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教风建设的困境、成因及路径研究

2021-01-14 22:17
关键词:教风教师教学

王 蕊

(淮阴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当前,高等教育已由量的发展进入质的发展阶段,而真正能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依靠力量则是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鲜明指出:“做教师要执著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1]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寄予深切厚望,并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因为教师是立校之本、兴校之源。教风则是学校的形象和灵魂,是学校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它既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又是彰显教学质量的鲜明标志。在新时代境遇下,各个高校都在聚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点,把创建优良教风视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核心要素、关键环节,下足过硬功夫,采取得力措施,努力让教师潜心研究教学、积极投入教学,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保障。在全新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高校教风的科学内涵,厘清教风的主要特征,认清当下高校教风建设的现实困境,探讨教风建设的优化路径,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教风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对于一所高校而言,教风的优劣不仅对教师个人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和专业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对高校学风也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它就像风向标,对学风起着指引导航作用。创建优良教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之道,是高校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如何认识和改进高校教风建设?首先必须弄清楚教风的科学内涵及主要特征。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全面理解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破解教风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引导教师不忘为师初心,回归教学本位,完成新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的光荣使命。

1.1 教风的内涵指向

教师的道德品行、治学态度、教学风格、学术诚信等共同构成了教风的主要内容,成为一所高校的气质和风貌。学界将教风概括为教师的教学风气。它是一所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鲜明的教学风格和特点,是教师的职业操守、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教育情愫以及人格修养的综合体现,是这所学校教师的工作精气神,涵盖教师的思想、道德、才识、素养、能力、作风等多个方面,是一所学校永葆高质量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之源。优良教风有助于引领教师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务实创新、无私奉献,有助于教师端正教学态度、运用科学方法、探索教学规律,进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也有助于培育学生勤奋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求知的优良学风。而不良教风则容易助长教师的急功近利思想,从而导致不思进取、浮躁放纵、得过且过、无所作为的不良风气蔓延。

1.2 教风的特征厘析

笔者通过长期观察和深入思考,认为教风的主要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风的积累遗传性。优良教风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经过有意识的、长期的培育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经过历代教师的艰辛付出和不懈奋斗才固化为学校的风气。其实,教风也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鲜明生动的教学艺术以及无限崇高的人格风范等实际上代表了学校的主流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也就是说,高校既能传递文化,又能积淀并创造文化。作为高校文化基因之一的教风,它不是一种行政管理措施,也不同于实物制度,它是一种心理氛围所形成的行为风尚。实践表明,一所高校一旦形成优良教风,就会对生活在其中的教师产生同化与感染作用,并且依靠这种无形的感染力而长期得以发展,产生潜在的传承效应,从而体现出教风的积累遗传性特征。事实上,教风形成后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缺乏生机活力、不合时宜的风气将会被淘汰,而具有生命力和实践价值意义的风尚将会被传承。

第二,教风的功能影响性。教风对学生的学风影响是最明显不过的,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2]雅斯贝尔斯的精辟论述,十分形象地阐明了教师的教风对学生的学风会产生巨大的感染和熏陶作用。事实也正是如此,有什么样的教风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学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曾深情回忆:“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3]可见,教师的教风对学生的学风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和久远。

2 高校教风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影响要素

2.1 当前教风建设的现状透视

教师的教学涵盖了师德师风、敬业精神、教学能力、教学质量等诸多方面,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所要求的那样:“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3]。现实生活当中,绝大多数教师爱惜教师这份职业,忠于职守,勤勉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打造具有自身教学风格的个性化课堂,以自身的模范行为诠释了教风的深刻意蕴。可是,仍有少数教师在教风方面存在着明显“短板”:有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守,缺乏育人意识和担当精神,只教书不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缺乏应有的职业情怀,学术浮躁,弄虚作假,言传与身教分离。近几年来为师不尊、学术不端等消息频繁见诸报刊和网络,影响了教师职业的使命感和崇高感。有的教学态度马虎,备课不认真、不充分,教学精力和时间投入严重不足,平时忙于写论文、报项目,对待教学则不用心、不上心、不尽力,致使课堂教学“水课”大量涌现。有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一套PPT课件年复一年使用,也不及时更新和补充,知识信息量、学术含金量偏少,导致学生对专业认同感逐渐丧失。有的教学方法机械单一,习惯于采用“注入式”的方法,没有采用互动式、讨论式、体验式新型教学方法,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有的对学生疏于管理,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不良学习行为视而不见,不管不问,认为这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常常下课铃声一响便拎包离开教室,课后与学生互动交流则更少。有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不高,既缺乏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水平和教学能力的紧迫感,又缺乏个人长远的专业发展规划和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态度和勇气,等等。

