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以红河州为例

2021-03-25 12:50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旅游+红河州特色

陈 鹏

(中共红河州委党校,云南蒙自 661199)

在我国,大众旅游时代已经到来,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十分重要的产业。人们的旅游观念正逐渐变化,对外出旅游产生了更加多元化的需求,旅游业正从传统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度假结合型发展,休闲度假成为重要热点,越来越多的人把他们的闲暇时间花在健身、放松、休闲和娱乐上。当今旅游业正逐步从封闭的自我循环向“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转变,它以强大的生命力与其他行业组合、融合,不仅为自身的发展开辟了空间,同时也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一、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效应

“全域旅游”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机制;不仅是一种产品,更是一种融合。产品的融合、业态的融合就是产业融合。旅游的六要素决定了旅游是一个非常综合的产业,旅游具有的高融合度产品也正是游客所需要的〔1〕。培育旅游大产业,关键是要做好做足“旅游+”这篇大文章。

“旅游+”指的是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形式,为了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和融合能力,将旅游平台作为载体,推动产业形成集聚作用,与其他产业和领域形成新业态,促进其他产业发展的同时,有效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2〕。“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方法和路径,是全域旅游转型升级的创新空间和主攻方向,是旅游投资、旅游消费的新热点、新亮点。

(一)行业升级效应

旅游业具有软硬结合、融合程度高、覆盖面广、拉动能力强的特点,通过“旅游+”多产业的融合发展,将会给旅游业带来创新发展,实现瓶颈突破的机会,从而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有助于全面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拓展旅游消费空间,更加注重旅游业的品质和消费氛围,推动旅游产品的优化和转型升级。通过盘活旅游资源、实现“旅游+”深度融合,形成旅游技术和人才的创新与进步,推动旅游业不断改革,将会形成行业升级效应和经济发展新动能,有利于有机互补和共同成长,将成为下一阶段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二)产业联动效应

旅游业是一个无边界的产业,“旅游+”也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互联网”“旅游+地产”等等,这些产业的渗透和整合有利于各自产业的突破和发展。通过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与融合能力,使得产业间的联动效应得以充分发挥,带动其他各产业的协同联动发展,也可以产生相对应的产业集群效应,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发展平台。

(三)战略对接效应

旅游业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而是一个相互联系、渗透到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国家战略支柱产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国家政治和国家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旅游业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与国家重大战略有效对接,为国家战略服务。如“旅游+农业”可以通过发展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形式的现代农业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在新常态下,要实现旅游战略创新与发展的突破,必须高度重视和发展这种产业整合。

(四)社会民生效应

旅游与多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社会和人的生存效应将产生。这些效应包括改善基础设施、扩大就业、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新型养老、开展体育休闲活动和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减贫目标方面的作用。这不仅给旅游地居民带来收入增加,同时也有利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提高旅游地经济发展水平等积极影响。发展旅游业既要让游客满意,让游客游得顺心、放心、开心,同时也要让当地民众有获得感,促进本地居民脱贫致富、改善生活质量,实现主客共享的发展趋势,也是全域旅游业背景下产业整合的目标任务〔3〕。

二、红河州旅游产业融合与产品供给现状

(一)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红河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连昆明,南与越南接壤,优势产业与特色较多,有利于培育新业态,与旅游产业融合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但现在融合程度不高,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1.旅游与农业融合方面

红河州具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优势,是云南省粮食、蔬菜、水果等作物的重要产区。目前已形成了以哈尼梯田为代表的农业旅游精品项目和以过桥米线、蒙自石榴、弥勒红葡萄酒、石屏豆腐、梯田红米等为代表的农产品品牌。从休闲农业与特色旅游商品的角度出发,红河州农旅融合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

2.旅游与工业融合方面

红河州有个旧云锡矿业、弥勒红河卷烟厂等工业企业代表,已形成以建水紫陶、个旧斑锡、石屏乌铜走银、民族服饰及饰品、民族器乐、民族刺绣等为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加工产业,工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潜力较大,工业旅游、特色旅游商品、工业遗产创意基地将是重要方向。

3.旅游与文化融合方面

红河州文化资源丰富,“三千四百年”是其中精髓,同时还包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大量的文化古城古镇古村落,依托现有文化资源,以文化观光、文化休闲、文化度假、文化节庆、文化演艺、文化商品等为发展重点,文化旅游将成为红河州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4.旅游与体育融合方面

