程都要注意生物安全防控和自身的防护。标本在废弃前要置于内循环高压灭菌处理(具要体求见医疗垃圾处置)。对有传染病的阳性样本,在保护患者隐私前提下及时告知临床科大夫,若阳性标本在采集和运送过程中出现采血管破裂必须立即进行现场消毒并及时上报,并做相应的传染病防护。

2.1.2 大便标本:人类粪便中存在着大量病菌,在生物安全管理中,大便标本被归为潜在传染源。送检要求新鲜大便装入封闭容器内,运送时注意温度且在一小时内完成检样,以免细菌繁殖干扰检测结果。霍乱弧菌感染病人,大便中会存在大量霍乱弧菌,检验人员必须做好自身防护。

2.1.3 尿液标本:尿液标本从采集到检测均存在生物危害风险,因尿液中可存在乙肝表面抗原等病毒以及大量致病菌,故患者在留取尿标本过程中以及检验人员接收尿液标本后开盖取样分析镜检时都存在潜在的传染性风险,若尿液撒漏必须立即将被污染物进行消毒处理(见实验室对标本泄露处理),对废弃的尿液标本及干化学尿液试纸条均需按照医疗废物处置。

2.2 强化生物安全管理意识。检验科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相比于其他临床科室更应注重生物安全管理。检验科须成立生物安全小组,建立紧急情况发生时应采取措施的程序文件,按时对全体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训,增强工作人员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消除安全隐患。

2.3 建立安全生产操作控制。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都应严格遵守有关生物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实验室应有完备的处理技术,以确保仪器、工作面和防护设备的污染在最低水平。实验室管理者有负责对工作人员进行有关培训,工作人员有责任向实验室管理者汇报不安全的工作因素。

2.4 规范医疗废物处置。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80号令《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文件精神,加大对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监督管理的力度。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严禁买卖医疗废物。

2.4.1 对锐利物品使用后处理:将废弃的采血针、玻片等易损伤物品置入标有使用时间的锐器盒内,盛装容量不超过锐器盒2/3,放置时间不超过48 h,处理前检查锐器盒盖是否关好密闭,按损伤性医疗废物处置。

2.4.2 对废弃血标本处理:检测完毕的血标本应在冷藏柜(2℃~8℃)保存一周后,用双层黄色塑料袋包装,放入121℃、0.13KPa的压力蒸汽灭菌容器中30 min高压灭菌,每月进行1次生物指示剂监测芽孢杀灭效果,灭菌后的血标本按损伤性医疗废物处理。

2.4.3 对检验废水处理:检验科废水主要是血球分析仪、生化及免疫分析仪器在试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以及尿液。处理方法:在得到有关部门许可后,对少量的血液及体液废物可注入卫生间下水道,同时放水冲洗。处理大量废物时,工作人员应有防护措施。对于倾倒感染性废物的下水道不得用于洗手。严禁将废液倒入洗手池内。

2.5 把控生物安全突发事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做好应急处置措施,保证实验室发生生物安全事件时,做到应急准备充分,信息渠道畅通,指挥系统有效,有效遏制生物安全事件的危害进一步扩大,保障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健康和社会稳定。

2.5.1 实验室对感染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与本实验室从事的病原微生物相关的感染临床症状或体征时,实验室负责人应当向负责实验室感染控制工作的质控员报告,同时派专人陪同及时就诊,将近期所接触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危险程度如实告知诊治医疗机构,接诊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治疗。不具备相应救治条件的,应当依照规定将感染的工作人员转诊至具备相应传染病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治疗。

2.5.2 实验室对标本泄漏事件的处理:实验室发生病原微生物泄漏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并做好具体的应急处置记录。①标本溢洒台面、地面的处理,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用吸水纸覆盖溢洒表面防止渗流。 将适量的含有效氯为2000 mg/L的消毒液倾倒在溢洒区域作用30 min,按照医疗垃圾分类原则将所处理的物质分类收集。再用清洁的拖把或抹布擦洗溢出区域,除去残留的消毒液。最后将使用后的拖把或抹布用含有效氯为2000 mg/L的消毒液浸泡1 h;②血液、体液标本离心破碎后溢洒的处理,标本破损于离心机内,离心机应保持关闭状态30 min以上,使血液或体液的液滴沉降,防止离心过程中空气摩擦加热形成的气溶胶外溢。操作者在穿带好隔离衣、乳胶手套、口罩后,打开离心机盖,用吸水纸吸干溢洒液体,防止渗流和扩大污染范围。碎玻璃或其他物体,用镊子或硬纸板装入锐器盒中。2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污染区,静置30 min左右,用吸水纸吸干后再用清水擦洗,防止腐蚀离心机内胆。

2.6 定期评估实验室风险。 检验科定期开展生物安全管理风险评估,一方面能够提升检验人员的对生物安全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可挖掘实验室潜在的危险因素,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举措。评估类型可包括:工作流程风险评估、仪器操作风险评估、泄漏物性质和范围评估、病原体传播途径评估。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定期评估,检验人员对检验样品的稳定性及传染性风险做到有效识别,定期监测,对各类标本在采集、运送、检测、处理过程中注重了优化管理,起到了强化监督、杜绝传播、有效监管,从而降低了生物风险因素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检验科废物标本
《检验科管理规范与操作常规》出版:信息化管理在检验科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ITER放射性废物管理现状和对CFETR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启示
不明原因肝损害的32例肝组织活检标本的29种微量元素测定
深度睡眠或有助于有效排出废物
巩义丁香花园唐墓出土器物介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浅析检验科常规生化检验的室内质量控制
肩负起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的重任
医院检验科生化质量控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废物巧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