2.2 教风建设的影响要素分析

2.2.1 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

高校不是一个封闭的单位和生活在空中的群体,它是社会的晴雨表,社会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高校产生难以回避的影响力,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观念、文化思潮、价值理念、思维方式等都会渗透到大学校园,影响着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社会现实生活中那些负面内容、消极因素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教风建设。一是受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思想的影响。当前,在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和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下,高校少数教师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主流价值观念,一味追逐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在“一切向钱看”思想的诱惑下,个别教师疲于奔走在各种学术名利场,成为“走穴教授”,整天为名利忙碌,被动应付教学,敷衍学生,不能做到静心从教、安心从教。二是互联网给教风建设带来的严峻挑战。在全媒体时代,高校教师的学习偏好、信息获取方式、认知策略在发生新的变化。客观地讲,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可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互联网的内容往往是鱼龙混杂,良莠并存,一些低级庸俗、淫秽下流甚至错误言论也会在网上不时传播,消解主流价值对教师的影响,少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缺乏辨别能力和法律意识,对网上内容不能进行有效筛选和甄别,抵挡不住各种诱惑,不能做到廓清迷雾、去伪存真、趋利避害,结果造成价值观偏移、行为迷茫。

2.2.2 学校综合要素的多维制约

教风建设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高校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认知理解维度,目前,部分高校管理者对教风的认知和理解存在着偏差,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把教风建设片面理解为是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甚至认为教风建设是学校人事部门或党务工作者的事情,是一项“务虚”的工作,没有考核的硬性指标要求。在这一思想支配下,教风建设“会上提得多、落到实处少”。另一种是把教风建设片面理解为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没有准确把握教风的科学内涵,认为抓教风就是抓教学方法创新,将教风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完全画等号。在评价体系维度,如今,许多高校依然模仿企业提高科研产出的管理模式来考核评价教师,对教师的评价基本以科研成果为主,教师职称评定核心要素就是科研,“教得好”不如“写得好”,在科研一边倒的评价体系中,绝大多数教师热衷于搞科研、写论文,对待教学则采取轻视、应付的态度,从而助长了“轻教学、重科研”之风,导致教学工作被淡化、边缘化,给高校教学的良性发展造成了伤害。

3 优化高校教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高校要立足新时代,全面深刻领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把质量和创新放在首位,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聚焦高校教风建设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把教风建设贯穿于办学的各环节、全过程,从困境中突围,以自我革新的勇气、久久为功的毅力、勇于担当的精神,精准施策,多维发力,以实现高校教风的根本性好转,推动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3.1 培养教师深厚的炽热情怀

新形势下,高校教师的角色更加多元,任务也更为繁重,但是,其核心使命就是教书育人。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多维度厚植教师的炽热情怀;或通过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引导教师珍惜教师这份荣光,树立高远志向,自觉焕发崇德、修德、养德的内生动力,涵养家国情怀,使教师心里装着国家、民族和学生,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乐于奉献;或通过邀请校内外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最美教师、教学名师开设讲座,以典型为示范,用身边人、奋斗事激励教师,积极引导教师始终审视自己的第一身份是教师、第一责任是教学,自觉担负起传播知识、塑造灵魂、培育新人的使命;或通过表彰先进、表扬名师和教坛新秀等正向激励的方式,选树一批教学先进典型,让更多的教师对标先进,寻找差距,补齐短板,营造爱教、研教、善教的浓厚氛围,使广大教师以扎实的学识、娴熟的教艺支撑起高水平教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3.2 构建教师良好的从教生态