目前红河州高原体育的优势得天独厚,已形成了泸西高原足球训练基地、中越国际自行车赛暨民俗文化旅游节、异龙湖环湖马拉松赛、个旧戈贾森林公园越野跑赛等多个主题化的体育旅游产品。优质的温泉资源、独特的民族医疗资源,加上中草药、绿色农产品和体育运动方面的基础优势,非常适合开展健康旅游,但在旅游发展新形势下,体旅融合仍需进一步丰富提升。

5.旅游与美食融合方面

美食是红河州最丰富的资源,完全可以形成一个大产业。以过桥米线、石屏豆腐、建水汽锅鸡及哈尼族长街宴为代表,目前形成了一定的发展基础,成为到访红河州的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构成,但在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方面,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6.旅游与林业融合方面

红河州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气候适宜,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以绿春黄连山、金平分水岭和屏边大围山为代表,以各市县的森林公园为支撑,“旅游+”林业大有可为。但是,目前仅有屏边大围山和金平中国蝴蝶谷景区稍有名气,森林休闲旅游、森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度假的发展力度还需加大。

(二)旅游产品供给现状

红河州旅游产品较为丰富,以自然观光景区为主,休闲度假产品、旅游城镇、乡村旅游具备一定基础,但供给不足,旅游风景道与旅游新业态潜力巨大。

1.观光旅游产品方面

红河州已经建成8个国家4A级景区,下一步的重点是5A级景区和高端生态旅游区的创建,以构建观光旅游的龙头与热点,继续引领观光旅游潮流。

2.休闲度假产品方面

以弥勒湖泉生态园、红河水乡城市旅游综合体为代表,休闲度假产品已经进入快速建设的阶段,但总体上仍然比重偏少,需要加快建设。

3.特色小镇建设方面

以建水古城、建水西庄镇、弥勒可邑小镇、蒙自尼苏小镇为代表,特色旅游城镇的建设速度较快,将有助于形成下一步全域旅游发展的亮点。

4.乡村旅游发展方面

红河州有107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但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休闲农业、旅游扶贫与乡村旅游充分融合,应当成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工作。

5.风景道建设方面

以滇越铁路、红河谷及沿线区域为代表,红河州具备打造特色风景道的优良条件,但该项工作尚未起步,风景道是全域旅游发展的纲,对于沿线景点整合与综合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由政府平台尽快打造,以抢占自驾旅游市场的制高点。

如前所述,红河州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众多,并且都具备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但目前融合程度不足,因此造成旅游新业态发展不足,还需进一步加强,以释放全域旅游发展的综合效应。

三、红河州“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旅游资源高水平开发利用不足

红河州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高品质休闲度假产品开发不够,游客日益增长的高标准旅游需求与无节制开发的低质量旅游产品之间形成错位。一是旅游目的地建设单薄。目前红河州旅游已经成为云南旅游的新热点,红河哈尼梯田、建水古城等一批旅游景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就独立目的地打造来说仍显单薄,缺乏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景区点的支撑。不少景区景点配套陈旧,旅游服务设施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标识系统不完善,休闲、娱乐等相关配套设施不足,旅游咨询系统、旅游救援系统等覆盖面不够,难以满足旅游市场需求,距离成为独立的新兴旅游目的地仍有距离。二是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旅游市场准入门槛较低,许多对旅游产业并无经验也无远见的人跟风投资、盲目模仿,造成同质化、低质化产品过剩,精品、特色、有品牌的产品稀缺,如元阳哈尼梯田周边的农家乐,在非节庆时期门可罗雀,就是由于产品质量不高。三是高档精品酒店、主题酒店、特色酒店稀缺。导致旅游吸引力不足,游客体验度不高,回头率也不高。

(二)旅游新业态发展仍相对落后

目前,红河州旅游新业态培育、新产品开发较慢,影响产业发展后劲。元阳、建水、弥勒等旅游“热点”地区,传统景区日趋老化,新产品新业态开发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高峰期往往形成游客拥挤状况。其他旅游“温点”地区,开发建设缓慢,旅游景区点少、各种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市场吸引力不强,产业综合带动效应还不够强。旅游产品供给结构失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缓慢,红河州内的人均游客消费水平不高,如果产品结构无法尽快调整去适应高水平消费需求,游客享受不到高档次的产品,就会形成低层次的旅游消费市场。从全州范围看,观光旅游与大众产品仍是主导,“旅游+”融合发展还不够深入,2018年国庆黄金周,红河州接待游客298.93万人次,一日游人数为217.57万人次,占总游客量的72.7%,结合外部进入时间分析,可见游客停留时间较短,缺乏“黏性旅游产品”。旅游供给的质量提升速度跟不上游客多元化需求提升的速度,没有开发出独具魅力、独具创意的新型业态,如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温泉旅游、红色旅游、康体养生旅游、研修旅游、夜间旅游、低空旅游等满足游客品质化、个性化、复合化、多样化消费需求的旅游新业态发展仍相对落后。

(三)旅游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

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旅游产品转型应该以市场需求和当地条件为依据,由观光型为主向观光、商务、生态、休闲、养生、文化并重转变。观光是旅游发展的最低层次,休闲、度假、体验是旅游发展的高层次。在目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红河州仍是由观光游占旅游市场的核心和主流,只有结合各地实际,在适合发展休闲、度假、体验旅游的地区,才能实施“转型”战略,而在其他地区,要因地制宜地实施“升级”战略〔4〕。

2019年春节黄金周,红河州共接待游客477.81万人次,休闲度假类项目集中的弥勒市接待游客135.49万人次,位居全州第一,而享誉国内外的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的元阳县仅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可以看出,一流文化旅游资源尚未形成一流的文化旅游经济产业,观光型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旅游的需要,在需求多样化的当下,旅游产品的丰富性有待提高,旅游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

四、红河州“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以“旅游+”融合发展为手段,是旅游市场消费的新热点,是全域旅游突破的新亮点与新引擎。依托红河州的特色及优势产业,通过“旅游+”,促进旅游与红河州最具特色及发展基础的高原特色农业、特色工业、森林生态资源、民族文化、高原体育运动、美食资源、边境贸易、健康产业等相关产业及领域的深度融合,构建一个以旅游业为核心、多种产业融合共进的泛旅游产业集群,从而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一)旅游+高原农业,构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新业态

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旅游农业,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将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场景、农村风貌等作为旅游吸引物融入旅游中。通过旅游与农业的创新性组合,可以充分扩展旅游业的内涵和发展空间,满足了旅游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而且还促进了传统农业的变革与发展,拓宽了创造效益的渠道,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立足红河州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础,利用农业景观、农村空间和农作体验,强化农旅融合,重点发展以花卉、果园及梯田为核心依托的观光休闲农业体系,以红米、红酒和绿色有机水果为依托的特色农产品体系,以精品农家乐、乡村客栈、精品民宿、乡村营地、乡村休闲庄园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形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业态。

积极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一是以过桥米线、红米、红酒和绿色有机水果为抓手,包装打造米线、红米、红酒、香蕉、芒果、菠萝蜜、荔枝、火龙果、柠檬、杨梅等,发展“红系”农产品;二是依托现有冬早蔬菜种植,打造冬早蔬菜基地,形成红河州高原特色农业旅游品牌。

加强乡村旅游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农田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文化,结合区域农业、文化、民族资源,开展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发掘、特色民宿建设、民俗活动举办;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农业休闲度假区、特色小镇、特色村庄、休闲农业项目和田园综合体等,打造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带。

(二)旅游+新型工业,构建工业创意旅游及旅游装备制造新业态

挖掘红河州工业旅游资源,依托百年锡业、百年滇越铁路和红河烟厂,突出工业特色,加强工业旅游品牌建设。加快推进个旧云锡矿业、建水紫陶制作、石屏豆腐加工、蒙自过桥米线加工、开远工业遗产、弥勒红河烟卷厂、弥勒工业园、弥勒食品加工园、电商产业园、弥勒航空城等特色工业载体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开发以观光科普型工业游、特色工业旅游商品系列、工业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工业研学体验游为代表的工业旅游新业态。

依托优势产业和知名企业,合理布局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旅游工业园区,积极拓展延伸旅游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做大旅游产业规模。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加大对老字号商品、民族旅游商品、特色农副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

加快推进旅游与烟草、生物、医药、紫陶、花卉、根艺、食品、民族商品等加工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特色工业旅游示范点。重点依托个旧的百年云锡矿业,通过废旧厂房、矿区的艺术化改造,结合锡工艺艺术品的开发设计,打造工业遗址旅游;依托弥勒的红河烟卷厂,通过开放卷烟生产过程和生产设备,打造工业科普游。

(三)旅游+林业产业,构建森林生态旅游及森林康养度假新业态

依托红河州丰富的森林资源,以保护优化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将旅游休闲发展与全州各市县森林城镇、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地的建设提升创新融合,重点打造森林生态观光、森林休闲、森林康养、森林探险、森林人家、森林营地、森林小镇等一系列森林旅游新业态,促进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旅游产业的拓展延伸。