人们常言,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高校教风建设,要有良好的教育生态作为基本保证。所谓教育生态,通常指的是以教育为中心并对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到调控和制约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一般说来,教育生态环境包含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社会大环境对教师的影响是间接性的,笔者在前文已有较多提及,这里不再赘述。而学校小环境则是教师实际工作的系统,教师每天都工作、学习、生活在其中,直接影响着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新时代,高校如何构建教师良好的从教生态?首先,在办学中要营造尊重教师、尊重教学的人文环境。具体而言,就是在办学过程中,高校管理者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创造,尊重教师教学的专业特点和专业需求,努力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职业地位,使教师有崇高的职业荣誉感。其次,在办学中要信任教师、依靠教师。高校管理者要充分发挥教师主人翁作用,要多询策于教师、多问计于教师,广泛吸纳教师的各种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以体现教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高校管理者还要以宽广的胸襟和包容的心理,能够容忍教师的教学失误和学术失败,切不可无限上纲、严厉指责。再次,在办学中要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高校管理者要坚持以师为本的办学理念,怀着强烈的爱师、忧师、为师之心,主动关心教师健康,关心教师生活疾苦,着力解决广大教师的操心事、烦心事,满足教师各种诉求,努力改善教师待遇,尤其要用心用情用力扶持青年教师成长,让青年教师少为衣食所忧所困,使广大教师以愉悦舒畅的心情投入教学工作,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当然,良好的从教生态也需要广大教师与高校管理者协同构建,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教师之间要克服“文人相轻”的思想,正确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在教学科研道路上团结互助、协同攻关,不得相互轻视、相互埋怨、相互排斥,为创设和谐、融洽的从教生态环境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3 完善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

当下,许多高校在评价教师时,一味强调论文的数量和课题的级别,存在着以论文论英雄的现象,在教师职称评审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挫伤了部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为了从源头上解决评价教师“指挥棒”问题,高校应不断调整和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坚决扭转以科研业绩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坚持综合性、多元性、发展性的评价原则,促使教师回归教学本位。具体可以采取如下促进教学的措施:一是要增加教学工作考核内容在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等方面的权重,并将教学业绩作为津贴分配、评优评先、人才推荐、干部选拔的重要依据,让善于教学、精于教学的教师得到应有的回报。二是要扩大教学业绩奖励覆盖面,既要适当提高公共基础课的课酬标准,让更多的教师受益;又要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各类学科竞赛并获奖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并破格晋升职称,激发教师倾心教学、投入教学、改革教学的积极性。三是要实行分类评价、分类发展,在评价教师时,可重点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业绩,对那些“教学专长性”教师进行职称评审时,可单列教学型副教授、教授评聘指标,考核时不再以其发表论文数量为依据,重在考核其教学业绩,使“教得好”的教师同样可以评为副教授、教授。这种使用不同的尺子评价不同类型教师的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分类发展,做到人尽其才。四是要将教师以教学滋养科研、以科研提升教学的成果反映在评价指标之中,鼓励教师将个人科研方向与教学有机结合,以科研实践带动教学活动优化、提质,使科研与教学相互支撑、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3.4 搭建教师多元的发展平台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学习性教学,要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合作式学习,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所要求的那样:“强化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发展的有机衔接。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5]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着眼于打造一支过硬教师队伍,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多元平台。其一,为教师搭建深造、访学、实践平台。学校要出台新的相关制度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进入博士流动站学习,分期分批选送优秀教师到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进修、访学,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安排不同专业的教师分别到地方党政机关、学校、企业、乡村挂职锻炼。通过进修、访学、挂职锻炼,拓展教师的学术视野,丰富教师的实践认知,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促进教师保持课堂教学的知识宽度、厚度和鲜活度。其二,为教师搭建互动交流平台。要定期开展“教学沙龙”和教学观摩活动,既要围绕教学理念更新、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手段创新等方面的热点话题,又要聚焦高校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现实问题,引导教师开展广泛交流、深入研讨,自觉反思教学,持续改进教学。其三,为教师搭建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平台。随着云直播、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了让广大教师逐步适应教育智能化的发展新趋势,学校应邀请相关专家为教师开设信息技术专题讲座,引导教师利用网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学习方法,使广大教师学会运用教学新技术,探索教学新模式,更好地助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教风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浅谈新课改对初中教师的要求
我省不断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