建设红河州森林公园系统,红河州亚热带原始森林资源丰富,规划以森林生态文化为主题,重点打造屏边大围山、金平分水岭、绿春黄连山三大森林资源,积极建设“滇南绿洲”生态园、个旧市戈贾森林公园、蒙自市碧色寨森林公园、建水县龙窖生态城城市森林公园、石屏县焕文森林公园、弥勒市太平湖森林公园、红河县侨乡森林公园、元阳县红河谷森林公园等11个森林公园,提供与自然生态相和谐的宜游、宜憩、宜教、宜览、开放的公益性公共园林等社会服务功能。

着力实施面山绿化工程,加强城市扩展区原生态保护,建设以果园、环城防护林、景观林、城郊森林公园、城市绿化美化工程、生态修复为主要内容的城市面山绿色生态屏障。实施乡村绿化工程,以乡村、湖泊周边、江河堤岸、农村生产通道绿化为重点,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绿化,营造乡村森林生态景观。

(四)旅游+民族文化,构建民族节庆演艺及文化创意商品新业态

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旅游+民族文化”的组合、融合,形成新的旅游产品,产生新的旅游业态。依托以“三千四百年”为代表的旅游文化资源,以“十大文化工程”的落地实施为先导,以“六大文化产业园”的加快建设为核心,以特色民族节庆、精品旅游演艺、民族特色表演、大型节事赛事活动所构成的文化节庆演艺活动的提升打造为重点,以重点旅游项目的文化创新植入及文化体验设计为支撑,以文化创意产品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发展为延伸,促进红河州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各种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镇、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建设一批历史人文旅游基地〔5〕。加大旅游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以微电影、微视频、音乐文学、雕塑书法、美术展览等为载体加大旅游形象传播。

创新旅游与演艺相结合发展模式,积极打造舞台及实景演艺项目,开发旅游影视与动漫作品,做大做强文旅演艺产业。提升打造一批文化节庆演艺,以凸显地域特色、注重游客参与、丰富体验内容、强化与文化商贸及旅游消费的联动发展为原则,打造由精品演艺节目、特色民族节庆、主题节庆活动、景区特色表演为核心构成的旅游文化节庆演艺体系。在演艺精品名牌方面,重点打造“蒙自《honey(哈尼)红河》、建水《临安旧梦》、河口《中越风情》、元阳《梯田印象》、金平《梦幻蝴蝶谷》、弥勒《阿细跳月》”等各具特色的精品演艺。在民族文化节庆精品方面,重点打造“哈尼族十月年民族节、彝族火把节、屏边苗族花山节、河口瑶族盘王节、金平者米男人节”等民族节庆。在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品牌方面,大力提升红河文化艺术节、建水孔子暨紫陶艺术文化旅游节、红河谷·元江·红河民俗文化旅游节及个旧国际锡文化旅游节,河口中越跨境文化旅游节、哈尼梯田国际摄影大赛等节庆活动。

提升开发文化创意商品。一是充分发挥红河州“三千四百年”的深厚文化底蕴,邀请专业机构进行系统策划、包装与制作,形成一批展示“三千四百年”独特文化魅力的书籍、字画、文玩、摆件、光盘、影视、小商品等一系列文化衍生品,使之成为红河旅游文化商品购物业的重要支撑。二是重点发展建水紫陶、个旧斑锡、沙甸回族银饰、少数民族服饰(哈尼族、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刺绣、蝴蝶工艺品等。推进民族民俗非遗活态传承,总结、提炼和创作哈尼哈吧、彝族烟盒舞、彝族海莱腔、哈尼四季生产调、乐作物、阿细跳月、哈尼多声部民歌和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旅游+高原体育,构建民俗体育旅游及户外休闲运动新业态

充分利用红河州高原特色优势与体育发展基础,大力发展体育旅游项目和业态,借力节事品牌效应,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康体运动基地和国家级、省级体育旅游基地。积极发展各类体育旅游赛事品牌,打响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巩固群众健身类体育工程,加快城市绿道健身工程和滇越铁路、红河谷沿线的风景道建设。依托规划建设的弥勒、元阳、泸西等9个通用航空机场,开发低空飞行体验、滑翔伞、热气球等航空旅游特色项目。

打响民俗体育旅游品牌,以红河州多民族传统民俗为基础,依托摔跤、打秋千、武术、斗牛、祭龙等民俗产品,培育舞龙、龙舟赛、秧歌赛等“一县一特色”参与性体育休闲旅游活动,挖掘特色民间体育资源,开发民俗体育旅游产品,让游客在健身娱乐的同时,体验地方文化特色。

打响户外运动品牌,大力发展山地户外休闲运动,依托红河谷、大围山等山地和森林资源,围绕不同的自然景观开发登山、攀岩、探洞、密林探险、野外生存等休闲运动项目。大力发展水上户外运动,以红河、异龙湖、南溪河等众多湖泊河流和沿岸景观为载体,发展漂流、游艇、摩托艇、鱼舟、拖曳伞、水上自行车等体育旅游活动,打造集运动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水上体育休闲旅游带。

(六)旅游+边境贸易,构建边境购物旅游及跨境旅游线路产品新业态

红河州南端的河口县、金平县与越南隔河相望,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文相通,两国边境贸易往来繁荣。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好机遇下,以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红河州沿边的地缘优势、经济优势,挖掘异域风情,按照“一口岸多通道”“一区多元”建设,设立中越红河河口跨境旅游合作区。结合边境沿线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边关风情,实施边境地区“旅游+”贸易,推动河口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开发具有边境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主题酒店和特色餐饮。结合口岸商贸,创新边贸会展商务旅游,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吸引力的会展品牌,推动节庆会展与商业购物、会议展览等产业融合,带动边境购物旅游发展,构成中越边境别具一格的异国风情旅游带。

丰富跨境旅游线路产品,打造中国河口县—越南广宁省、中国河口县—越南沙巴、中国金平县—越南老街省、中国金平县—越南莱州省、奠边省等边境旅游线路,逐步实现游客出入境实施签证或通关便利化、自由化,提升红河州边境跨境旅游品质。推进边境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建设河口异域风情小镇、盘王小镇、中越边贸特区、河口免税旅游购物区、中越文化自由体验区等具有边境旅游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高品质旅游项目。

(七)旅游+健康产业,构建健康养生养老及温泉疗养新业态

以弥勒、蒙自、建水、开远、金平、石屏、屏边等市县为重点,发挥温泉、森林生态优势及丰富的中医药、民族医药、生物保健等资源优势,以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为支撑,打造一批健康养生项目,促进旅游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开发哈尼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医药资源和中草药资源,积极引进综合实力较强的医疗机构和战略投资者,加快民族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开发,开发以民族医疗、康复疗养、养老护理、保健美容、养生养老为重点的特色医疗康复旅游产品。依托灯盏花、药用石斛、板蓝根、三七、葛根等,积极发展中药材和健康产品原料基地、发展生物医药健康产品、发展地方特色健康服务业、加快建设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园区。建设创意新、起点高、功能完善、设施先进、服务高端的国际化度假康疗中心和养老基地。

积极发展温泉养生产品,依托弥勒、建水、金平、个旧和泸西的温泉资源,以感受温泉文化为主题,开发天然温泉、特色民族温泉等产品。结合健康旅游、推拿按摩、心理调摄、睡眠调整、膳食调养、健身活动等内容,建设集温泉水疗、水上游乐、田园风光、避暑休闲、康复疗养、度假酒店、商务会议等于一体,形成主题鲜明、特色各异、业态丰富的温泉养生旅游度假区〔6〕。

五、红河州“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健全领导机制

建立健全由州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领导小组”,把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纳入州政府年度中心工作,完善州级领导联系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制度,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旅游开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旅游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州文化和旅游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和联系,分解落实“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工作任务,加强协调推进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时按质完成。

(二)建立健全部门协调配合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州文化和旅游局职能,有效承担旅游规划和产业促进、旅游资源整合与统筹协调、旅游监督管理与综合执法、旅游公共服务和专项资金管理、旅游营销推广和形象提升、旅游数据统计与综合考核等职能。州政府各相关部门、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围绕“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和重点工作,结合各自职责和职能,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和重点,加强统筹协调配合,增强服务意识和效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形成推进旅游融合发展的合力。

(三)建立健全“旅游+”发展配套机制

建立健全适应“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配套机制,包括旅游联席会议制度、旅游建设投融资机制、旅游项目联审制度、旅游规划公众参与机制、旅游标准化工作机制、旅游企业培育机制、旅游综合监管机制、文明旅游共创机制、旅游志愿者组织机制、旅游人才培养机制和旅游工作考核激励机制等。

“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是全域旅游快速发展的新动能,将会产生行业升级、产业联动、战略对接和社会民生等效应。这种产业发展形式既是旅游业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客观要求,也是各产业在新常态经济条件下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将推动旅游业的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实现全域旅游发展的飞跃。

猜你喜欢
旅游+红河州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创享空间
新时代红河州法治政府建设研究
中医的特色
说谎和开玩笑
完美的特色党建
“旅游+”精准扶贫,产业空间巨大
“旅游+”的“全域”机会
“旅游+”新时代下黑河旅游发展探析
红河州地区女性感染人乳头瘤病毒亚型分布